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選材】
《小白兔》《小蚱蜢》《小蝌蚪》
《蝴蝶飛》《小蜘蛛》《小青蛙》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兒歌。
2.能通過朗讀感受兒歌的韻律美。
3. 能嘗試用兒歌的節奏,說說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
【教學準備】
學生:觀察身邊的小動物,長的什么樣子,有什么本領。
教師:閱讀材料、工作紙、幻燈片。
【適應學段】
一年級第一學期【教學過程】
一、趣味導入:猜猜我是誰
1.教師出示小動物身體某部分的圖片,請學生猜猜是什么小動物。
2.說說你是怎么猜出來的?
【點評:上課伊始,陳老師根據不完整的圖片讓學生猜一猜是什么動物,并說一說是怎么猜出來的“。猜一猜”的形式和“小動物”的內容都是學生所喜歡的,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帶著濃濃的探究興趣,學生自然而然就產生了好奇與期待?!?/p>
二、獨立閱讀,完成工作紙第一部分
1.今天我們要來認識更多的小動物,請讀一讀它們的名字吧。
2. 出示選文題目 《小白兔》《小蚱蜢》《小蝌蚪》《蝴蝶飛》《小蜘蛛》《小青蛙》。
3.說說你最想讀哪一篇?完成選項
我最想讀的兒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讓我感興趣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組內進行閱讀。
閱讀提示:
(1)獨立進行閱讀。
(2)邊讀邊想,小動物是什么樣子的。
【點評:這個環節以自我閱讀為主,給予學生閱讀內容的自由,珍視學生獨特的初讀感受?!?/p>
三、合作閱讀
1.小組內交流。小組負責人指定順序,朗讀自己最喜歡的動物兒歌。
2.仔細聆聽,把你聽到的小動物圈出來。
a.小白兔 b.小蚱蜢 c.小蝌蚪 d.小蝴蝶 e.小蜘蛛 f.小青蛙3.把你聽到的句子圈出來。
a.耳朵長來尾巴小 b.腿一彈,腳一翹 c.脫下黑衣裳 d.跳到河里水花笑 e.一飛飛到花園里 f.風兒搖,風兒晃【點評:小組合作中,教師針對一年級學生的特點進行了具體的方法指引,通過任務驅動巧妙地培養學生“聽”的專注力,讓合作變得實在而有序。建議在選擇所圈的句子時,對內容要進一步加強選擇,這樣才能夠為后面的教學服務?!?/p>
4.說一說你知道了哪幾種小動物,他們都是什么樣子的。
5.請三個小組進行匯報。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兒歌。
(2)說說小動物是什么樣子的。(也可以演一演)【點評:讀一讀,圈一圈,說一說,演一演,多種形式感悟,多種感官參與。這個環節以小組為單位,對上一環節的獨立閱讀成果進行交流,既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又進一步明晰了小動物的樣子?!?/p>
四、仿照兒歌說一說
1.我的發現:
(1)哪幾首兒歌主要寫小動物樣子的?
(2)哪幾首兒歌主要寫小動物動作的?
2.我來說一說:
我最喜歡的小動物是:
它的樣子是:
它的動作是:
3.分享點評:重點引導用兒歌的形式表達。
4.教師現場記錄幾首兒歌。
【點評:閱讀的目的是為了內化、吸收。教師引導學生從樣子、動作兩個方面去思考,在此鋪墊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兒歌的形式進行表達。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從讀兒歌,到創作兒歌,是一個不小的跨越,教師在設計的時候難度還可以放緩一些?!?/p>
五、總結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讀了好幾首小動物的兒歌。兒歌簡單、節奏感強,是寫給小朋友讀的。今天我們只是做了一點點嘗試。以后我們還要讀更多的兒歌,用兒歌表達出更多我們喜歡的事物來。
附:閱讀材料
小白兔
小白兔,穿皮襖,耳朵長來尾巴小。
豁豁嘴,胡須翹,一動一動老在笑。
小蚱蜢
小蚱蜢,學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
腿一彈,腳一翹,“哪個有我跳得高!”
草一搖,摔一跤,頭上跌個大青包。
小蝌蚪
小蝌蚪,細尾巴,身子黑,腦袋大。水里生,水里長,長著長著就變啦!
多了四條腿,少了細尾巴。
脫下黑衣裳,換上綠褲褂。咦!變成了一只小青蛙。
蝴蝶飛
蝴蝶飛,蝴蝶飛,蝴蝶身穿五彩衣。
飛過來,飛過去,一飛飛到花園里。
停在青草地,尋找小弟弟。
弟弟是條毛毛蟲,嚇得蝴蝶急急飛。
小蜘蛛
小蜘蛛,本領強,自己做個小吊床。風兒搖,風兒晃,甜甜美美把歌唱。
小昆蟲,心發癢,都想上去躺一躺,哎呀呀,上了當,成了蜘蛛口中糧。
小青蛙
小青蛙會爬,爬爬爬,瞧瞧去把害蟲抓。
小青蛙會跳,跳跳跳,跳到河里水花笑。
小青蛙會游,游游游,去跟荷花交朋友。
【評析】
以“小動物”為媒徜徉在兒歌的海洋里初看教師選材,你一定會驚訝地睜大眼睛:一年級,以群文的方式,一堂課學六首兒歌?的確,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更是對低年段群文閱讀內容及形式的一次有價值的探索。也許這其中還有著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教師大膽進行課程建構的意識和其中呈現出的教學智慧令人贊許。
語文教學的核心目的是什么?一是發展思維,二是培養能力。在這節課上,陳老師特別注重自主合作能力的培養,借助工作紙,通過小組合作,達到了人人參與、有效參與的目的。仿寫兒歌的最終目的是發展創造性思維,培養言語表達能力,從這個角度來思考,陳老師的這節課的確姓“語”。
這個案例中有兩個關鍵詞:
一是“兒歌”,二是“動物”。
什么是兒歌?兒歌是兒童非常喜歡的一種文學體裁,可以說,它是詩歌的啟蒙。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可以聽到朗朗上口的兒歌,它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能使孩子從中獲得知識,得到教育。
六首兒歌,對于還不認識多少字的一年級孩子來講,不是一個小數目。但在這節課上,陳老師以“小動物”這一孩子熟悉又喜愛的內容為載體,激發了孩子的閱讀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目標指向簡單而清晰,無論是個人閱讀還是小組合作,無論是讀一讀、圈一圈,還是說一說、演一演,其目的就是通過各種形式的閱讀弄清小動物的樣子和動作,進而為后面的仿寫兒歌做好鋪墊??偟恼f來,課的設計,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充分考慮了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點,這就使得在一年級實施群文閱讀成為了可能。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我們還看到,陳瑩老師重視了朗讀練習,把激起學生良好的閱讀期待放在第一位,把有興趣的閱讀體驗放在第一位。這一點,在低年段的語文教學,尤其是兒歌教學中,顯得非常重要。因為兒歌語言生動形象,具有豐富的、律動的音樂美,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學時,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誦讀中就能發現美、感受美。大量的、多形式的朗讀,更有助于從作品的聲律、氣韻入手,體會其豐富的情感,這一方法有助于學生積累語言、培養語感,體驗品味,情感投入,達到潛移默化熏陶的目的。
短短40分鐘,又是一年級的學生,我們不能苛求教師面面俱到,一課一得足矣。如果要提出一些建議或是別的思考方向,我認為可以把后面創作詩歌的難度降低一點。心理學告訴我們,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是創作的基礎,但從讀到寫有一個內化語言和形式的過程,教學中可以適當降低難度,把握好年段特點和年齡特點。比如,用續編兒歌、看圖編兒歌的形式,等等,這樣的坡度設計可以激起更多孩子創作的興趣。
總之,在這節課上,我們能夠明顯地感受到,教師心中有培養合作精神的意識,有統整教學內容的意識,有培養言語表達能力的意識。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經歷了一次有價值的兒歌探究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