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似乎又迎來了一個春天,越來越多的教師不再以停滯不前的思想進行教育教學,開始以發展性的眼光審視整個教育教學的過程,反思自己,借鑒他人,以期更好地完善自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這無疑給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發展。但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又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留給我們無限思考的空間和余地。
1 花樣百出,丟語喪味
1.1 教學設計繁雜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如何上好一節語文課,更需要教師用心備課,把精彩的內容于 40 分鐘的課堂教學中完美地展示給學生。伴隨著近年來的教學改革,小語教壇籠罩在一片熱鬧非凡、花樣百出的浮華教風中,尤其是在大型的公開課上,小語課堂教學越來越像表演秀,教學設計紛繁復雜,丟失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本真,喪失了語文課該有的簡簡單單的語文味。
如:小組合作學習的泛濫。新課標倡導積極、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旨在讓每一個孩子積極參與課堂,有交流、展示的機會,達到人人有收獲和進步的目標。因而,小組合作學習討論迅速地在語文教學中泛濫開來。部分教師為了課堂教學形式的多樣、課堂氛圍的熱鬧不切實際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沖淡了語文課該有的味道。
1.2 越俎代庖,牢握話語權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輔助教學越來越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模式,精美的課件制作也成為優秀公開課的時尚和評判標準之一。集聲音、圖片、視頻等于一體的多媒體課件確實為課堂教學增光添彩,吸引學生的眼球和注意力,但伴隨著精彩的多媒體演示,學生丟失了展開豐富想象的空間,對文本的文字美、語言美、結構美、形式美等文學韻味、對文本內涵的感悟被弱化,喪失了對文本解讀的話語權。
但是,僅僅只讓學生學習文本,分析文本并不等于就找尋到了語文味。如若只是讓學生簡單地概括文章大意和把握文章脈絡,注重對故事情節的分析等,讓語言的重要性地位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被架空,同樣也是掠奪話語權的一種典型表現。
1.3 重人文,輕工具
針對以往語文教學過多注重對字、詞、篇、章等的訓練,人文性被弱化的特點,新課標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毙抡n改以來,教師又背離了新課標所指出的軌道,在工具和人文的天平上,在人文一方加重了砝碼,過分重視語文課堂教學的人文性,弱化了語文作為工具學科的地位。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币蚨?,工具和人文都不可偏廢,才能上出語文課的語文味。
2 簡單實在,學語習文
針對小語教壇出現的上述這些問題,筆者認為應從如下幾個方面思考和改進:
2.1 結合實際,以生為本
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兒童的發展,那么,掌握了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等,就掌握了引領學生自然成長的教育教學的金鑰匙。教師對待學生,應該像對待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樣,用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愛心,小心翼翼地呵護他們的心靈,和孩子一起成長,發現他們的特殊想法,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推動他們開花、綻放。
2.2 刪繁就簡,胸有成竹
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因此,必須堅持以生為本,拋除繁雜和浮華的教學設計,上出簡單實在的語文課。那么上好一節小學語文課,在堅持以生為本的前提下,進行教學設計,應做到如下要求:首先必須要明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對一節課的完成起著引領作用,教學目標簡潔明了,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其次,教學手段簡單實在,少些形式的小組合作和表演,摒除虛美和浮華;另外,教學環節的緊湊協調、教學語言簡潔凝練等也是一節好的語文課的必備因素。
2.3 潛心品讀,歸還話語權
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應“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應該是閱讀的主體。
古人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而,語感和對文本主旨的把握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必須經過不斷的培養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高感悟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中,必須增強對學生潛心品讀文本能力的訓練,“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把對文本解讀的話語權還給學生,還原其對文本的真實看法。學生的語感不是與生俱來的,小學語文課更應該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那么朗讀和閱讀積累是重要的途徑,學生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逐步掌握語言的節奏,體會到語言的美;在不斷的閱讀積累過程中,語感和表達能力隨之提高,甚至會逐漸地把別人的優秀成果劃為己用,增強自己的文學創作能力。
另外,教師應該相信,兒童的潛力和創造力是無限的,每一個人的經歷和成長環境等不同,會造成他們對文本的解讀產生不同的答案。因而,對于同一個文本,他們的解讀是多元的,他們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那么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獨特體悟,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里,心靈和思想肆意翱翔。
2.4 回歸本色,激發情感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文字是文學的載體。既然語言文字作為文本的媒介,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時,就必須通過語言文字入手,讓學生去體悟語言文字的魅力,進而超越語言文字本身,深入到審美的文學世界,和作者達到心靈上的共鳴。以上論述無疑和著名文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的“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不謀而合。因此,語文教學的過程,定要回歸本色,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自己去發現和體悟語言美、情感美等,最終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積淀成為自己的文化修養,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當然,文學意象具有多義性、開放性、豐富性等特點,課堂教學必須摒棄教師一言堂的現象,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和發言的時間,在學生的本色文本解讀之后,教師要始終站在主導的位置上,引領學生去體悟文本中所存在的共性問題,對其核心的意象進行重建,激發學生的情感,引領學生體悟文本和作者的真實意圖。
2.5 大膽取舍,舍末逐本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很少能做到面面俱到,十全十美的課堂教學也是不存在的,若想使課堂教學內容面面俱到,反而會失去更多有價值的東西,讓課堂教學變得毫無側重點,重難點不清晰,學生學到的知識掌握也比較膚淺、模糊、不深刻,如蜻蜓點水般稍縱即逝。因此,智慧的教師總是以生為本,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大膽取舍,恰當剪裁,舍棄粗枝末節,緊緊圍繞課堂重難點,深入淺出,讓學生在簡單的課堂教學中有所收獲。
總之,在新課改全面推進的今天,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用自己的愛心、耐心和責任心去和孩子們零距離接觸,在課堂中和學生真誠交流,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簡單實在的課堂中盡情釋放智慧的靈感,盡情享受成長的快樂。在簡單而充滿童真的孩子面前,望大家都行動起來,摒除虛美和浮華的課堂表演秀,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一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簡單實在風貌,留住語文課堂教學應有的味道,在簡單實在中見本色,于求真務實中傳韻味。
參考文獻
[1] 楊愛華.回歸本色,讓語文教學充滿語文味———對新課改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考[J].作文教學研究,2010\\(3\\).
[2] 褚清源.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N].中國教師報,2012\\(6\\).
[3] 楊永彬.留住語文的“根”[J].小學語文教學,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