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有效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
【引言 第一章】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的基本內涵和基本特征
【第二章】小學閱讀教學有效性中存在的問題
【第三章】影響小學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4.1】完善閱讀教學各步驟:讓閱讀課堂有效起來
【4.2 4.3】分階段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學習有效起來
【結論/參考文獻】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提升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2 小學閱讀教學有效性中存在的問題
早在 1978 年著名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就指出:"是不是應該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用較短的時間取得較好的成績?"[1]雖然問題發現得比較早,但鑒于一線的小學教育工作者課業較重,而小學語文也沒像中考和高考那樣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升學考試,研究者的目光大多投向中學,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
2.1 預期教學目標未達標。
預期教學目標是否達標是衡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和最基本的標準。按質按量的達到教學目標標準的教學才是有效的,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目標達標上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學生沒有學到,二是學生沒有學會。
2.1.1 學生沒有學到預期內容。
小學階段的學生注意力容易集中,但也容易分散。而閱讀的學習又承載著字詞、句法等大量的任務,這個階段的學生在進行閱讀學習時易產生疲憊感。就這點而言,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就算教師可能很認真的備了課,但實際的教學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師的預想去進行,還是會有很多預設外的突發事件,這些突發事件都會影響教學的進度。學生沒有學到預期的知識和內容,一方面,是教師來不及教。相對于其他階段的語文學習,小學閱讀的教學包含了較多的學習項目,除了教師沒有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在備課過程中設置了時間范圍內小學生不可能完成的教學內容外,還受到突發事件的影響延誤了最佳教學契機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學生沒有學到。教師可能對知識點進行了細致的講解,但由于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可能被其他因素所影響集中在另外一件事情上,導致他錯失了對知識點的聽講,從而沒有學到預期的教學內容。
2.1.2 學生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相信很多教師都對曾經說過類似這樣的話"我明明上次課堂上重點講了,你們也都學了,怎么還是這個樣子?"學生"學"了教學目標中要學的內容和知識點,這次教學就是有效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其實,"學了沒有"只是一個量的問題,"學的怎么樣"才是質的問題。保質保量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有些教師在上課時認為自己就某個知識點講得還算透徹,學生也認真學了,就沒有花太多時間去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這就導致學生有可能只停在"學了"的狀態,卻并沒有真正"學到",從而沒有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小學階段的學生整體處在具體運算階段,從四年級左右開始有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過渡到抽象思維為主,但整體上缺乏反思和類比推理的能力,學習還要以課中教師引導的學習和鞏固為主。因此這個階段的閱讀教學中的鞏固練習階段是重要的步驟。要保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不但要關注教的狀態,還要注重學得情況,要根據學生反饋情況,對教學進行調整。例如把小學三年級上第一課《我們的民族小學》的教學目標設定為:會認壩、昂、尾等 5 個生字,會寫蝴、蝶、孔、雀等 12 個生字。教師在教學中可能細致的闡釋了每個生字的含義,甚至一筆一劃在黑板上演示其寫法,學生也拿起紙筆跟隨教師摹寫,"教師認真教了,學生認真學了",有些教師就止步于此,沒有去了解學生具體掌握的程度,也沒有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鞏固,本次的教學是否有效,也從這里得到了區分。教師轉身放下了粉筆,學生放下了學習內容。
2.2 學生學習興趣下降。
小學階段的學生處在兒童期,在這一階段的附屬內驅力是較強的,學生學習很大一部分是為了獲得教師、家長和同輩的認同,相對于其他的階段的學習動機,這種來自外部的學習動機隨機性較大,缺乏穩定性。這種隨意外部的、不穩定的學習動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
2.2.1 學生不愛學:課中互動不積極。
很多語文教師都被同一個問題困擾著:為什么我的課堂如此的死氣沉沉?有些教師把這歸因于學生不配合,但學生為什么不配合?究其原因,是學生學習興趣下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就會逐漸失去學習的熱情,課堂就會出現"死氣沉沉"和"熱鬧非凡"這兩個截然相反的局面。具體的表現是在課堂上不主動配合教師,對教師發出的指令和信號采取消極怠工甚至不作為,或對教師的課堂行為視為無物。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最終指向,學生的這種表現等于把自己擺在了課堂活動的旁觀者的位置,這不但不利于了自己的學習,還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情緒,不利于教師的教學。
2.2.2 學生不樂學:課后閱讀不主動。
閱讀本身就是一個耗時耗力的活動,學生學習興趣下降,讓學生的閱讀學習直接止步于課堂。上文提到,小學階段的學習受附屬內驅力影響較大,學習主要是受到同輩和教師的影響,該階段學生一旦脫離了閱讀學習的濃烈氛圍,在課堂外便會很少主動進行對課堂知識的鞏固和課外閱讀學習。課堂上教師的教學知識對知識的闡釋,學生要進行內化,把知識轉換成自己的語言才能稱之為真正的學習,課后的鞏固和練習是知識內化的重要步驟,也是讓知識進入長久記憶的關鍵。
新課標中,把課外閱讀列入了閱讀教學的目標里,對 3-4 年級的課外閱讀要求量是不少于 40 萬,5-6 年級是不少于 100 萬。我們常說"教是為了不教",有效的閱讀教學不但是在課堂里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所需的基本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習慣,讓學生在課外主動學習,進行拓展,學生才有可能獲得盡可能多的學習效果。
2.3 教師教學激情消退。
相對于中學階段,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還處在低階段,學習中更多的還需要教師的幫助,小學教師的任務,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師的任務,不但包括教學,還包含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引導,甚至有時還要幫組學生處理生活上的矛盾。加之該階段學生自控能力不高,學習中難免出現一些教師預設外的情況。小學語文的教學可以說是是一場"勞心勞力"的活動,小學語文教師很容易疲憊,產生職業倦怠,這在具體的教學中主要表現是教師教學程序化和課后的消極怠工。
2.3.1 教師不愛教:課堂呆板程序化。
課堂的呆板主要體現在師生互動的缺失。由于教學激情的消退,教師在課堂中不再積極主動的和學生進行互動,課堂互動的環節就會有所缺失。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之一,在影響學生和教育過程的眾多因素中,教師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師的思想會通過言行無形中的傳達給學生,小學生是心智尚未發育成熟的的人,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模仿能力是比較強的,教師的教學"不熱情"會讓學生學習"不熱情",師生雙方都處在一種消極的態度,課堂自然就"死氣沉沉".
程序是指事物的發展按照一定的次序、脈絡、方式進行發展。教學的程序化主要體現在教師在教學時機械的按照一定的教學模式,填入教學內容來展開教學活動。缺乏教學激情和對自己職業的熱愛,教師不愿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去關注課堂和學生,把教學定在了一個固有的模式中,不顧文本的文體和內容,猶如一臺教學機器機械的進行教學,甚至是為了教學而教學,這樣的教學讓課堂"千篇一律".小學的語文閱讀教學其實是有跡可尋的,其目標主要包含字詞學習,文體辨析,主題思考,價值觀引導這幾方面,這就為小學語文教師教學埋下套路化和程序化的隱患。常見的小學閱讀教學模式是:教字詞-讀課文-品主題。
2.3.2 教師不樂教:課后松懈不進取。
活到老,學到老。教師的教學也是一樣,只有不停的在課后進行學習,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才能使教學更加有效。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是一場"勞心勞力"的活動,教師很容感覺身心俱疲,產生職業倦怠,進入了職業挫折的特殊時期,對教學活動的激情不再,在課后消極怠工,固守不前,使得專業綜合素養只停留在原有的基礎之上。首先,它不利于教師和學生的溝通。每個時代的學生都有其獨特的特點,教師只有時時補充新的信息和交流方式,才能更好的和學生進行交流。其次,它不利于課堂的轉型。在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教學設施較完善,多媒體的運用也成為了一種常態。但部分教師,或是滿足于現狀,或是自我認可性強,拒絕學習教學新媒體,只肯運用自己熟悉的教學工具來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