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中有課本。
課本內容是多年來沉淀的精華,浸潤著新課改的思想理念,承載著新課標的能力要求,它是高考命題的參照坐標,是高考試題的源頭。因此,在高三復習時要利用好課本,以“本”為本,還原課本,創設課本和高考真題的鏈接,通過對應比照,反觀課本,明確考點要求,然后進行系統化梳理.
(一)還原課本,創設課本和高考真題的鏈接。
將語文真題考查的知識還原到課本,找到出處,讓學生認識到高考無非是學習課本能力的遷移,高考試題不論怎樣變,但萬變不離其宗,我們要借助課本中的高考所考查的核心知識,提升新課標所強調的四大核心能力.如 2013 年新課標全國卷Ⅱ文言實詞試題“少聰敏好學,善屬文”,2014 年新課標全國卷Ⅰ文言文試題“自幼好學,善屬文”.“屬文”一詞可直接鏈接《張衡傳》“衡少善屬文”,課本注釋為“寫文章”.2015 年新課標全國卷Ⅱ文言文翻譯的關鍵詞,都可以在課本里找到.如“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句中“中國”一詞主要有兩個義項:一是“京城,國都”之意,如《李憑箜篌引》:“李憑中國彈箜篌”;二為“中原地區”之意,如《赤壁之戰》:“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此處的“中國”即為“中原地區”.2016 年新課標全國卷Ⅰ文言文考查了“有司”一詞,如果我們鏈接《廉頗藺相如列傳》文中對“召有司案圖”的注釋,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二)整合重組,搭建教材和高考考點之橋梁。
復習是綜合性的、系統性的,切不可逐篇、逐單元、逐冊簡單重復,要以《考試說明》為依據,明確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在此基礎上對課本知識進行分類梳理、整合重組,使知識系統化,同時依據考點,突出重點.
例如,復習小說部分,我們可以將必修三和必修五的小說單元整合在一起,然后與高考小說考點要求相鏈接,依據每篇小說的特點突出復習的重點。對于《林黛玉進賈府》,可以側重分析人物形象,重點概括分析林黛玉之謹慎敏感,王熙鳳之精明能干、善于逢迎,賈寶玉之多情叛逆,學習文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如肖像、心理活動等描寫,特殊方法如正面描寫、側面襯托、細節描寫等;復習《祝?!?,側重學習其情節,以祥林嫂為主體理清文章的情節脈絡,思考倒敘手法的作用;復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應將重點落實在環境描寫的作用上,可以有效利用課后習題,理解“風雪”這一獨特的自然環境對人物形象、氛圍、故事情節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時明白人物形象、環境、情節及小說主題是一個圓形的共生系統,回答問題時要從不同角度思考其作用;復習《邊城》,則要思考其主題,通過自然之美、風俗之美透析其所表現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眼中有學生。
很多教師在復習課本時事無巨細,一點一點地總結,將自己多年的積累灌輸給學生,如此復習,效果會大打折扣,它只是教師以自我為中心的一廂情愿.教師不僅要以課本為本,還應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建構知識網絡,而不是機械被動接受。
(一)培養學生質疑求異的思維習慣。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學習,就應先讓學生學會質疑。復習課本時,每一節課都要留給學生一定質疑問難的時間.當然,也可課前讓學生將問題寫在紙條上,由課代表將問題收集起來交給老師,教師經過整理,在課堂上將重要的問題呈現出來,然后師生一起交流討論。生生、師生在思想觀點的交流碰撞中拓寬了思維的廣度,延展了思維的深度。如復習《林黛玉進賈府》一文,學生提問“:寶玉摔玉”這一細節體現了賈寶玉怎樣的性格特點?有的同學說是叛逆,有的認為是任性,如果聯系整篇文章甚至是整部《紅樓夢》看,顯然不是“有錢就是任性”所能表達的,這應是賈寶玉對“通靈寶玉”之命運的反叛,對封建世俗之反叛,此細節著力凸顯了賈寶玉的叛逆性格.
(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復習不是“熱剩飯”,而應以課本為載體,培養學生合作、整合的能力.例如歸納總結文言特殊句式,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有的小組總結賓語前置句,有的小組總結被動句,然后在課堂上分組展示合作學習成果.
以賓語前置句為例,可以先讓學生由2015 年新課標全國卷Ⅰ的文言文翻譯“上不吾索”引出話題,歸納總結高中課本中出現的各種類型賓語前置句.如類型一:否定詞 + 代詞 + 動詞。1. 莫之夭閼者(《逍遙游》);2.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3.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當然,賓語前置還有其他幾種類型,在此不一一列舉。不管是哪種類型,都要求從課本中找到例句,在此基礎上歸納整理,遷移運用,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