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感受中外作家筆下的“難忘一課”
【群文】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難忘的一課》/《最后一課》(都德)/《最后一課》(鄭振鐸)。
【教學目標】
1.理解“閩南語”“國語”“光復”等詞的意思。
2.能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3.體會細節描寫中飽含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
【教學重難點】體會細節描寫中飽含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
【教學流程】
一、檢查預習
1.今天就讓我們穿越時空,跟著作者回到七十年前的臺灣鄉村小學,共同上一堂《難忘的一課》。
齊讀課題。是怎樣的一堂課,再讀課題。
2.檢查讀詞語:閩南語:準前鼻音,什么是閩南語?“閩”是哪個省的簡稱?國語:我們的國語是什么?光復“:光復”是什么意思?通過拓展資料理解“光復”。
1894年,中國與日本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由于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遭到失敗。1895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從此,臺灣被割讓給了日本,被日本整整統治了五十年!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取得勝利,臺灣才得以光復,結束了被日本長達五十年的統治。
3.指導方法:借助資料,可以讀懂一個詞語。
(設計意圖:《難忘的一課》的時代背景離學生較遠,本環節設計力求通過借助資料理解詞語,從而了解時代背景,為學生讀這一類的文章找到一種方法,也使文中的“1”到群文的“X”做一個情感的鋪墊。)
二、了解大意
1.《難忘的一課》就寫在臺灣剛剛光復之時,那課文寫了臺灣光復后“我”的一件什么事呢?
出示:臺灣“光復”后,“我”______________。
2.指導抓“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三、品讀細節
1.《難忘的一課》哪些地方打動了你,讓你最難忘?
2.交流反饋,隨機出示:
·他用粉筆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寫著:“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p>
·接著,他先用閩南語,然后又用還不太熟練的國語,一遍一遍地讀。
·懷著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從后門走進教室,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和孩子們一起,跟著那位教師,大聲地、整齊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讀著“: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p>
·我緊緊地握著這位年輕的臺灣教師的手,激動地重復著他剛才教給孩子們的那句話“: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p>
3.齊讀難忘語段,談談發現。
(1)反復手法。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背霈F3次。
(2)細節描寫。
①引導發現“一筆一畫、一遍一遍、大聲地、整齊地、一遍又一遍地、激動地重復著”等詞只描寫“寫、讀”兩個動作。
簡簡單單兩個動作,卻要這樣細致地描寫,這就是細節描寫。齊讀,了解細節描寫。
②小組討論:這么簡單的兩個動作有必要這樣細致地描寫嗎?
③引導發現:細節描寫背后藏著強烈的民族精神,濃厚的愛國情意。
4.齊讀:這是多么強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濃厚的愛國情懷??!
5.小結:這些不起眼的小動作,正是有了這樣細致地描寫,才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們真正讀懂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情感。
(設計意圖:本環節抓細節描寫,體會細節描寫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從中感受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濃厚的愛國情懷,為文中“1”到群文“X”找到一個銜接點。)四、群文鏈接。
1.同學們,古今中外,有很多名家都曾寫下他們心中難忘的一課,這節課我們再讀兩篇文章,一篇是鄭振鐸寫的《最后一課》,一篇是作家都德寫的《最后一課》,你們又從文中的哪些細節描寫,讀出強烈的民族精神,濃厚的愛國情懷!
2.匯報交流。
3.小結:這節課,我們閱讀中外作家筆下《難忘的一課》,感受到強烈的民族精神,濃厚的愛國情懷。最后,我還想再推薦老舍寫的《第一堂課》和臺灣民族史詩電影《賽德克·巴萊》課后讀一讀,看一看,我們下次再聊!
(設計意圖: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他們對本民族獨有的認同與歸屬及基本感情是一致的,很多民族,他們有著與中華民族相似的經歷,很多作家也都寫過相同主題的文章,我們希望在這一類的文章中,憑借尋找這種情感的締結,既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又能為其寫作留下一些可遷移的方式、方法,將課文的“1”和群文的“X”,彼此交會,無限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