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任務驅動型作文; 語文教育;教學。
任務驅動型作文從2015年開始進入中學語文教學的視野,各地掀起了一股學習熱潮,中學的作文教學已經從傳統的議論文教學漸漸轉向以任務驅動型作文為主的作文教學。但是2016年高考全國卷I的作文題并非典型的任務驅動型作文,回歸傳統的漫畫作文,似乎又給這一熱潮降了溫。如何應對高考作文出現的新局面,許多中學老師仍然是一頭霧水。任務驅動型作文題型雖然沒有在2016年高考語文作文中出現,但是終究是未來高考語文作文命題的一大趨勢。學好任務驅動型作文,對于中學語文教育而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任務驅動型作文的由來。
中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現狀堪憂,多數老師自己不寫范文,誦讀學生佳作,不做分析講解,以至于大部分學生寫作文時都毫無頭緒,無從下手。學生對于任務驅動型作文更是一頭霧水,誤認為只能說理不能出現任何事例,這是對任務驅動型作文的一大誤讀。所謂任務驅動型作文,是教育部考試中心張開老師在《注重題型設計、強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點及相關問題的解讀》這篇文章中首先提出在材料作文的基礎上增加任務驅動指令的概念。[1]任務驅動型作文也依然屬于議論文的范疇,但是和新材料作文有著明顯的差別。新材料作文是要求學生從材料中提取分析論文的角度,從而完成習作。這些材料多為寓言故事,至理名言,和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難免出現眾多學生套題的現象。任務驅動型作文分析和比較的對象多為實際生活中的案例、對新聞素材的再加工或是發生在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學生套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和新材料作文相比,任務驅動型作文更加注重現實生活的案例,因此也很多人將其和時評社論混為一談。時評社論是根據新聞素材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寫法上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和章法,以新聞事件為切入口,脫離事件本身,上升到理論高度。但是任務驅動型作文需要學生帶著明確的寫作任務進行深入的分析討論,就事論事地分析,不能脫離材料。論述上切忌東拉西扯,洋洋灑灑。正如林志強所理解的任務驅動作文:“考生在寫作之外還有其他任務,他必須在完成作文的同時,完成試題交給的這些任務。作文不再是單純的作文,而是在任務驅動下的作文。沒有任務,就沒有作文,而沒有作文就完不成任務?!盵2]
二、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的重點。
任務驅動型作文對于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以往普遍存在的靠事例撐起的三段式議論文模板已經不再適用,需要學生在論點的闡發上多做文章。寫作教學的重點萬變不離其宗,思維和文筆是文章的兩匹并駕齊驅的馬,應該并行不悖,缺一不可。
(一)任務驅動型作文中的思維教學。
思維是一切文章的起點,沒有想法就很難完成一篇好文章。在作文教學中,也同樣如此。老師掌握著作文的生死大權,一句離題就給一篇作文判了死刑,卻不需要任何緣由。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縱然學生的習作離題,教師也應該給學生明確指出審題誤區和最佳立意分析。相較于新材料作文,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審題難度大為降低,核心事件和話題都直言不諱地告訴學生,學生只需要根據因果思維分析,多問幾個為什么,穿越事件表面的迷霧,找到事件產生的各種原因。
審題的難度不高,但是行文卻是一大障礙。很多中學語文教師將任務驅動型作文粗暴地概括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過于簡單籠統,如此一概而論,對于實際的作文寫作的指導意義微乎其微。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根據實際的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寫作,提煉出了一個較為實用的寫作模板:“現象分析+你的觀點態度-對立面觀點-原因分析1(個人)-原因分析2(社會)-措施(折中方案)-總結”.
第一部分為現象分析,但是不能盲目地照抄材料,而是對材料進行加工簡化,提煉出普遍性原則,而非停留在個例的表面。然后擺明自己的觀點態度,支持或者反對某件事物,亦或選擇某一事物為最佳,態度切忌模棱兩可,反反復復。
第二部分為對立面的觀點,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為了體現學生寫作的辯證思維。在這段論述中,應該避免以“有人說”“又有人說”這樣簡單直白的方式提出對立面的觀點,而是應深入地分析論證對立面觀點的出發點和原因。但是切忌說話過于絕對,應該分析一些易于反駁的觀點,否則文章就會犯自相矛盾的錯誤。如若我的態度是反對,那么對立面的觀點雖然有一些好處,但是這些好處只是暫時的,從目光長遠的角度分析依然有反對的理由。如果我的態度是贊同,那么對立面的觀點雖然有一些弊病,但是這些缺點都是可以被克服的,忍受陣痛依然可以見到“繽紛彩虹”,所以依然支持。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都為原因分析,多問幾個為什么,找到事件背后的深層原因。原因分析避免層次重復、觀點顛來倒去都是同一個論調、文章非常單薄沒有說服力。從多個角度入手,分析主次原因,內因外因,個人原因和社會原因,表層原因和深層原因,將文章的論述層層推進。對分論點進行透徹分析,不著急進行事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盡可能先將論點全面分析完整,再輔以適當的簡短事例論證或是道理論證。一定要先提出觀點,分析觀點,再進行舉例論證,而不是例子分析占了大半卻忽略了論點,本末倒置,喧賓奪主。比喻論述可以使文章錦上添花,但是也要注意筆墨,不能一招包打天下。
第五部分為措施分析,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來解決矛盾爭議,而不是停留在呼吁和喊口號的層面上。指出問題然后做一個袖手旁觀的看客不難,解決問題才是分析問題的最后出路。措施分析注重折中方案,在第二部分論述的基礎上,將兩方觀點的優勢進行融合,取其精華,去其雜粕,提出一個皆大歡喜的折中方案。
第六部分為總結,首尾呼應,篇末點題,對全文的觀點進行總結,重申自我觀點,避免語言重復啰嗦。結尾也不可以草草結束,以免給人頭重腳輕之感。
(二)任務驅動型作文中的文筆。
教學思想是作文的內涵,文筆則是作文的外表。酒香也怕巷子深,思想再好,如果沒有文筆的支撐,優美的表達,最終也是化為泡影。文筆的教學重點是素材的應用??傆幸徊糠謱W生,無論作文題目如何變化,總是祭出李白、蘇軾、司馬遷、陶淵明、愛迪生、海倫凱勒、愛因斯坦這樣亙古不變的作文素材。這種生搬硬套,陳詞濫調,容易造成閱卷教師的審美疲勞。同樣是身殘志堅的作文素材,游吟詩人荷馬或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都可替換掉海倫凱勒,只需更換少量詞匯,作文的表達就“更上一層樓”.還有一部分學生,通篇作文只有娛樂圈和體育界明星的例子,這反映了如今學生的娛樂生活日趨多元化,而經典文學素養的熏陶卻有待提高。任務驅動型作文也同樣需要例子積累,雖然例子的篇幅有限,往往是一句話,但是也應該注重例子的層次,古今中外,缺一不可。既要有歷史眼光,選用中國古代的經典素材,又要具備國際視野,精選外國的知名人物。避免用落入窠臼的土例子,用更具代表性更經典的好例子。注重例子的領域展開,文學、藝術、經濟、政治的例子皆能成文。此外,注重現實的事例遷移,相近的新聞事件的橫向比較。多關注現實生活,而不是“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埋首故紙堆,會讓學生忘記現實生活的存在。心懷天下事,才是我們想要培養的高素質語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