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1],而提高高中語文教師的專業能力,促進高中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實現高中語文教育目標的關鍵。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診斷是高中語文教師本人根據生態系統健康理論以現行的教育價值觀為標準通過對自己課堂教學生態系統諸要素及其關系的“診視”與“判斷”,發現并總結經驗,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的一種方法和技能。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診斷以高中語文執教教師為主體,以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系統諸要素及其關系為客體,以生態系統健康理論為重要依據,以現行的教育價值觀為標準,是有效提升高中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能力。但是,至今卻沒有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診斷標準嚴重影響了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診斷的質量與效果。因此,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診斷標準化策略研究已經成為當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診斷面臨的重大課題。
1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診斷標準化構建設想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診斷依據生態系統健康理論的研究視角,將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教育價值觀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要求作為現實參照,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準則,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學習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以及教師實際情況,構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診斷標準體系。
1.1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生態系統活力要素分析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診斷,首先把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置于生態系統的研究框架,再以生態系統健康理論的視角來審視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生態系統,然后由高中語文教師本人以現今的新課程改革的教育價值觀、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和學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原則來“診視”和“判斷”課堂教學,或總結經驗,或發現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在教學生態系統中,教師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共同構成了教學生態系統的活力,活力即能量,可被定義為“行動的能力”、“行動”或“行動力”,在生態系統中具有激發功能。孫芙蓉研究發現,教師教學活動包括教師備課、課堂教學和教師幫助三項內容,每項內容包括積極性和時間量,而積極性主要表現在自主性、主動性、專注度和關注面;學生學習活動包括課堂學習、求助教師和同伴互助三項內容,每項內容包括積極性和時間量,而積極性主要表現在主動性和專注度[3].而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生態系統是立足于“教室”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生態系統,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高中語文課堂上的語文教學活動與學生在高中語文課堂上的語文學習活動共同構成了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生態系統的活力。明確了這一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生態系統活力要素診斷包括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兩個項目,教師的教學活動主要關注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態度、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材處理)、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課堂結構)、教學環境(氛圍)、教學反饋、教學機智、教學效果、輔助手段、教學特色、教學基本功等,重點審視教師是否承擔起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的責任;學生的學習活動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過程、學習環境、學習反饋、學習效果等,重點審視學生是否實現了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
1.2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生態系統組織結構要素分析
“正如能量是系統的基本‘材料’和必要因素一樣,組織也是必要的因素。沒有組織便沒有系統”[2].課堂教學生態系統諸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定的組織結構才能實現課堂教學生態系統的變化發展,因此,組織結構對生態系統具有協調功能。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生態系統內的高中語文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關系”也就構成了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生態系統的組織結構。師生關系的本質是教與學的關系,表現為課堂教學-課堂學習、教師幫助-學生求助兩項內容,每項內容都由目的適合度、內容適合度、方式適合度、態度適合度等 4 個方面組成;生生關系的本質是學與學的關系,表現為課堂學習-課堂學習、同伴幫助-學生求助兩項內容,每項內容都由目的適合度、內容適合度、方式適合度、態度適合度等 4 個方面組成[3].教學的本質是主體間的指導學習[4],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出教師主導與學生主動的辯證統一,課堂教學診斷的焦點是教師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活動的“適合度”.這種適合度不僅僅體現在目的、內容、方式和態度方面,還體現在過程、環境和反饋等方面。因此,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生態系統組織結構要素診斷指標,除了要分別診斷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的目的適合度、內容適合度、方式適合度和態度適合度之外,還要考慮過程適合度、環境適合度和反饋適合度,重點審視師生互動的“適合度”以及學生學習的質量與效果。
1.3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生態系統恢復力要素分析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具有動態性和開放性,其動態性決定了課堂教學生態系統總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引起活力和組織結構的變化;其開放性決定了課堂教學生態系統總是很容易受到諸多意外干擾?;盍σ嘏c組織結構要素共同構成了恢復力要素,生態系統的恢復力本質上是維持生態系統活力要素與組織結構要素處于動態平衡和諧發展的能力,具有調控功能,但課堂教學系統很容易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擾,或破壞了它的開放性,或打亂了它的有序性,或超越了系統恢復閾限,或對系統的主觀性認知變異等等,就會使課堂教學生態系統發生功能性紊亂或障礙,造成結構變異或損害[5],這就需要根據課堂生態恢復機制來增強系統恢復力。課堂教學生態系統恢復力要素包括功能恢復力和結構恢復力,系統內部調控過程為“認知(影響因子的特點和作用方式)-調控(影響因子)-維持(結構和功能)”,系統外部調控能力主要體現在“預防和補救”,而課堂生態系統恢復力調控主體是人,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是生態系統中最為活躍的因素[6].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生態系統恢復力調控的目的是激發師生活力、優化師生關系與生生關系等組織結構、維持高中語文課堂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從而促使師生共同進步。因此,該生態系統組織結構要素診斷指標,除了要分別診斷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的目的適合度、內容適合度、方式適合度和態度適合度之外,還要考慮過程適合度、環境適合度和反饋適合度,重點審視師生互動的“適合度”以及學生學習的質量與效果。
2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診斷標準化項目內容
依據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生態系統各要素的分析,參考教育部頒布的中學《教師專業標準》,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診斷標準化的項目確定為“教師活力要素標準”、“學生活力要素標準”、“師生結構要素標準”、“生生結構要素標準”和系統“恢復力要素標準”,并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診斷標準的實施予以說明。
2.1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診斷教師活力要素指標
教學的本質是師生主體間的指導學習活動,主體間性是教學實踐中師生關系的本質屬性[5].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前提,而教師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生態系統的活力要素,判斷活力要素是否處于健康狀態的重要標準就是教師主導與學生主動作用發揮的程度。針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生態系統教師的教學活動,重點診斷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否擔負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的主導責任,即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生態系統中是否有利于教師活力能量輸入。因此,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生態系統教師活力能量輸入情況的具體診斷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教學理念體現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語文學科基本特點;(2)教學態度嚴謹、認真、負責,關愛學生、教書育人、崇尚科學;(3)教學目標清晰明確,具有可操作性,符合課程標準、教材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呈現方式合理適時;(4)教學內容正確、豐富、科學,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突出教材的主體地位并有效整合教材,注重開發教材資源;(5)教學方法靈活、有效,關注個體差異,注重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6)教學過程流暢,課堂結構嚴謹,能根據教材內容和課型特點設計教學,注重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圍繞教學目標實施教學;(7)教學環境溫馨、和諧,激發學生興趣,注重營造平等、民主、愉悅、動態、平衡的課堂氛圍;(8)教學反饋及時有效,善于傾聽學生的提問和回答并適時作出中肯的評價,鼓勵學生對學習主題深入思考;(9)富有教學機智,課堂組織管理有序,課堂組織駕馭能力和應變能力強,能妥善處理課堂突發事件;(10)教學效果明顯,實現預設的三維目標且證據確鑿(觀點、作業、表情、板演、演示、測試等);(11)輔助手段使用適時、適當、適度、有效,符合教學實際需要,能夠對學生學習提供幫助;(12)布置的作業分層設置,且緊扣教學內容,并對下一節課的學習具有指導意義;(13)教學基本功扎實,語言規范,板書合理,教態大方,非言語行為呈現合理,學情分析到位,知識點的梳理、能力點的確定、思考點的設置、興趣點的激發、訓練點的側重、重難點的突破等著眼于教學內容和學生的需要;(14)教師有自己的教學特色,教學有創新之處;(15)教學反思及時有效,以便及時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