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文課改的必要性
在教育部提出不斷深化改革、推行素質教育的要求下,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由于語文學科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我們必須想辦法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審美和鑒賞能力?;诖?,我們應該轉變教學理念,想方設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注意力,為學生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從而使學生養成主動地、積極地、快樂地學習語文、挖掘漢語言文化魅力的習慣。因此,語文新課改的教學目標應該由傳統的應試能力培養變為應試與人文審美能力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全面培養學生。
二、高中語文中涉及的古代詩歌
1. 古代詩歌作品的選取
我們使用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古代詩歌部分集中在必修 2、3、4 和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幾冊中,涉及作品五十二篇,朝代跨度上由上古至宋元,體式上詩、詞、曲、賦、歌行、樂府等均有所涉獵,題材上寫景抒情、 詠物言志詩、即事感懷詩、懷古詠史詩、邊塞征戰詩等均在欣賞考察范圍內,有名家名作也有不知作者姓名的作品。
2. 篇章在教科書中的安排
教材選取的作品并不集中在一冊,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二》為例,本冊共計七篇古代詩歌,分別是《氓》、《采薇》(選自《詩經》)、《< 離騷 > 節選》、《孔雀東南飛并序》、《涉江采芙蓉》(選自《古詩十九首》)、《短歌行》、《歸園田居其一》,另外三冊不具體列述。其分散凌亂程度如是,教科書中過于分散的篇章安排給我們新課改下語文古代詩歌教學帶來難度,那么在我們既要保證學生能夠應試又要提高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培養人格條件下就要使用新的教法。
三、新課改下高中語文古代詩歌新教法
1. 唱詩法
詩歌最早是詩、樂、舞相結合的,本身具備音樂性,只是隨著時代發展最早詩歌怎么唱已經無從考證,但是當代藝術家憑借自己的才情氣質為我們解決了這一問題。
比如教授李煜的《虞美人》時,因為鄧麗君曾經演唱過原作品,可以引入并教授學生學習,通過分析“歌”與“詞”在重音表達上的不同、品味優美的旋律表達出的情感,體驗本詩的藝術特點與思想內涵。同樣,在教授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時,可以引入王菲演唱的一首歌曲《但愿人長久》進行學習和體會。當代藝術家演唱的古代詩歌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起到補充的作用,使教學效果更好。同時也可以使用古今對比法,如教授《蒹葭》時,利用瓊瑤改編、鄧麗君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通過分析“歌”與“詞”在語言表達上的差異,通過品味優美的旋律從而體會兩種表現形式表達出的情感。在教授李白《登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一詩時,可利用黃安演唱的《新鴛鴦蝴蝶夢》,將二者進行對比分析兩者在情感表達上雅與俗的差別。
2. 美讀法
在學生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為強化體會和感受詩歌表達的情感可以使用多種閱讀方法,比如“引領讀”,引導學生了解背景,本著知人論世的原則,縮短學生與詩人之間的情感距離,有利于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品讀?!耙鞒x”,教會學生演唱作品之后學生可以反復地有聲或無聲地吟讀作品,這樣比朗讀詩歌的效果更好,學生更能從內心對詩歌的情感、詩人的處境有所體會和了解?!肮澴嘧x”,劃分好節奏,教會學生劃分作品節奏,利用快慢停轉感知詩情詩意。劃分節奏,以作者情感的表達強弱為準,表現喜悅、高昂、歡快或憤怒、緊張、驚懼的情緒時,讀的節奏較快 ;表現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緒時,讀的節奏就比較慢。如《短歌行》中幾句,可以如是處理 :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分析如下 :“對”、“歌”、“去”、“忘”、“有”等動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憂愁的心情。詩人直抒胸臆,將那種悲涼的求賢之情用自己的憂愁引入,我們在誦讀時應該注意重音和延音,注意節奏處理。同時閱讀的節奏感也很重要,情緒相對激動時當然節奏要猛烈,情緒相對舒緩是節奏應該平緩,利用節奏上的張弛有度、輕重緩急表現情緒的舒緩緊張。
3. 調整法
不同時代都有特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學樣式,詩歌的發展也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詩經》、《楚辭》時代相近,唐詩、宋詞相去不遠,南聲、北曲風格不同,如果將同一時代、同一體式、同一題材甚至同一地域的作品或者以其他因素為標準的作品集中到一起進行講授,通過比較學習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效果,不按照教材分冊散亂的形式學習,同時明確詩歌鑒賞以某幾方面為主,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重點明確,容易消化。
比如同一作者作品集合到一起。李白的《蜀道難》、《將進酒》可以進行綜合對比,可以賞析作者的浪漫主義風格,賞析作者熾熱奔放不可抑制的情感, 賞析自由奔放語言風格。
同一教授重點的作品集合到一起。就《雨霖鈴》和《念奴嬌·赤壁懷古》而言,分析主人公形象無疑是最有價值的,《雨霖鈴》中柳永是一個長期浪跡于江湖的游子,對生活有著有別于其他任何人的獨特體驗,在他寫一對戀人的離別時,就與送別詞那種紅樓深院、春花秋月的狹小境界有著天壤之別,而表現出一種煙波浩蕩、楚天開闊的氣象?!赌钆珛伞こ啾趹压拧分刑K軾通過對親眼所見的月夜江上壯美景色的描繪,曲折地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功業未就、老大未成的憂憤之情,同時表現出了作者關注歷史和人生的曠達胸懷。故此可以分析蘇軾在這篇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形象,對兩種形象進行對比,讓學生體會古代詩歌人物形象,深入系統地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結束語
新課改是長期的,我們在教學中貫徹落實新課改精神任重道遠,在新課改精神下使用新方法也百家爭鳴,我們作為語文教學新課改的實踐者面對困難時應該積極尋求方法,推動語文新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