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高中語文閱讀課導入語設計探析
【第一章】語文閱讀教學導入語創設問題研究緒論
【第二章】高中閱讀教學導入語的問卷調查
【第三章】語文閱讀教學導入語設計類型與嘗試
【第四章】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導入語設計的實踐體會
【結語/參考文獻】導入語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優化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2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導入語的問卷調查
通過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研究現狀的思考和分析,我擬定了兩套問卷調查,調查的對象分別是教師和學生,旨在全方位地分析探究目前我校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導入語設計存在的問題,以期為教師開展導入語設計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
2.1《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導入語設計》問卷調查數據整理
2.1.1《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導入語設計(教師)》問卷調查數據整理
從問卷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師都意識到了閱讀教學導入語設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依舊對導入語設計的意義和作用認識不足。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依舊不能拋開傳統教學的固有模式,教師的“教”明顯還是多于學生的“學”,教師的任務依舊停留在傳道授業的表層層面上,教師忽視甚至無視學生的參與度和主動性的現象比較明顯。
在問及導入語設計是否有必要時,有高達54.88﹪的教師認為高中語文閱讀沒有必要進行導入語設計,有30.12﹪的教師對是否進行導入語設計報以無所謂的態度,而只有30.12%的教師認為導入語設計是有必要的。這些數據顯示出教師們過分強調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注重導入語的設計。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開始,是教師走向學生的第一步,是新知擁抱學生的前提,教師本該在教學活動中以生動的情境吸引學生、感召學生,本該打破傳統教學中以知識為核心的教學設計思想,設計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的導入語言??墒?,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只重視“入”而忽視“導”,可見導入語的作用是被部分教師忽略了的,這些教師覺得導入語可有可無,備課時不去鉆研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的關聯點,不去尋找教學內容展開的切入點,甚至認為導入是浪費時間。
數據顯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導入語設計處于極其尷尬的境地。語文作為主科,卻是一門長線學科,很難在一朝一夕中全面體現出作為工具學科的優勢來。正因為如此,學生常常抱怨語文有“四多”,即學的多、想的多、記的多、練的多,但就是分數不多。這樣的現狀使得語文常常被學生忽視,在各科書山題海的淹沒下,語文閱讀教學亦舉步維艱,而我們大多數語文教師也迫于升學和分數的壓力,不得不只重視漢語知識的簡單傳授和訓練,對于自身素質的提高和能力的培養只能是有心無力,因為無法與時俱進,在設計導入語時就顯得力不從心,難度重重。數據顯示,有36.48%的教師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導入語設計上存在很大的難度,有53.5%的教師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導入語設計上存在一定難度,只有10.02%的教師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導入語設計上不存在難度。
一個成功的導入語設計,不在于它的語言是否優美,也不在于它的形式是否新穎,更不在乎它是否標新立異與眾不同,而在于它是否有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否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結構的把握,是否有助于學生形成具有語文學科特點的思維方法。而從問卷數據結果可以發現,在導入語設計方法上有 36.22%的教師沒有行之有效導入語設計方法,有 40.2%的教師認為自己有一定的導入語方法,只有 23.58%的教師認為自己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可見在導入語設計方法上絕大多數教師覺得困難重重。
語言是思維的外在體現,只有當教師對文本解讀到達一定高度時,他所呈現出來的導入語設計才會對學生產生有益的引導效果。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依自身價值判斷來確定學習內容的有意義與否,并將其視為有意義的內容進行有意識的記憶和長時間的保存。經過學生問卷調查,我們可以發現有48.37﹪的教師認為好的導入語設計就是教師熟悉文本的體現,有21.6%的教師認為教師表達能力較強就可以實現好的導入語設計,有15.03%的教師認為課堂必須活躍就是導入語設計的前提,甚至有15%的教師認為學生聽話配合就說明導入語設計得很好。由此可見,在對導入語設計的認識上,為數不少的教師只追求課堂呈現出的外在熱鬧,或者把導入語設計的成功歸結于教師自身表達能力較強上,忽視了文本本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這樣進行的導入語設計注定是失敗的。
課堂導入語,是以學生心理特征為基本出發點,以教學實際情況為重要設計條件的一段被精心設計的語言。它是一堂課開始之際就集中體現教師教學智慧和教學思想的一段精彩語言,所謂“精彩”并不能狹義的理解為導入語言的優美動人或新穎獨特,這里的“精彩”是一種對教師教學智慧體現的要求,也是對教師教學思想外在呈現的建議。不同的文本產生不同的導入語設計,同一個文本也可以針對不同的切入點來進行不同的導入語設計,教師對文本的理解是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基礎,導入語設計應該也必須打上出教師對文本思考的烙印。教師應該通過導入語設計在不同的層面給予學生不同的培養和鍛煉,提升學生的有效學習能力,以便幫助學生完成與文本的積極對話。事實上,從問卷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看出,有 57.24%的教師也很看重導入語設計,認為只有好的導入語設計才能有好的閱讀教學效率,也有 10%的教師認為合理進行導入語設計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與之相反的是,有高達 20.76%的教師認為只要有導入語設計就能有好的閱讀教學效率,有12%的教師甚至認為導入語設計與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沒多大關系,可見,在對導入語與閱讀教學之間的關系的認識上,教師觀點存在嚴重分歧,這勢必會造成實際教學中的導入語設計的缺失。
閱讀教學的過程雖然看起來似乎是學生學什么由教師說了算,學生怎么學完全取決于教師怎么教,但事實上卻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決定了教師教授內容的連貫性和融合性。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在評價導入語設計是否得當的標準上面教師觀點不一,有 21.23%的教師把是否能完成教學內容作為評價導入語設計是否得當的標準,有 28.77%的教師把是否能達到教學目標作為評價導入語設計是否得當的標準,有 20%的教師把是否能完成教學任務作為評價導入語設計是否得當的標準,有30%的教師把是否能使課堂活躍作為評價導入語設計是否得當的標準。其實評價導入語設計是否得當的標準不應該單單是體現在課堂教學某一個時間點或者某個環節,更重要的是應該顯現于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導入語設計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獨立自主或合作探究來解決文本問題的行為方式,更是教師引導學生實現與文本對話的一種教與學的體現。導入語運用的過程既是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學科思想和方法的過程,更是教師帶領學生開展學科探究活動的過程。
如今,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已經清醒的認識到教師與學生兩者關系應該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扮演著引導學生探索新知、完善自我的角色。這一改變也在這次的調查數據結果上得以體現:有 26.43%的教師把課程需求作為提高閱讀教學導入語設計有效性出發點,有 43.87%的教師把學生的興趣愛好作為提高閱讀教學導入語設計有效性出發點,有 11.59%的教師把學生的需要作為提高閱讀教學導入語設計有效性出發點,有18.11%的教師把教師需要作為提高閱讀教學導入語設計有效性出發點。
應該運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設計有效的導入語,是每個善于思考的教師在課前必須認真斟酌的內容。一段富有吸引力的導入語將是學生愉悅走進課堂的第一步,它為“學生的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教師的教”提供了有益的嘗試。在設計有效的導入語應遵循的原則上,有 40.67%的教師把實用性原則作為設計有效的導入語應遵循的原則,有 23.33%的教師把價值性原則作為設計有效的導入語應遵循的原則,有 16.5%的教師把趣味性原則作為設計有效的導入語應遵循的原則,而19.5%的教師卻認為設計有效的導入語不需要遵循什么原則,可見教師在這一問題上看法不一,觀點有異。
2.1.2《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導入語設計(學生)》問卷調查數據整理
從問卷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對于閱讀教學導入語設計的認識遠低于他對課堂、對教師的直觀印象。學生評價課堂和閱讀教學的過程和結果往往是從自己的興趣和喜好出發,往往重在自我感受,顯得很片面而直接,但這些卻恰好是對教師課堂教學最直接的評價。
從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來說,主動思考遠比被動接受更有實際意義。課堂可以是沉寂的也可以是沸騰的,思維可以是僵化的也可以是活躍的。沒有任何一個老師喜歡死寂的課堂和僵化的思想,也沒有任何一個學生喜歡沉悶的課堂和古板的教學。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應該讓學生動起來。然而經過學生問卷調查我們可以發現,有32.17﹪的學生語文課堂上愿意主動舉手發言,有25.21﹪的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比較愿意舉手發言,有18.36﹪的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有時愿意舉手發言,而有14.26%和10%的學生語文課堂上不太愿意和非常不愿意主動舉手發言。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教學目標的三維整合,如何實現教學從“理論化的課堂”回歸到“生活化的課堂”是促使教師去學習、去研究、去設計語文閱讀教學導入語設計的思想動力。學生得思考、會思考、能思考并且思考得對、思考得有深度、思考得有廣度的關鍵是教師首先得明白學生該思考什么、會思考什么、能以怎樣的方式思考、思考的結果如何。這就是所謂的“以學促教,以教促學”.然而從語文課上不太愿意或非常不愿意舉手發言的原因調查結果看出,有 8.63%的學生表示不喜歡上語文課,有 10.15%的學生覺得自己口頭表達有困難,有高達 31.22%的學生表示懶得動腦思考,有 30.9%的學生覺得語文課堂缺乏吸引力。有 19.1%的學生對語文課堂不感興趣,覺得沒意思。這一結果表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不大,甚至有部分學生對學習有強烈反感情緒。
導入語設計雖然重要,但它并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它所擔負的引導和激趣的任務也并不是課堂教學的唯一目的,課堂教學最終還是得實現學生知識的拓展和更新。因此,在設計導入語時,不能喧賓奪主偏離導入語設計的初衷,導入的內容一定要精煉,不能繁雜冗長。在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評價語文教師的導入語設計時有高達44.83﹪的學生覺得教師的導入語啰嗦冗長,有6.32%的學生覺得教師設計的導入語可有可無,有29.16%和19.69%的學生覺得教師設計的導入語對自己的學習幫助不大或沒有幫助。這樣的調查結果表明,部分學生要么是從語文教學一開始思路就處于混沌不清的知識情境中,要么就是面對繁雜眾多的知識內容無法產生認識上的需要,更有甚者,部分學生從上課之初就主動選擇放棄,進入不聽、不看、不思考的消極應對狀態。
在問卷過程中,有37.26%的學生表示自己的語文老師從不會針對教學內容進行導入,有28.13%的學生表示自己的語文老師偶爾會針對教學內容進行導入,有19.41%的學生表示自己的語文老師大多數時候會針對教學內容進行導入,只有15.2%的學生表示自己的語文老師會針對教學內容進行導入。這一結果表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絕大多數教師習慣不針對教學內容進行導入,這勢必會使學生學習興趣大減,甚至對學習產生強烈反感。
經過學生問卷調查,我們可以發現有30.76﹪的教師選擇以介紹背景作為導入方法,有37.62﹪的教師選擇以介紹作家作品作為導入方法,有25.18﹪的教師是隨意導入,有6.44﹪的教師導入方法很多。這種在語文教學中只是單純的以文本背景或文本作家作為導入語的做法實際上為導入而導入,和教師隨意導入一樣都是脫離教學內容毫無教學針對性的錯誤做法,勢必會嚴重阻礙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語言是溝通的方式,教師運用什么樣的語言來搭建學生與文本接觸的平臺,首先就體現在導入語是如何設計的。導入語,顧名思義,其導入教學的功能將是第一位的,教師的語言表達成了功能體現的外在形式。在對你喜歡的導入語設計方式的問卷調查中,有 36.07%學生表示喜歡教師以記憶為主的導入,有 23.33%的學生表示喜歡教師以理解為主的導入,有 16.5%的學生表示喜歡教師以應用為主的導入,有 12.5%學生表示喜歡教師以分析為主的導入,有 11.6%的學生表示喜歡教師以興趣為主的導入??梢妼W生評價自己喜歡的導入語設計的出發點是很明確的,教師應該立足學生的需求,著眼導入語與閱讀教學之間的關聯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合理設計導入語。
有效的教師導入語設計必須兼顧教材文本的理解的需要,必須以能激起學生思考欲望為出發點,必須體現出教師教學的智慧和對課堂延伸的掌控能力。分析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發現,有15.24%的學生表示教師的導入可以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有29.18%的學生表示教師的導入可以使自己更容易理解詞句的意思,有25.28%的學生表示教師的導入可以促使自己更好的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14.3%的學生表示教師的導入可以幫助自己更快的背誦文本的部分段落,有16%的學生表示教師的導入可以促使自己主動積累精彩句段,增加課外書的的閱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