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有效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
【引言 第一章】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的基本內涵和基本特征
【第二章】小學閱讀教學有效性中存在的問題
【第三章】影響小學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4.1】完善閱讀教學各步驟:讓閱讀課堂有效起來
【4.2 4.3】分階段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學習有效起來
【結論/參考文獻】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提升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引 言
母語教學一直是其他學科進行教學的基礎,小學語文更是基礎的基礎。小學語文對學生其它學科學習的學習和整個人生階段的學習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整個小學語文都是以一篇篇閱讀文本為依托,來讓學生進行語音、基礎漢字、句法語法、行文規范等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
正是因為閱讀教學如此重要,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師和小學語文工作的熱愛者以及研究者,才會不辭辛苦的對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進行研究,并試圖找出最佳的教學方法來改進教學,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不可否認,在"國培計劃"的幫助下,我國小學語文教師,尤其是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些都給閱讀教學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還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問題:如在學生主體地位不斷受到重視的今天,教師在對學生閱讀學習進行評價時一味的"戴高帽",根本沒有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讓學生無法發現自己的薄弱點,也就保證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再如,有些教師上課時沒有看到學生 1-6 年級年齡跨度大的事實,也沒有去注意新課標中閱讀教學目標里把小學分成三個學段來進行分別概述的情況,對學生"一刀切",沒有對不同學段的學生進行不同重點的教學。制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其他因素到底還有哪些?又該如何去緩解這些制約?本文從課堂教學中的三個要素:學生、教師、課堂教學過程入手,一步一步探析制約因素,再試圖從中找出解決之道,提出一些可操作的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有用方式。
談到"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性"這個話題,就不得不探討"有效教學"和"閱讀教學"的問題。國內外目前對"有效教學"的含義沒有具體的定論(也有可能是筆者的局限性),筆者查閱了《牛津詞典》、《辭?!?、《藍登書店英語詞典》、《現代漢語詞典(修訂版)》等詞典,沒有查閱到具體的定義,但這并不影響國內外學者對其探究。
國外方面,關于"有效教學"上,一是注重從心理學層面來探討其具體的內涵,如加里·D·鮑里奇的《有效教學方法(第 4 版)》;二是從實踐和可行性上來探討具體的可行策略,如肯尼斯·摩爾的《有效的教學策略:從理論到實踐》。
關于"閱讀教學"上,一是側重閱讀教學心理學的研究,如一些閱讀心理學家根據信息加工的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對整個閱讀過程的理論模式進行過很多研究和分析,這就有了高夫的"自下而上"的閱讀過程模式研究,古德曼的"自上而下"的閱讀過程模式,魯磨哈特的"相互作用"閱讀過程模式。二是對閱讀教學策略略的研究,基于各國的文化和社會環境的不同,不同的國家對閱讀教學采取了不同的教學策略,并形成了固定的閱讀教學模式,如美國、加拿大學校的"診斷-處方"式教學模式,和日本的"課文角度的三讀法"等。
國內方面,關于"有效教學",宋秋前在其《有效教學的涵義和特征》、姚利民在其《有效教學涵義初探》、余文森在其《有關教學有效性的幾個思考》等文章中都對對有效教學的涵義進行了一定的探究和闡釋。同時,我國的語文閱讀教學研究者,結合我國實際對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一定的探討,如孫亞玲的《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和鄧凱的《提高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等一些博士論文都對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一定的探討,但大多是在宏觀層面的。
關于"閱讀教學",有分析閱讀教學現狀的如鄒佳華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與改進策略》;有對閱讀教學策略經驗型總結的如竇桂梅的《竇桂梅與主題教學》;有進行實證研究的如董蓓菲的《小學語文小班化合作學習實踐研究》。
筆者通過知網、萬方等文獻檢索和圖書查閱中發現,我國研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人很多,但真正探求"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人卻比較少,而從課堂構成三要素去探究這個問題的就少之又少。本文試圖在有效教學理論的基礎上,探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本內涵,從課堂教學的三要素:學生、教師和課堂教學過程來探討這一問題,并試圖找出一些適用和實用的,能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本內涵和基本特征。
要探討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先明確什么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1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相關概念界定。
1.1.1 閱讀教學。
要厘清"閱讀教學"的含義,不妨從"閱讀"和"教學"這兩個概念入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1]
可見閱讀的重要性,那究竟什么是閱讀呢?周小兵等人認為"讀者先要通過視覺接收文字,然后經過大腦對文字信息的加工,理解文字的意思"[2],左煥琪認為閱讀是"通過視覺感知語言信號后大腦處理、加工與理解信息意義的心理過程"[3],綜合以上學者觀點,可以歸納出"閱讀"的內涵應包括以下三部分:①它是指閱讀者從書面符號中獲取意義;②閱讀者通過內部語言把獲得的意義內化成自己的思想;③它是一個由感知等一系列活動組成的內部心理構建過程。
"教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學主要是指師生之間幾乎所有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習活動,即強調教師的教也重視學生的學。認為"教學就是指教的人指導學的人進行學習的活動。進一步說,指的是教和學相結合或相統一的活動"[4]、"教學是以課程內容為中介的師生雙方教和學的共同活動。"[5]
狹義的教學主要是指"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6],即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完成預期教學目標的活動,側重于教師"教"的活動。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學生的主體性日益受到重視,教學不再是簡單的停留在教師的教或學生的學上,更多的是強調形成一種師生互動對話型的活動。筆者所強調的教學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狹義的教學,主要側重于教師來指導學生學習的活動。
厘清了"閱讀"和"教學"的概念后,我們來分析一下什么是"閱讀教學".
在此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一點:是"閱讀教學",而不是"閱讀".根據上述對閱讀概念的闡釋,我們可以發現,閱讀強調的是一種獲得文本內容信息的活動,而閱讀教學更多的是側重于閱讀文本所承載的語文知識講授。曹明海認為"閱讀教學"就是"閱讀訓練","閱讀教學就是訓練學生掌握各種不同方法的特點、功能及運用技巧,舉一反三,使學生在運用中學會閱讀".[1]
李景陽認為"閱讀教學"是"讀文訓練",是"教師指導各類學生,有目標、有計劃地學習文質兼美的范文,進行讀寫聽說的訓練,從而逐步形成語文能力,發展語文智力,張揚健康個性和塑造健全人格".[2]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3]
可以看出在與語文學科中,閱讀教學是一個學生、教師、文本三方對話的動態生成過程。結合"閱讀"和"教學"的概念,我們不妨對語文學科中的"閱讀教學"進行如下定義: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師在課標的總引下,以一定的閱讀文本為依托,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的、有目的的聽說讀寫訓練,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提高語文能力的動態生成過程。
1.1.2 有效教學。
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有效教學"這一概念是在 20 世紀上半葉伴隨著西方教學科學化而產生的,目前學術界對"有效教學"尚未形成統一的定論。學者們對這一概念進行了不同的界定,如姚利民認為"有效教學是教師通過教學過程的合規律性,成功引起、維持和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相對有效地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的教學".[4]
程紅、張天寶認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5]
要明確"有效教學"的概念,對"有效"概念的理解是關鍵。
"有效"一詞源自英語單詞 effective,《藍登書店英語詞典》對其解釋為"足夠實現某一目的;達成預定或所預期的結果"[6],《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對其定義為"能實現預期目的"[7],雖然中外字典對"有效"的定義只有寥寥數語,但我國的學者在此基礎上對"有效"的具體內涵進行了探討,如姚利民認為"有效應進一步理解為有效率,即有效指相對活動投入而言,活動產出(預期的結果)是盡可能大的",孫亞玲認為"'效'是有大有小的,獲得'效'所付出的代價也有大小。當付出的代價小而獲得的'效'大時,我們就說其有效。相反……我們就說'低效''無效'甚至'負效'."縱觀學者們的研究成果,雖然界定有所差異,但亦有共通之處,那就是學者們對"有效"這個概念的界定里其實包含了三個內涵:①它是針對某一個預期結果而言的;②所要達到的結果和預期的結果必須是積極或肯定的正相關關系;③所得到的結果必須盡可能的大。
根據以上的闡釋,結合第一部分對"教學"的概括,暫且可以把教學目標看成教學的預期效果,那么教學效果就是和教學目標正相關程度的評價,"有效教學"應該包含三個方面的內涵:①它是針對一定的教學目標而言;②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必須呈正相關的關系;③教學效果要盡可能的大。筆者嘗試對"有效教學"進行簡單的定義: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通過投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物力等達到特定的教學目標,并獲得盡可能多的、與教學目標正相關的教學效果。
1.1.3 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教學。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并把整個小學按 1-2 年級、3-4 年級、5-6 年級這三個階段對閱讀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從閱讀方式、課外閱讀習慣與興趣、詞句理解、內容把握、文體閱讀、標點符號、閱讀積累這七大方面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歸納。語文基礎知識如字詞、閱讀方法等一直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根據以上對"閱讀教學"和"有效教學"概念的闡釋,結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和課標要求,筆者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進行了如下界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是指小學語文教師在有效的語文課堂時間內(通常為 40 分鐘),以一定的閱讀文本為依托,利用教材等語文教學媒介,引導學生在和教師、文本的多方對話中,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并盡可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就是說,小學語文教師通過調整閱讀教學策略,投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等,獲得盡可能大的閱讀教學效果。
1.2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本特征。
那么倒底什么樣的小學語文閱讀課才是有效的?結合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定義和實際的語文課堂,通過對竇桂梅等名師的優秀課堂實錄的對比,筆者認為其具體應該表現在三個方面:預期教學目標達標、教師悅于閱讀教學、學生樂于閱讀學習。
1.2.1 預期教學目標達標。
很多時候,教師都是通過回憶在課堂中的教學內容來設計問題檢測自己的教學效果,這種檢測多停留在對陳述性知識的記憶上,且存在一定的隨意性。教師的教學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為了檢驗教學活動是否有效,就必須要有一個參照物來進行檢驗。教學目標是教師通過教學要達到的標準與效果,教師的教學活動是為了實現這個教學目標而展開的,所以預期的教學目標是否達標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要衡量標準。達到了教學目標的教學才是有效的,反之,如果沒有達到,甚至偏離和背離教學目標的課堂則是"低效"、"無效".諾曼·E.
格倫隆德和 C.基思·沃認為設計和使用成就檢測的第一步應該是"確定教學目標",然后才是"準備測驗細目表"和"設計恰當的檢測題目".
1.2.2 學生樂于閱讀學習。
語文的閱讀教學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的教學具有更豐富的人文內涵。宏觀上來說,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要包含這兩點:①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掌握一定的語文基本知識,如字詞、文體知識和閱讀方法等;②培養學生的正確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觀。從這一點來看,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生樂于閱讀學習應該包含兩個層面的內涵:①"樂讀",或者培養對閱讀學習的熱愛本身就是閱讀教學的目標之一;②只有學生樂于閱讀學習,主動的進行閱讀學習,才有可能獲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這種"樂學"精神的引導下,才更有可能讓學生在課前積極預習,在課中主動配合,在課后自覺練習。只有學生樂于參與閱讀學習,課堂才會真正活躍,學生在這樣的教學中不但可以學習語文知識,還可以培養獨立和組織能力。
1.2.3 教師悅于閱讀教學。
小學階段的學生附屬內驅力(長輩和同輩的認可)較強,尤其是在低學段,學生對教師的崇拜和服從性是較高的,也就意味著該階段的學生學習時容易受到教師的影響。姚利民認為有效教學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教師"充滿熱情","教師教學時通過語言、情感、動作等顯示自己愛學科、愛教學、愛學生的熱情,使教學充滿感染力、影響力".
教師的熱情能增加課堂的感染力,讓教師能投入盡量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盡可能大的教學效果。竇桂梅在其《圓明園的毀滅》的示范課上,不斷俯下身來和學生進行交流,為學生創造情景,引導學生進行朗讀,語調或上揚,或低沉,表情或憂傷,或憤怒,或無奈。這樣的教學熱情,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感染,整堂課上沒有一個學生打瞌睡,學生們挺著胸膛,生怕漏聽了知識點,竇桂梅老師的每一次提問幾乎都有一半以上的同學舉手回應,而且回答都很好。在這樣的熱情感染下,語文教師就不再需要花費額外的時間和精力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沒有及時捕捉到的重要知識點相對較少,學生的學習效果相對較高。教師在發現這種"熱情教學"能"少投入,多產出"后,無形中增加了自己的教學自信和職業認可,并可能對自己的學科、學生和教學多了一分熱愛,這種熱愛也會在下一次的教學活動中有意無意的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