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分析法是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方法,本文以蘇軾詞中出現的頻率較高的“夢”意象的分析為例,淺析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意象分析法。
一、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應注重意象分類
蘇軾詞中的“夢”意象表現的是他歷經滄桑之后的人生感悟??梢哉f,“夢”意象凝聚了他一生思想的精華。在他的詞中“,夢”意象的意蘊深厚。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對蘇軾詞中內涵豐富的“夢”意象進行分類和解析,有助于學生參悟蘇軾詞中的美學意蘊,也使學生對蘇軾的生平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一)用“夢”表達對愛妻的真情
蘇軾的婚姻生活頗多變故,他的一生中有妻妾三人,他與她們伉儷情深,卻躲不過命運的捉弄。妻妾的相繼離世,使他產生了世事無常,人生虛幻如夢的感慨,蘇軾只能在他的詞中表現心中的苦痛。如著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一詞,此詞情真意切,讓人痛斷肝腸。妻子亡故十年,十年來,蘇軾對亡妻朝思暮想。即使“十年生死兩茫?!钡臅r空阻隔,依然未能阻擋蘇軾在夢中和妻子相逢,“小軒窗,正梳妝”,夢中的他仿佛回到了新婚時,在王氏的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對鏡梳妝。這是蘇軾的夢,更是他心底最深的情愫。然而,夢中相逢的喜悅卻是短暫的,十年來的種種凄涼涌上心頭,縱有千言萬語,卻無法訴說那綿遠的思念與愁苦。 這首詞的上半闋描寫現實生活的凄涼,下半闋描寫美麗的夢境?,F實與夢境的巨大反差,更突顯了無限的凄涼之情。虛幻的夢境營造了一種迷離的意境,使人無限回味。在這一類的作品中,蘇軾通過描寫自己虛幻的夢境,描寫夢中與愛妻相逢的幸福情景,從而更烘托出現實中苦樂無訴的悲涼。這樣寫,不僅敘事曲折,也使情感的表現具有豐富的層次。
(二)用“夢”表達對友人的思念
蘇軾遭遇貶謫之后,孤苦寂寞的貶謫生活,更加深了他對友人的思念。如《水龍吟·閭丘大夫孝終公顯嘗守黃州》,這首詞寫于公元 1082 年,是一首記夢詞。在這一類作品中,蘇軾通過描寫夢中與朋友相會的歡樂情形,書寫被貶謫后遠離友人的孤苦之情。曾經的高朋滿座,與現在的“覺來幽夢無人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表達了對友人深深的思念。
(三)用“夢”來表現奇思遐想
人生的諸多坎坷,貶謫流離的生活,現實生活的種種苦悶,使蘇軾只能把人生中不能實現的理想都寄托于夢中。如《歸朝歡·和蘇堅伯固》一詞。在夢中,蘇軾徜徉于云水之間,從容自若。然而,夢終歸是夢,現實與夢境的強落差使蘇軾的心頭升上一股悲涼之感,歡樂短暫,迷離的幻象、湖和山的情景,俱如飛梭過眼,轉瞬即逝了。這一類作品,大多是夢中游仙之作,蘇軾大量運用了虛寫的手法,寫自己夢中自由自在、無所束縛,徜徉于天地之間。這些奇思妙想,其實是蘇軾用“夢”來表達自己對現實的不滿,表達自己的懷才不遇之感。
(四)用“夢”來表達人生的感慨
經歷“烏臺詩案”的蘇軾,出獄后被貶黃州。曾經“致君堯舜”的壯志雄心,仿佛如一場夢,在夢醒的那一刻,全部化為烏有,于是他的詞中出現了很多“人生如夢”的感慨。曾經的理想破滅了,蘇軾陷入了極度的痛苦之中,經過激烈的精神的掙扎,蘇軾頓悟了,他從莊子的精神中重新獲得了心靈的解脫和自由,這在《南歌子·帶酒沖山雨》一詞中可見一斑。蘇軾認為,人生變幻莫測,虛幻縹緲,不如樂觀曠達,順其自然。于是,他超越了莊子的人生觀,欲在嘈雜的人世中求得一份清靜。
此外,蘇軾的詞中還有一些以“夢”意象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或描寫景色佳人之美、琴音之妙等。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意象分析,并進行舉一反三式的教學。意象分析不僅是詩歌教學的起點,也是難點。教師只有細致分析每個抽象意象深層的內涵,并將其形象化,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
二、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注重意象成因分析
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對意象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有利于學生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培養文化感悟能力。古詩詞作者對某種意象表現出的偏愛,與其生平遭際、藝術傳統、文學思想有重要的關聯。蘇軾詞中的“夢”意象的形成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藝術傳統的影響
夢文學是我國文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審美文化中極有特色的類別。古典文學中許多作品都與夢有關。從莊子、屈原、宋玉到李白、杜甫、李商隱、李煜、蘇軾、晏幾道、李清照、陸游、曹雪芹等,幾乎所有的文壇名家都是寫夢的高手。例如,李煜的詞中的“夢”意象大多表達的是對亡國之哀的感慨,以及回憶往日生活的歡樂,書寫心底巨大的亡國之痛。晏幾道的詞則表達的是對愛情至死不渝的追求,他常常建構夢境以重溫往日愛情的甜蜜。陸游的詞中,也有很多“夢”意象的描寫,大多表現的是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殺敵報國的壯志。蘇軾的詞則不同,他的“夢”意象飽含苦痛之后對人生最深刻的思考,更有人生超越之后的曠達灑脫?!叭松鐗簟笔翘K軾詞中多次出現的感慨,他廣泛地吸取儒釋道思想,并將其與個人的生活體驗融會貫通,最終達到了一種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人生境界。由此可以看出“,夢”是作家現實愿望的延續或折射,和作家經歷、思想、個性密切相關,因而在不同作家作品中,可表現出獨有的特色。
(二)生平遭際的影響
縱觀蘇軾的一生,仕途的坎坷,生活的不幸,使蘇軾身心俱疲,備受摧殘。經歷了震驚北宋文壇的“烏臺詩案”,幾經波折、絕處逢生的蘇軾,出獄后被貶謫黃州,從此開始了漫長的貶謫生涯。在黃州,劫后逢生的蘇軾陷入了精神的極度痛苦與掙扎之中:壯志未酬的感慨、無端被誣的冤屈,以及親友遠去的落寞。即使在幽寂的夜晚,他也時時被噩夢驚醒,心中有無限凄涼,再沒有了年少的意氣風發,壯志豪情?!霸狱h人”事件后,蘇軾被流放到偏遠的海南,生活的艱苦、仕途的坎坷使他更深刻地明白,曾經苦苦執著追求的功名利祿都是身外之物,不可強求。頓悟之后的蘇軾,開始用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態度來面對宦海沉浮、人生多難。終于,蘇軾釋然了,從此有了“萬事到頭都是夢”、“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感慨。
(三)儒釋道思想的影響
蘇軾是一位兼具儒釋道思想的大家。他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在政治上積極進取,關注民生疾苦,他的很多詞都是他濟世安民思想的真實寫照。然而,人生諸多不順,使他轉而從佛理中尋找解脫,他把對佛理的領悟和闡發當作人生的修養方式,當作一種擺脫苦難的方式。蘇軾對禪宗的“一切皆空”、“諸法空”的思想體會尤其深刻。他認為,大千世界的一切都是注定的。這一切苦樂就像水面上的小水泡一樣,都是虛空幻影,如夢幻一般。所以,他的詞中多有這種人生空漠之感。
中國古詩詞歌蘊含著無限的情思與韻味,而古詩詞中的意象是作者表達心靈的載體,只有讀懂這些意象,才能真正讀懂古詩詞。所以,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要注重提高學生認識意象、歸納意象、把握意象的能力,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內涵。
參考文獻:
〔1〕楊海明。從蘇詞看蘇軾的人生感悟與處世態度〔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
〔2〕劉 石。蘇軾詞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鄭子春。從無處可逃到隨緣自適〔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4〕吳琪霞。蘇軾詞中的莊子思想〔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5,(S1)。
〔5〕鄒同慶。蘇軾詞編年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
〔6〕肖培民。試論蘇軾詞的出世傾向〔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