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趣激興,創設情境
1.1 實體情境
教師充分利用實物指導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理解。 此法尤其適用于語文教材中常識性課文的教學,如教材中的《要下雨了》,有條件的話,可讓學生觀察“魚出水面,燕子低飛”這些自然現象,了解下雨前動物的特點。
1.2 模擬情境
教師根據講解的需要,可運用電教手段,如放幻燈和錄音帶,使學生獲得形、聲、色的直觀感覺;或出示相關的攝影、圖畫,再現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據課文內容,師生分角色進行表演,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這樣,能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化抽象為具體,寓教于趣,寓教于樂,提高教學效果。
1.3 語感情境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導,老師繪聲繪色的語言渲染也是創設情境的很好方式。 例如教學《美麗的公雞》,當公雞的圖像出現在孩子眼前時,老師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語言加以描繪:“看,這是一只多么美麗的大公雞,它紅紅的冠子,漂亮華麗的外衣,腳上還穿著一雙金黃色的高筒皮靴,多酷??! ”學生聽了老師的描繪,便能充分感受公雞的美麗。
教師通過這樣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能培養學生正確敏銳的語感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聯想,體會其情境。
1.4 想象情境
運用擴散思維的方法,啟發學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關注人物的命運,讓學生真正“進入角色”,強化感受,由“動情”到“悟理”.
2 有效提問,感悟文本
2.1 抓題眼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導入,是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安定學生情緒,誘發學生的感情。 導課的形式多種多樣,而問題導入最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愿望。 我們可利用語文課程的有效資源,抓住課文題眼巧設問題。
2.2 抓關鍵詞句提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說過:“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里? 語文的味道在哪里? 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讀里。 ”詞語是課文的基本單位,詞語學習是項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別是對課文中的關鍵詞、難懂詞語更應該不惜時間,深入理解。 因此,閱讀教學中,我們還可以拓展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從小處入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發散學生思維,使詞義理解得更透徹。 使課文內容理解得更深刻。
比如,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時,筆者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是從哪些地方讀懂‘紋絲不動’的? ”筆者就是抓住“紋絲不動”這個詞語組織教學,從大處著眼,有效地為學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進行對話設下廣闊的背景。 緊扣文本,讓學生對“紋絲不動”的感悟層層深入:從對“紋絲不動”的字面意思到“紋絲不動”的原因及紋絲不動“的結果,最后至不”紋絲不動“的后果,對話剝筍似地不斷深入,學生做到了多元解讀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偉大形象,體現了精湛的閱讀教學藝術和高效率的教學課堂。
2.3 抓主要線索提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改中提出了自主學習, 我們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朱熹也曾說過:”自去理會,自去體察,自去涵養。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引導學生對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本脈絡清晰,條理清楚,在文本教學時,教師如果抓住主要線索教學,往往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 巧用評價,激活課堂
新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正逐步由單一的教師評向多元評價轉變,也就是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 作為教師應緊緊抓住課堂評價語言這一法寶, 在教學中利用文本的內容進行巧用評價,激活學生的情緒,創造一種美妙的語境,讓課堂評價語言這個最直接、最有效的評價方式真正發揮其獨有的魅力,使被評價的學生都能得到學習成功的滿足, 都能提高學習的興趣,都能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于永正老師曾在一次公開課上, 不經意地讓一位男同學讀課文,這位同學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而又聲情并茂。 于老師聽完他的朗讀后主動走上前去,微笑著和這位男生握手,并真誠地說:”你讀的太好了,播音員也不過如此。 在讀這篇課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學們想再聽你朗讀一遍。 “話音未落,聽課的老師和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是送給精彩表現的學生,更是送給對學生進行真誠評價的于老師。 在這樣充滿愛意的課堂中,學生展現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語文的歡樂。
4 讀練結合,提高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基本知識和基本訓練都很重要,我們更要重訓練……“”多年來我一直認為,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訓練思維,訓練語言(同時也訓練思想品德),而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兒童時期打下的基礎極關重要。 “如果學生在語文課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讀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不過關,那么語文課程對學生的人文熏陶、生命發展就無從談起。 因此,語文課應該把”練“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只有讓”讀“與”練“結合,在課堂中做到以讀為本,讀練相融,才能讓學生真正積累語言,感悟內化語言,遷移運用語言,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語文素養才能全面提高,我們的閱讀教學才真正扎實有效。
讀練結合,切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詞語的推敲和品味,設計靈活多樣的練習。 其次以說代寫,融口語訓練和思想品德為一體。 比如可以看動畫說,用詞語說,想象說,聯系實際生活說等等。
參考文獻:
[1]邱麗勤。新課程教學現場與教學細節[J].江西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6.
[2]何玉芳。推敲新課程課堂[J].吉林教育出版社,2012.10.
[3]高志軍。面向 21 世紀的中國教育[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