詞串識字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識字"課文中的一種重要類型."國標本"第一學段,四冊課本共編入詞串識字17課.
什么是詞串識字呢?
舉例來說,二年級上冊《識字6》就是詞串識字\\(駿馬 秋風 塞北 /杏花 春雨 江南 /椰樹 驕陽 海島 /牦牛 冰雪 高原\\).表面看來,好像是幾行排列整齊、毫不相干的詞兒,其實它們是聯系緊密、語義相關的,而且是押韻合轍的;是詞語的串連,就像北京的冰糖葫蘆兒那樣,所以稱它為"詞串".冰糖葫蘆兒可跟一顆顆山楂球兒不一樣,一顆顆山楂球兒串起來,再蘸上冰糖,不僅味道更加可口,而且還增加了文化附加值,成為北京春節廟會上的一道風景線.
詞串識字具有三個特點:
一是整體性.一篇課文圍繞一個中心,將相關的詞語串連起來,用以展示某類事物或描繪某個場景.如上面這個詞串就列舉了塞外風光、江南景色、海南椰島、雪域高原,合起來展示了我們祖國地域的遼闊與河山的壯麗.
二是形象性.詞串是用并置的意象營造的一個生動可感的情境.還拿上面這個詞串來說,兒童邊誦讀詞串邊觀賞情境圖,眼前就好像閃過一個個各具地方色彩的風光鏡頭.
三是可讀性.詞串排列整齊,押韻合轍,是可以作為一首小詩來誦讀的.
在《語文標準》中,"識字與寫字"的教學目標是從三個維度提出的.識字、寫字教學不應是"單打一"地給學生傳授一種工具,還要在識字寫字的過程中陶冶他們的審美情趣,發展他們的智力,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詞串識字具有豐富的教育內涵,為我們在識字教學中實現多種教育目標、提高兒童的語文素養提供了很好的載體.
詞串識字的功能,套用大家熟知的話,叫"一專多能"."一專"就是指識字寫字.這是第一位的,不突出識字寫字就不叫"詞串識字"了."多能"是指認識事物的功能,審美的功能,增加兒童文化底蘊的功能,還能為發展兒童的閱讀能力作好鋪墊.
首先,它是識字教材,教兒童識字寫字應是首要功能.
在識字教學階段,如果讓兒童去學一個個不能表音的單字,那會是十分困難的,而且枯燥乏味,引不起學習興趣;勉強學了,也不容易記住.將生字編成韻語,念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既合乎兒童的興趣,又容易記憶,這顯然比學一個一個的單字好,比一上來就念參差不齊的句子好.傳統的啟蒙識字課本差不多都是韻語,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因為非常有效,所以一直流傳下來.凡是不采用這個辦法的,不管你是多大的權威\\(如朱熹的《小學》\\),都不能收到好的效果,甚至被淘汰.詞串識字吸收了傳統識字教學的這一寶貴經驗,就能有效地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其次,是幫助兒童認識事物和享受審美樂趣.
詞串的編排具有認識功能與審美功能.如一年級下冊,兒童讀了《識字1》\\(春天 春風 春雨 /柳樹 小草 嫩芽 /布谷 燕子 蜜蜂 /杏花 梨花 桃花\\),就能知道春天天氣有什么特點,柳樹、小草有什么變化,有哪些小動物出來了,有哪些果樹的花兒開了.又如一年級上冊,兒童讀了《識字2》\\(太陽 鬧鐘 小鳥 /穿衣 下床 起早 /刷牙 洗臉 用餐 /上學 升旗 做操\\),就能知道小學生的一日生活常規,養成每天按時起床、按時到校的良好習慣.詞串描繪了早晨的情景:"太陽"公公露出了笑臉,"鬧鐘"調皮地呼喚"懶蟲起床!懶蟲起床!""小鳥"在枝頭唱歌.能讓小朋友感到早晨景色的美好,給他們以美的感受.
第三,可以發展兒童的想象力和整合力.
詞串只是列舉了一些典型的事象,如一下《識字6》:"夜晚 繁星 亮晶晶 /爺爺 奶奶小丁丁/ 竹椅 蒲扇 螢火蟲 /牽牛 織女 北斗星".除了"亮晶晶"是描述性的,其余的都是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名稱.詞與詞不相連屬.如"竹椅"是誰坐著的,"蒲扇"是誰用著的,"螢火蟲"在哪里,"爺爺奶奶 小丁丁"跟"牽牛 織女 北斗星"有什么聯系,都沒有說.但兒童讀了,卻可以看到一個夏夜祖孫乘涼,爺爺\\(或奶奶\\)指著天上的星星給小丁丁講故事的生動圖景.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人的大腦是有整合功能的.盡管詞串提供的信息并不完整,但它卻能夠將兒童頭腦中儲存的相似模塊\\(即兒童的前經驗\\)激活,與之進行相似匹配,從而將這些并不完整的信息整合起來,建構成各不相同的、打上個人相似經驗印記的圖景.兒童邊誦讀邊在頭腦里"過電影",就能發展他們的想象能力和整合能力.
這類課文該怎么教呢?
一、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低年級兒童學習了漢語拼音、常用筆畫、筆順規則,認識了常見的部首字,懂得了漢字的主要造字方法\\(象形、會意、形聲\\),這就初步具備了認讀漢字的能力.只要我們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善于調動其識字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能夠逐步形成小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兒童按照下面的程序自學生字:自讀課文,并在課文中劃出生字\\(詞\\)--自己拼讀生字字音--自己拼讀詞語讀音--從圖中找出與詞語相關的圖像--同座同學合作學習,如相互指認、相互研究詞義、相互交流記字方法等.
二、圖文對照,將詞語與該詞語所表示事物的圖像進行相似聯系,相似匹配.
教詞串,要注意發揮圖的作用.詞串里的圖不只是為了美化課文,不只是文字的點綴,它是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為學生學習詞串服務的.合理使用圖畫,不僅能幫助兒童理解詞語的意思,還能幫助他們進入詞串所創設的意境中去.
圖文對照,是幫助兒童理解詞義的重要手段.如教學一上《識字5》\\(沙灘 貝殼 腳丫 /海風 海鷗 浪花 /魚蝦 珍珠 海帶 /港灣 漁船 晚霞\\),教師便可要求兒童將一張張詞卡貼在掛圖中相關圖像的旁邊,通過"對號入座"來檢查兒童是否理解了詞義.
三、教詞串,一定要讀,而且要誦讀.
什么是誦讀?誦讀也是朗讀,不過它跟朗讀相比,還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誦讀更注重一個"熟"字.不是讀一遍兩遍,而是要讀好多遍,即所謂"熟讀成誦".為什么要讀這么多遍呢?古人早就說過:讀書就像吃水果,囫圇吞下去,就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必須細細地咀嚼,品一品,嘗一嘗,滋味自然知道.我們常說,要讀出味兒來,就是這個意思.二是更注重體驗品味,感情投入.要"聲像同步",即所謂"尋言以明象".嘴巴讀出來,就要迅速在腦海里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比如你讀二下《識字2》\\(碧水 秀峰 倒影 /對歌 榕樹 壯鄉 /象鼻 駱駝 筆架 /竹筏 鸕鶿 畫廊\\),就要一邊讀一邊在腦子里"過電影".也就是說,要迅速地把文字符號轉換成形象,想象出水的清澈見底,山的拔地而起,漓江像一面鏡子映出了青山的倒影……三是更注重聲調的抑揚頓挫.要知道,聲調也是一支無形的"筆",也可以繪形繪色.不過它不是用線條、色彩,而是用聲調的輕重疾徐、抑揚頓挫.
教兒童誦讀詞串,還要注意到詞串的整體性.教學伊始,可讓兒童借助拼音通讀詞串,先感受一下整個詞串的大概意思.然后,分行細細地讀,學習其中的生字詞,體會每一行的意思.最后,再整合起來,練習誦讀全篇,感悟和欣賞整個詞串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