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慕課使學習者方便地通過網絡獲取教學資源并學習,近年來得到了極大的推廣和應用。文章綜合分析軟件測試課程教學及當前國內軟件測試人員技能提升方面存在的問題,基于慕課理念,對軟件測試課程教學改革及人才培養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慕課;軟件測試;教學改革
1.背景
MOOC f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中文簡稱慕課。慕課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轉移到互聯網平臺上,讓更多的學習者基于自身特征靈活自由地學習。該教學模式以“學”為本,挑戰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突破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使學習者通過網絡自由獲取學習資源并進行特色化學習,從而使優秀的教學資源為更多人提供服務。
隨著中國的信息化建設和軟件產業的快速發展,軟件測試工程師在軟件開發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我國軟件測試人員嚴重短缺,這表明在中國,軟件測試工程師的市場需求空間很大。雖然國內很多高校都開設了軟件測試課程且每年有大量的軟件工程專業學生畢業,但能直接勝任軟件測試工作的卻較少。通過2014年中國軟件測試現狀調查報告可知,近50%的測試人員畢業后直接從事軟件測試工作且需要進一步培養自身的測試技能。因此,軟件測試課程的教學要和市場接軌,以培養測試工程師為己任。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慕課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2.1國內軟件測試教學現狀分析
國內軟件測試技術和行業主要隨著市場需求和軟件工程的研究而逐漸發展起來。通過調查報告可知,軟件測試人才的培養主要有3種途徑:一是高校培養模式;二是社會培養模式;三是企業培養模式。目前,第一種途徑約占50%。然而,現有教學模式存在諸多弊端,如教學重理論、輕實踐,教學過程不可重用,教學安排、課程設置固化等,這些問題使第一種模式培養出的人才不能立即勝任測試的工作。隨著數字化教育時代的到來,信息獲取更加便捷,學習方式也更多樣化,慕課浪潮迫使我們開始調整傳統教學資源,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采用新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2.2軟件測試人員技能提升現狀分析
由2014年中國軟件測試人員現狀調查報告可知,雖然我國的軟件測試行業和人才培養都步入正規化,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軟件產品的多樣性對測試人員提出了新的挑戰。圖1為近5年國內軟件測試人員年接受培訓次數統計數據,在2014年,53%的公司對測試人員沒有培訓,每年安排1~2次培訓的公司占25%。而近5年,大部分公司都不夠重視對測試人員的培訓。這表明目前國內的大部分軟件測試公司都沒有較好的培訓體系,軟件測試工程師技能的培養和提升只能通過工作實踐和業余自學來完成。然而,企業的軟件測試人員不可能有大量集中時間提升職業技能,因此,建設高校軟件測試課程慕課有其廣泛的應用市場。
調查也顯示,在軟件測試工程師的培養課程中,培訓類型通常以內部的正式課程培訓和手把手的實際工作指導為主,培訓內容也以測試技術為主,分別占65%和32%。相對于手把手的內部培訓,公司的正式課程培訓越來越受到重視,這說明對軟件測試人員的培訓更傾向于體系化、正規化,也說明了建立教學平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針對關鍵的測試技術,以慕課的形式建立一個學習平臺,更有利于培養測試工程師的測試技能,軟件測試技術課程的改革不僅要滿足校內教學的需求,也應該能滿足測試工程師提升自身技能的要求。
3.教學改革方案探討
基于上述軟件測試教學模式的弊端、人才培養的不足和市場對軟件測試工程師的需求,在慕課大環境下,借鑒慕課的諸多優點(如開放性、可重復性、強調學習的體驗和互動等特點),我們對現有的軟件測試教學及人才培養提出一些改革措施。
1)教學內容主題化。
軟件測試課程通常會介紹完整的軟件測試基本理論、方法和工具。因此,任課教師應基于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主題設置,開展主題講解。例如軟件測試技術可以設置的主題有軟件測試概念及發展、軟件測試過程概述、黑盒測試方法、白盒測試方法、自動化測試方法、測試管理、測試工具等。教學模式可以采用講解、報告或主題探討等形式,摒棄傳統的從課本第一章講解到最后一章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其次,主題的教學也可以由學生參與,或由教師布置教學任務,針對教學內容采取角色扮演的教學模式。
2)教學內容碎片化。
針對教學主題,任課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碎片化”處理,主題內容進行統籌安排,形成多個相互獨立但具有拓撲邏輯內在關系的教學單元,形成“微課程”。比如,可以形成教學內容樹形結構,將一級教學內容細化為二級、三級等。不同的教學內容根據其特征分別設置知識點并分析這些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如并列、遞進、因果、互補等,從而組織教學過程。例如,在軟件測試方法介紹中,黑盒測試和白盒測試是兩種并行的測試方法。黑盒測試方法包含著邊界值方法、等價類劃分方法、決策表分析方法等,這些方法在具體的問題中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基于不同角度設計測試用例,講解時可以用統一的教學案例進行教學。表1給出了軟件測試過程黑盒測試方法教學過程中知識點碎片化的內容,并對等價類方法進行了課程設計。
3)教學內容可視化。
考慮到注意力通常只能維持一段時間,我們將具有邏輯關系的知識點切割成10分鐘以內的小課程,進行獨立教學。單元教學應該設置良好的導人情景,恰到好處的教學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慕課的導入設計應該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欲望,激發其學習熱情。導入內容可以是對前序知識的回顧,也可以是對新教學點的具體實例的介紹。比如在強調正確的軟件測試用例的重要性時,可以以“聾醫生查聽力”的故事導入教學內容。
4)及時反饋教學效果。
單元課程的設置除了必要的交互之外,也需要課后積極反饋來完善。這些可以通過反饋模塊(如論壇、在線答疑等)完成。教師應及時了解學生關注的問題,針對特定知識點給予集中的答復。
基于上述思考,在課程的建設和教學過程中,要形成如圖2所示的“三步”教學模式。第一步,教師需要在課前基于課程特點和教學要求,建立慕課的學習內容,并提前發布授課內容;學生可以提前下載觀看,這種提前學習有別于傳統課程學習的“預習”階段。大量實踐表明,課前預習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然而傳統的預習是學生單方面的學習,往往根據教學進度,對照書本進行預先學習,這種模式受時間、場地等因素的影響。然而,基于慕課的課前學習模式是有教師參與的,具有指導性。教學資源具有多樣性、可視化、碎片化、支持不同終端等特征,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自由學習。這也充分反映了MOOC的特征,充分利用了每個人的閑暇時間。
其次,學生完成了有教師參與指導的預先學習后,可以在課堂上更關注教學重點,針對課堂教學所設置的提問和教師展開積極互動。這種模式可以使傳統的教師“主講”教學模式轉換為“教、學”雙中心的教學活動,且教師的作用由“教”轉為“引導”,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第三步是課后反饋環節,教師以輔導、答疑為主,集中收集學生關注的問題,并和相關教學內容對接,不斷豐富課程邏輯體系、教學內容,對關鍵知識點、重難點進行優化。
4.結語
基于上述慕課思想和建設方法,可以將建設好的課程資源加入已有的MOOC平臺。實際上,從2012年開始,美國的一些頂尖大學陸續設立了網絡學習平臺,主要有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大課程提供商。國內高校如清華大學在2013年加入edX,成立了大規模在線教育研究中心,打造并發布了“學堂在線”中文MOOC平臺,這將是后續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做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