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筑設計發展探究
【第一章】新時期建筑創作問題探析緒論
【第二章】我國建筑創作(設計)機制的演化及現狀
【第三章】建筑創作的實態調查
【第四章】市場經濟特征影響建筑創作機制的因素分析
【第五章】建筑創作行為及特征研究
【6.1 - 6.4】建筑創作的發展趨勢、理想目標及基本思路
【6.5 6.6】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筑創作機制體系的建構
【結語/參考文獻】基于市場經濟的建筑創作機制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六章建筑創作機制體系建構
6.1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筑創作機制體系的發展趨勢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30多年的轉型過程來看,我國的建筑設計行業在這一時期也發生了許多變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競爭主體多元化和市場需求多樣化成為發展變化的主流。
在此大背景下,我國目前的建筑創作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在建筑創作方面,過去的計劃體制下,建筑創作局限于方案、初步設計、施工圖等等狹義設計內容,其它有關項目決策、策劃、可行性研究都由生成部門制定、實施。實際上建筑師的建筑創作只局限于圖紙和計算機屏幕上。而目前隨著國內建筑市場的逐步開放,全球一體化的步伐逐步加快,在市場經濟逐步深化的條件下,建筑創作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包含了決策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人文科學等等學科的統一。目前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下建筑創作呈下列特點:
1、建筑創作精品意識逐漸深入大眾。
改革初期粗放式的經濟增長過程導致建筑設計也是粗放式的發展。其結果造成建筑質量不高,城市環境惡化。
當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提倡低碳生活和綠色生態就成為一種需求,這個需求已經由原來的某些專業組織的目標轉變為每個社會成員共同關注的理念和行動,它的實現與每家每戶的生活緊密相關,徹徹底底的走進了老百姓的家庭。
隨著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樹立精品意識,設計靠科技含量、靠產品開發、靠品牌與信譽占領市場,通過自我改造、自我發展和自我積累來創作“綠色低碳型的精品建筑”的觀念已深入人心。
2、建筑創作協同作業方式繼續深化。
建筑本身就是一個多專業、多工種合作形成的產物,任何一個成果都離不開各方面的全力配合,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這種合作甚至會延伸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將世界的引進中國,把中國的引導到世界,建筑創作和創作過程隨著經濟的發展已經呈現出一個國際化的合作態勢,建筑創作協同作業方式在橫向和縱向的不斷加深為整個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好更大的平臺,成為實現建筑創作夢想的地方。
3、建筑創作專業化細分趨勢明顯。
勞動分工有利于提高勞動效率,也還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原因。專業細分創造了十分良好設計基礎條件,便于摸清建筑物的特殊設計要求和使用規律,有利于建筑設計單位形成有效的技術專長和增強競爭力。
4、核心競爭力的培養逐漸成為首要任務。
企業品牌的長期運營所積累的設計思想和經驗、創造性的、高質量的知識體系,客戶關系等,以及綜合運用這些知識、資源的能力,特別是品牌、設計思想、設計經驗、公共關系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作為稀缺的、不可模仿的這些能力,是目前建筑創作的核心競爭力。
5、設計思想市場化。
以市場需求為依據,以追求投資效益為原則,把設計作為一種商品,以良好的質量,優質的服務和合理的價格在設計競爭中提高市場占有率,市場成為設計好壞的試金石[21].
6.2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筑創作機制體系需要解決的問題
由于典型的建筑創作過程分別代表了不同的建筑創作方法和最終的建筑設計成果。對于建筑創作的研究直接關系到建筑設計整體環境的優劣。目前建筑設計及創作面臨是如何解放思想,克服創作上的“千篇一律”、“涉及面小”、“小而全”、“散則亂”的局面。
1、存在片段性。
經過對傳統模式的詳細研究,我們發現,傳統模式從邏輯結構和設計主線上來講,都有其自身的一些缺陷。這些模式不能代表完整的設計階段。只涉及其中的某些部分顯然難以有效的統計全部創作信息,無法確保設計的全面性,設計目標不明確,無法完成對設計質量的控制。
2、缺乏變通性。
在創作階段中某些部分和程序過于僵化,變通性不足,很難滿足現今社會和業主對緊跟市場變化,動態創作和管理的要求。在綜合性、高難度和復雜程度高的項目面前,顯得準備不足,只是通過某些個人的能力去應對,缺乏多種解決預案的準備,碰到問題再去想辦法解決的做法很難將事情做好,更無從談起從容應對,同時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設計人員的創造能力。
3、及時性差。
現代建筑設計潮流發展較快,但目前這些傳統模式不能及時提供市場需求,或不能跟上市場的變化,傳統模式仍拘泥于建筑功能的組合、平面、立面的對應,以及根據平面和立面對應效果圖的繪制。傳統模式過于專注于對設計結果的應用性,往往忽視市場發展趨勢,從而使設計成果無法獲得社會的實際需求,造成設計質量的下降。
4、缺少深度設計。
建筑師往往追求實際效益,力求設計過程的“短、平、快”,兩天一個方案,半個月一套施工圖,創作過程往往采用較為低級的過程模式,經常采用模仿、復制、轉移等較為簡單的設計手段,造成設計水平難以提高,不能按照科學的態度、按照科學規律辦事。
6.3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筑創作機制體系的理想目標
6.3.1追求建筑創作過程感性與理性的結合
建筑創作當中的感性與理性是一對相互矛盾而又相互依托的統一體。不論是建筑創作的各個要素,還是影響建筑創作的各種因素,均可歸納為兩個基本系統,即建筑創作的理性系統(如環境、功能、技術、經濟等)和建筑創作的感性系統(創作靈感、創作激情、藝術風格、個人審美)。而決定建筑本質特征的便是理性和非理性中感性因素??v觀現代建筑史,每一次建筑設計理念的更迭,新的建筑思潮的涌現,無不是兩個基本體系相互斗爭的結果。一旦社會生產技術條件、生活物資條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對建筑空間、建筑環境的要求便會日益迫切并且更趨復雜。以辯證的觀點看待事物的發展,建筑設計中的理性和感性應該是平衡的統一體,偏袒任何一方都是不可取的。
建筑創作過程當中,理性與感性的結果是與建筑設計過程的性質密不可分的,設計是發揮人自身的能動性,本身具有理性與感性性質特征。這同時也造就設計結果具有感性與理性特征。
建筑師通過社會歷史、文化生活、精神情感的感性體驗,形成指導建筑設計的理性創作模式,往往離不開感性思想的指導。它的根基在于設計者自身的感性體驗。如果以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或常用這種模式去發現建筑理論和制定相應規則,那么這個模式是沒有生命力的,這個創作者也是沒有創作生命力的。許多優秀的建筑師在創作優秀作品時,其思維往往是理性中有感性,感性中有理性,二者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從而為建筑創作帶來鮮活的生命力。齊康先生主持的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紀念館的設計(圖6.1)就充分的將感性和理性合理的結合在一起,從而表達出強烈情感的傳世之作。將感性的紀念廣場作為立面,以一種沉重的心靈壓迫和震動去撥動每個人的心弦。以理性的手法運用到設計中,以空間環境大小、空間質量表達意義和情緒,運用大量建筑設計手法表現恰如其分的表現感性體驗[19].
6.3.2追求具有創新性的建筑創作過程
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歷史,創新是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最顯著的特征。建筑歷史的發展,也是一部建筑創新的歷史,在建筑創作的過程中,如何充分發掘和調動人的創新能力,從而推動建筑設計的發展與進步是建筑設計行業最終發展的根本目的。
現階段國內建筑創作的原創性和高品質的成果比較少,通過研究證明,這是與當今設計主體所采用的創作過程模式息息相關的。我們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建筑都達到非常高的創新標準。戴復東教授給《建筑設計的藝術思維》一書中的序言中說道:“建筑設計工作是一種牽涉面廣、綜合性強、可變性大的復雜工作,是將各種各樣需要與各種各樣可能在一定的條件下結合起來的工作。它可以有兩個層次,即一般性的設計工作和創造性的工作,后一種就是建筑創作。首都建筑藝術委員會《1995年首都建筑設計方案選》中曾把建筑設計過程分為以下幾類:1、設計重復別人表達過的觀念,卻手腳笨拙,一知半解。2、在總結他人概念的基礎上有隱身和發展。3、建筑創作充分體現了好的理念,但被公眾冷落。4、設計表達了對建筑藝術的一種新觀念,但被社會接受。
雖然追求創新性是設計師們心中的理想,但是這并不是創作的所有,建筑設計還有一些滿足實用性的功能要求。應該說創新性的建筑設計同一般性的建筑設計同樣都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反映到建筑創作過程模式中可以看出,事例模仿型和分析綜合型模式的創新能力是最低的,創新能力最高的是猜想分析型和抽象反饋型模式,這意味著我們在平時的建筑設計工作中,遇到具有引起建筑設計水準向前發展,提高人們生活審美情趣的設計任務,承載著功能創新(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任務,我們可以盡量選擇那些能夠成功達到目標的創作模式。
6.3.3追求達到高品質成果的建筑創作過程
談到如何創作出建筑精品時,中元國際工程設計研究院的總建筑師費麟認為,精品的概念是有一定標準的,精品建筑應該是經得起歷史考驗的,被廣大群眾所認同的。精品是一個藝術性很強的系統工程。精品建筑除了要有一個好的構思外,還有解決許多功能技術問題。他認為,人們可以去刻意追求精品,但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來設計精品。這對建筑師很重要,建筑師不能認為有個性的建筑便是精品建筑,而精品建筑不一定非得顯得很有個性[8].
精品建筑必定擁有完美空間、較為完美的建筑造型,同時具備合理的功能、建筑色彩協調及空間比例均衡、傳承歷史文化等諸多要素。這些精品建筑的設計要求整個建筑創作過程必須是完整的,從建筑設計任務開始,實地調研、資料收集的工作是充分的,設計條件分析、研究是充分的,設計概念、設計目標的確立是合理的、設計問題的展開是完備的,設計綜合是全面的,設計結果是完整的。包括在中期的方案調整、施工圖繪制以及現場反饋環節都是科學的。這些都是完成一個精品工程的必要環節。這也需要多種建筑創作模式通力合作,放棄單獨作用,利用各有優勢,完成最終設計。
另外,創作精品建筑的設計過程,一定是有清晰的、完整的記錄,這些記錄可以保證精品建筑在將來的一段時間內有較為清楚的查閱記錄,便于建立完整的設計檔案。
6.4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筑創作機制體系建構的基本思路
6.4.1建筑創作過程改進的基本思路
建筑設計有著比一般藝術創作更為龐大與復雜的目標體系。建筑設計創新雖然是設計師們心中的理想,但是這并不是創作的所有,創作還包含著其有別于建筑創新的其他目標,比如滿足建筑的實用功能、經濟功能、美觀功能。即使是美觀上的目的,也是滿足大多數人的視覺感受,但不美觀的建筑并不意味著不能正常使用。也就是說,具有創新性的建筑與普通的一般性建筑都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這也同時也表明了,我們不能扼殺掉作為普通或者低級的一些創作過程模式,而是要對他們進行相應改進。以便適應新形勢下建筑設計發展的需求。
6.4.2建筑創作認知風格改進的基本思路
不能抓住建筑的內涵,就不能進一步的進行高層次的設計方法,從而導致設計水平低下。因此提高創作人員的設計認知水平,避免一些不良的設計習慣,是改進建筑創作認知風格的基本思路[30]:
1、創作人員應將強化創造性思維和強化素質教育提到同等高度,全面的專業素質和相關理論素質是創造力的源泉與保障。
2、創作人員應提高思維的靈活性,注重培養和訓練思維的發散性、思維流暢,同時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準確性,靈活的學習方式有利于產生鏈鎖反應,善于掌握建筑內在規律,不循規蹈矩,思路及時變換。
3、創作人員應注重個性的挖掘和培養,注重個性的塑造,培養美感和感知的敏銳性。保持好奇心,強化觀察力,訓練注意力的靈活轉化,增加對問題缺陷的靈感程度。同時不受別人的思想左右。
4、創作人員應進行多維的訓練,注重多種模式的轉換訓練,不能總是拘泥于一種設計模式。掌握設計模式的過程應從低級階段逐漸向高級階段過渡,逐步提高創作水平。
5、創作人員應在工作中多進行創作過程模式的實踐,實踐往往會提供更豐富、更具體的機會激發人的思維,發揮創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在實踐中各抒己見、相互激發,以利于良好的創作風格的形成。
6.4.3建構理想的動態建筑創作過程的基本思路
在建筑創作過程當中并沒有完美無缺的設計模式,希望通過找到一個一勞永逸的設計過程模式,把建筑創作納入一種固定的過程中是既不現實,也不可能的。亞歷山大曾經在1971年就稱:”把設計者納入思想框框而使設計成為不可能,這全部事實已經是一種令人痛苦的、拖延時日的錯誤。反對嚴格堅守過程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爸椒ㄕ撗芯繉<也_德彭特通過對設計過程的深入研究后也認為[9]:想建立一種一勞永逸的順序,運用這種順序就能自動引致正確的答案的想法是錯誤的。并且他在《建筑設計與人文科學》一書中只引述別人的設計過程模式,而從來不提出屬于自己的設計過程模式。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張伶伶教授關于設計過程模式的問題便闡述也非常透徹:對建筑創作過程基本規律的學習,使我們從理論的層面對建筑創作過程建立起總的認識,并通過建構一些有針對性的工作要點和原則方法來指導初學者逐步掌握建筑創作的過程方法。原則和方法必然是宏觀層面的和建設性的,建筑創作過程本身所具有的復雜性決定了具體到不同的設計項目,原則的堅持和方法的運用必須隨機應變[10].
因此,我們可以依照總結出來的建筑創作的工作要點和原則方法,根據當時建筑設計的實時環境、設計要求、外在限制、內在因素、設計評價、設計反饋等等建立實時的、動態的、靈活的建筑創作過程模式。一是對探討”新時期“創作精品建筑的建筑創作過程模式作出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對我國加快市場經濟的建筑市場起到推動作用。二是利用各設計研究成果進行交流總結,歸納建筑創作過程的經驗。
建立動態理想建筑創作過程模式,首先依循處理-生成-檢驗的邏輯的建筑創作一級主線,這條一級主線是建筑創作主體達到良好設計目標的一條完整行為鏈,該行為鏈包含了建筑設計的幾個重要步驟,對設計條件的處理、設計方案的生成和對設計結果檢驗的過程。
在二級主線上,是與一級主線對應的設計問題處理環節,以發現問題、尋求解答、確定解答為完整行為鏈。從而完成對設計問題思考、比較、搜索、求解、解答等主要步驟。
在三級主線上,與二級主線步驟對應的是以設計條件分析、設計限制認知、設計目標形成為組團的發現問題環節。以設計構思、設計發展、設計綜合為組團的尋求解答環節和以設計評價、設計優化、設計決策為組團的確定解答環節。
最終,在三級創作行為鏈的主線上,加入經過改進建筑創作模式,并實施動態的互動,從而形成動態的、合理的、理想的建筑創作過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