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在人口總數中占據較大比例,達到63.78%,提供對農廣播節目,對于豐富農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很多對農廣播節目編創存在問題,易產生聽覺疲勞,傳播效果不理想。本文將針對強化城市電臺對農廣播節目展開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 城市電臺;對農廣播;廣播節目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62-0007-01
新媒體環境下,雖然網絡媒體、移動媒體開始占據媒體市場主導地位,但城市電臺依然占據重要位置,發揮著重要社會職能,是主要社會信息和國家要聞傳播與共享手段,很多受眾通過城市電臺獲取信息資源。城市對農廣播不僅發揮著信息傳播功能,還發揮著社會教育,農業信息傳播功能,對于提高農民群眾文化素質,擴寬農民視野,豐富見聞有著重要意義。然而,當前很多城市電臺對農廣播節目制作方面存在問題。
1 城市對農廣播節目特點與功能
對農廣播主要聽眾是農民,節目傳播內容以農業信息為主,涉及農業技術和農業政策及曲藝等多個方面,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重要職能,是農業信息傳播主要途徑之一。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有很大比例,達到63.78%。因此,在廣播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城市廣播電臺必須要把對農村廣播節目擺上正確位置上,以促進對農廣播職能發揮,推動農業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 1 ]。雖然電視已有較高普及率,但我國經濟依然處于發展階段,電視機普及率仍未達到100%,特別是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相對貧困的農村地區,許多家庭看不到電視,獲取社會信息渠道和來源匱乏,文化活動缺乏,所以對廣播節目需求較大。廣播也具有一定便利性,很多農村聽眾經常手拿收音機對廣播節目津津樂道。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農村人口收聽廣播節目的比例占到55%,其中以中老年人為主,青年人廣播收聽率占5%左右。對農廣播節目立足點是實用性,節目內容要貼近生活,具有平民意識,與農民生活緊密相連,具有親和力,做到真正服務農民,為農業科普知識宣傳,為農業信息傳播創造便利條件。因此,城市電臺應積極發揮對農廣播優勢,挖掘廣播潛能,提升節目質量,服務農民聽眾。針對農民聽眾需求,設計一些農業專家訪談,致富寶典,農業氣象等服務板塊,吸引農民聽眾。
2 城市電臺對農廣播節目基本情況及發展趨勢
通過前文對城市對農廣播節目特點與功能的分析,不難看出做對農廣播節目的重要意義。雖然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廣播聽眾數量有所下降,但依然有著固定的受眾群體,仍有許多農民朋友有聽廣播的習慣[2]。那么當今農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廣播?愛聽什么節目呢?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農村聽眾不同年齡段,對節目質量和內容的要求存在較大差異。大部分老年人喜歡聽評書、曲藝、民歌,經常抱怨廣告多,流行歌曲過多,地方戲曲節目過少。而中年農村朋友普遍對農業技術、農業政策、農業新聞和農業天氣感興趣,希望更加詳細的了解惠農政策。而青年聽眾則注重的是節目娛樂性與趣味性,希望聽到流行音樂和新奇文化內容。60%的農民聽眾認為當前對農廣播節目形式陳舊,內容不能滿足收聽需求,70%的農民聽眾希望對農節目能夠進行改革創新,希望聽到全新形式的對農節目。從當前農村人口來看,呈現老齡化趨勢,中年人與青年人多進城務工,農村人口以老人和兒童為主,節目改革與創新應針對受眾比例進行調整。然而,通過了解發現目前諸多城市對農廣播節目,發展狀態不理想,節目形式落后,缺少專業化團隊,專業性差,節目內容偏離農民實際需要,產生兩極分化現象,不是節目形式偏離農村生活,就是內容陳舊,流于形式,一些信息甚至仍停留在幾年前,并不能深入農民群眾心中,沒有很好的發揮出對農廣播職能,傳播效果非常局限,節目影響力小,可聽性差。
3 強化城市電臺對農廣播節目的建議
城市電臺在發展中應正確認識到對農廣播節目的重要性,積極進行節目改革創新,促進對農廣播節目職能的發揮,強化傳播效果,真正走向農村,貼近生活。下面通過幾點來分析強化城市電臺對農廣播節目的建議。
3.1 深入農村生活
想要增強對農節目的可聽性,使廣大農民朋友對節目產生認同感,喜歡聽廣播節目。節目內容就必須深入農村生活,貼近農民心聲,走生活化、社會化路線,在節目具體安排過程中要直面農村、直面農民,基于農民視角進行節目編導,用簡單易懂的語言進行節目主持,用最適合的方式進行農業科學技術科普知識宣傳。在新聞挖掘中,要深入農民群眾內部,觀察農村生活,了解農村習俗,與農民建立流程的溝通,突出節目的真實性、感染性、生活性,讓農民朋友能參與到節目中,說出自己的心聲,增強節目互動性。另一方面,要正確定位對農節目,為農村生活提供服務,記錄農村生活狀態,關注農民情感世界,為鄉親們提供醫療、情感、婚姻家庭等多方面的服務,講述農村生活奇聞趣事,為農民朋友解惑答疑,傳遞生活新知識,全面提高廣大農民綜合素質,倡導文明、健康生活理念。
3.2 突出地方特色
對農節目具有一定區域性,所以節目傳播過程中,應積極圍繞地方性特色來編導節目。這種節目形式,不僅豐富了節目,突出了節目個性,更能夠使本地聽眾產生親近感,拉近節目與農民聽眾的距離,使農民聽眾對節目更加重視。另一方面,應積極發揮農業教育職能,促進本土農業發展,向廣大農民群眾傳播新的農業技術和致富商機,幫助當代農業發展樹立良好形象,盡量將本地區農業發展為品牌,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此外,要進行文化傳播,發揮社會教育職能,發揚傳統良好文藝風氣。
3.3 提供生活服務
城市對農廣播改革創新應以農村生活服務為切入點,通過服務效應來提升節目在廣大農民群眾間的影響力。因此,要樹立服務意識,突出農民主體性,選擇農民感興趣的題材和話題進行報道,為廣大農民提供咨詢服務[ 3 ]。例如,法律咨詢、就業咨詢、健康咨詢、新農合政策咨詢等等,切合我國農業結構和農村政策來做對農節目,準確定位節目形式,進行科學策劃,突出電臺的服務意識和傳播效應。例如,《鄉村大喇叭》這一檔對農節目的形式就非常切合農村生活,且具有較強的服務性與互動性。很多農民朋友會打電話進行咨詢問題,大大提升了節目可聽性,增強了節目傳播效果,為農民朋友提供了服務。
4 結論
目前,中國經濟仍處于發展階段,農村人口依然占據著很大比例。雖然新媒體已逐漸占據媒體市場主導位置,但很多農民朋友依然保留著聽廣播節目的習慣,對農節目有著固定受眾群體。因此,城市電臺應正確認識對農廣播節目,積極進行節目改革與創新,針對當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走近農村生活,為農民提供服務,發揮對農廣播節目職能,促進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張琦卓.基于農民需求視角的黑龍江鄉村廣播現狀及對策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2,12(13):115-117.
[2]李莉.陜西農村廣播農科節目與農民互動作用研究[D].西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11(10):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