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之前的高中語文教育沒有充分地擴大學生的語文視野,使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升受到了限制。新課程改革以來,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在必修課程之外陸續開設了文化經典等類型的選修課。這些選修課程的開設開闊了學生的文化視野,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知識,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具體來說,高中階段語文選修課程讓全體學生都能閱讀到我國古代和近現代作家創作的諸多經典作品,對提升學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當前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教學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首先,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教學時間嚴重不足。表 1 是一份某地區高二年級大部分時間及高三年級開學兩個月左右的選修課程開設計劃。其中,一個學段約兩個月的時間,除去各類檢測及期中、期末復習考試時間,留給主要選修課程模塊的學習時間已經所剩不多。其次,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模塊的教學目標均缺少指導性的標準,也沒有權威的教學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檢測手段比較單一。一個選修課程模塊學習結束后,對其檢測的形式與必修課程的某個單元的檢測幾乎沒有差異。再次,學習方法沒有體現出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特點。教師教學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時,仍然采用分析課文的篇章結構和解決課文中問題的形式,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特色和優勢并沒有充分表現出來。雖然也有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上采取了一些獨具個性化的處理方法,但總的來說,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課堂教學的模式沒有獨特之處,至今沒有總結出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教學的模式,導致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課程設計初衷沒有體現。
二、高中語文選修課程高效教學策略
由表 1 可以看出,目前,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開設比較全面,課程內容較為豐富。但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教學要加強特色研究,就需要教師分析學習目標和學科任務。具體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制定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是教學活動開展的依據。由于選修課程種類較多,因此首先需要對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模塊的學習順序做出安排。如“寫作”課程可以和平常的寫作練習活動結合起來分散進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閱讀的名著可以和相應的選修課程模塊結合起來學習,等等。其次,由于時間的限制,學生不可能學習所有的已開發的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模塊,而只需挑選出適合自己需要學習的選修課程。就目前的教學實踐來看,教師和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比較少,一般都是上級教研部門選擇好將要學習的高中語文選修模塊,然后安排時間組織教學活動。這樣做雖然方便對高中語文選修課程進行管理,但是沒有體現出學生主體的作用,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抑制;雖然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模塊開發得較多,但是真正適合學生的課程模塊、受學生喜愛的課程模塊在當前的實踐中卻沒有表現出來。鑒于此,教師應在開展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教學活動之初制定好教學計劃,并且制定具體可操作的選修課程學習目標。比如,對于《史記選讀》(蘇教版,下同)選修課程模塊的學習,就可以從“課程學習目標”、“課程評價”和“學習時間安排”三個角度制定課程教學計劃,即要設計好學生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并為學生的活動留出時間。也就是說,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教學計劃的制定要有學生的參與,這才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做法。
(二)明確單元學習目標
語文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的教材編排形式一樣,都是以選文組成教材。然而,每一篇文章需要學習什么知識,教師就應該采用教學任務分析的方法先行研究并分析出來。也就是說,依據單元主題設計進行任務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再以《史記選讀》選修課程模塊為例,其單元主題設計分別為“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學究天人,體貫古今”、“不虛美,不隱惡”、“讀其書想見其為人”“、摹形傳神,千載如生”、“善敘事理,其文疏蕩”和“正史鼻祖,文章大家”,所設計的七個主題分別涉及司馬遷的人品、作品體例、史家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人物刻畫技巧、敘事技巧和作品影響等。在這七個主題中,表現其人品的篇目可分為一類,表現其作品的篇目(作品體例和作品影響)可分為一類,表現其寫作技巧的篇目(史家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刻畫技巧和敘事技巧)可分為一類。通過這樣做減法分類之后,單元教學內容的學習目標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表述。從重組后的三個角度再來細化目標,單元知識的學習內容將會精簡得多,而且學生更能從總體上把握教材的輪廓。
(三)梳理全冊教材邏輯鏈條,制定單篇課文知識清單
為了能夠更加高效地開展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教學,首先,教師應該先行分析和確定全冊教材的內在邏輯鏈條,并制定單篇課文的知識清單。確立全冊教材的邏輯鏈條是幫助學生建立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知識架構,了解課程的發展脈絡,使其從宏觀的角度對課程模塊進行學習。比如,對于《唐詩宋詞選讀》選修教材,如果教師不從全冊選文的編排邏輯上指導學生,那么學生就只會看到一首首單篇的詩詞,并不會知道某一位作家、某一首詩詞在中國古代詩詞的發展史上的地位,也就無法理解唐詩宋詞在我國整個古典文學史上取得的輝煌成就。又如,《魯迅作品選讀》選修教材共有 10 個主題單元,其中后 8 個單元的題目都叫做“閱讀魯迅”.如果教師不首先搞清楚這 10 個單元之間的邏輯關系,那么就無法引導學生把握魯迅思想發展的脈絡。其次,教師還應該圍繞單元學習目標制定單篇的知識清單。教師制定的知識清單小到生字詞、大到閱讀寫作的內容,都應該是新的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通過制定單篇知識清單,教師和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就會有的放矢。
(四)編制試題庫,以多種形式進行評價
每個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模塊都有其獨有的知識體系。因此,依據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教材和其各自的知識體系編制試題庫就顯得很有必要性。試題庫的編制要保證有陳述性的知識、程序性的知識、探究性問題及活動性的話題等四類知識。前三類知識的檢測可以通過挑選題目以紙質試卷的形式或網絡答題的形式進行,而活動性的題目則要求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比如,關于活動性題目,筆者在指導學生學習《紅樓夢選讀》時,曾提供幾個題目供各學習小組選擇思考。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通過小組合作創造性地設計活動的題目,并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最后獲得的成績應當是綜合評價的結果。
(五)開展團隊合作,不斷反思、優化
如今,語文教學早已不是教師個體單打獨斗的時代,發揮團隊的力量是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教學取得高效的必然路徑。新課程理念要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其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而對教師來說,也同樣需要教學行為和教學方式的變革。網絡時代的語文教學更注重依靠同伴的力量和網絡的使用,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教學應該適應時代發展的形勢。而網絡資源的搜集、整理,以及學生學習、評價資源的形成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為了準確而高效地指導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教學,就需要教師們結成團結并且高效的教研團隊。各年級語文備課組甚至整個學校的語文教師都應參與到選修課程的研究中。在指導學生學習選修課程的過程中,備課組不僅要加強研究,還要注重學習資料的開發、積累。教學過程中形成的所有資料都應該分類保存下來:對同一份教學計劃、單元目標、單篇知識清單、試題庫等,要經過使用、總結、優化、再使用、再總結、再優化,以確保資料的科學、精簡、有效。先行先試的教師們積極開展研究和積累教學資料,之后,同行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再反思、再研究、再創造、再積累,如此循環往復,揚長避短,教研組一定會獲得最經濟、最高效的指導模式。在此基礎上,高中語文老師指導學生學習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好的教學資料的積累和優化的確重要,但同時教師運用這些資料的理念、方法同樣有進行反思、優化的必要。積累資料是硬件,創造的是硬實力;積累方法是軟件,創造的是軟實力。在今后的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誰能高效地指導選修課程,誰就會成為最后的大贏家。
參考文獻:
〔1〕皮連生。教學設計: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9.75-76.
〔2〕E Farbei & Lindley J Stile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 In-strucation and Learning〔M〕。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