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種雞群每日現場觀察和常規管理是掌握第一手資料的重要措施,通過觀察做出初步判斷并及時上報,這是發現疾病、及時確診并抓住最佳治療時機的前提條件。因此,實際生產中,管理者應關注每日現場觀察、常規管理、重要時間段管理和其他管理等重點,以便發現潛在的問題,及時處理解決。
一、每日現場觀察
白天注意觀察雞只采食、飲水有無突然增加或減少,精神狀態、糞便情況有無變化等,晚上靜聽有無呼吸道疾病的異常聲音等。對雞群的變化要做到發現及時,處理得當。
1. 雞群狀態
健康的雞羽毛光滑整齊、活潑好動、反應靈敏、兩眼有神、采食正常;發生疾病時會出現不同的神態變化,如精神萎靡、縮頭閉目、羽毛松亂、兩翅下垂、臥地不動、站立發呆以及采食量下降等。從遠處觀察,如發現雞群縮頸、弓腰、尾巴下垂應加以注意,如其眼睛半睜半閉,一般說明有問題;從近處觀察,如發現雞冠顏色發紺、表面呈霜雪樣,兩側羽毛倒立,雞只眼睛不明亮、變成三角眼、流淚等,鼻孔流鼻液或被干酪樣物阻塞,脖頸上的羽毛倒立,有呼吸音等,一般說明有問題。健康的雞冠大而紅潤、組織柔軟光滑,左右肉髯大小均等、豐滿紅潤。如雞冠蒼白常見于內臟器官出血、寄生蟲病、營養缺乏或慢性病的后期;雞冠發紫發黑應考慮新城疫、雞霍亂、盲腸肝炎、中毒;肉髯水腫應考慮慢性雞霍亂或傳染性鼻炎。
2. 育成期遮黑
育成期遮黑要嚴密,進風口、出風口、通風小窗和氣眼等不能漏光(見圖1、圖2),發現問題要及時糾正。
3. 死亡
正常情況下,不同年齡階段的日死亡率不應超過以下數據:雛雞0.05%、育成雞0.01%、產蛋雞0.03%。產蛋期日死亡率超過0.03%、產蛋率下降超過1%應及時剖檢死雞或送檢,以找出死亡原因,提出解決方案。
4. 采食
喂料時間主管如能親臨現場,可發現大部分問題。每日細心觀察雞群的采食情況,注意料位(見圖3、圖4、圖5和圖6)和水位是否充足有效,料盤或料槽之間的間距是否合理(見圖7、圖8、圖9和圖10),便于不斷改進提高;還要關注喂料量、送料量和喂料的均勻性,注意及時勻料。此外,記錄種雞每天的采食量,因為采食量是反映健康狀況的重要標志之一。如當天的采食量比前一天略有增加,說明情況正常,如有減少或連續幾天不增加,則表明存在疾病、飼料成分不佳或適口性太差等問題。
5. 飲水量
飲水量的變化是第一警兆。飲水位置應足夠,乳頭飲水系統應保證所有乳頭都出水,不漏水,高度適宜;舍內應安裝水表并每日進行精確記錄,飲水量突然變化預示著出現飼料鹽分太高、高溫或疫病等問題。如采食量減少、飲水量劇增可能是熱性病或球蟲病的早期;采食量和飲水量均減少可能是舍溫太低或雞群處于瀕死期;其他因素如溫度過高、長時間供水不足也易引起采食和飲水問題。
6. 吃料時間
觀察并記錄每天的吃料時間,吃料時間的明顯變化直接反映出料量是否過多或不足,是測量雞群是否得到足夠能量的最好方法。一般情況下,種雞的吃料時間20~28周齡為1~2小時,29~32周齡為2~3小時,33~66周齡為2~5小時。產蛋高峰時常規采食時間,顆粒料為1~2小時,顆粒破碎料為2~3小時,粉料為3~4小時。
7. 產蛋量
正常的產蛋雞群每天上午應產出全天產蛋量的80%以上,上午產蛋越早越多說明雞群越健康。如上午產蛋時間往后推遲,總產蛋量沒有變化,應引起高度關注,這是因為雞群受到外界的刺激,肝腎功能失調,機體系統功能紊亂造成蛋生成變慢。
8. 蛋殼顏色
正常蛋殼顏色為深褐色,如野毒侵入或抗體水平低下,發病前蛋殼的病理變化有一個過程,先從深褐色逐漸變淡到淡粉色,而后到淺白色或出現畸形等。蛋殼顏色發白、畸形蛋比例升高應分析查找營養特別是維生素、高溫、應激、疫病等原因。
9. 蛋重和產蛋值
除非環境溫度超過30℃、蛋重比標準小3克,需要檢查蛋氨酸、亞麻油酸的含量,黃曲霉菌毒素感染,藥物使用不當等因素。不同品系的母雞對待臨界能量需求的方式不同,能量供給略有不足時,一些品系首先會減少其蛋重以維持其產蛋數量(產蛋率),而另一些品系首先會減少產蛋數量以維持其蛋重。而作為生產者,不僅希望雞群最大可能地多產蛋,而且還能產大蛋,因此,在實際生產中僅監測平均蛋重指標還不足以反映雞群對能量的真實需求,必須將蛋重指標和產蛋率指標結合起來考慮,通過對產蛋值的監測來了解雞群對能量的真實需求。正常情況下最大產蛋值為52.3克,一般出現在產蛋高峰后兩周并持續幾周。
10. 舍內小環境
隨時監控舍內溫度、濕度、墊料、風速、空氣質量、光照時間和強度,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必要時使用儀器監測,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如當舍溫28℃、相對濕度為70%,風速為2米/秒時,雞的體感溫度為22~23℃;風速為1.5米/秒時,雞的體感溫度為24~25℃;風速為1米/秒,雞的體感溫度為25.5~26℃。
11. 糞便
除盲腸排出的糞便外,正常的糞便呈灰色或灰褐色,多為圓柱形或條形、干燥且表面有一薄層白色尿酸鹽。糞便的顏色隨雞群所吃飼料有所不同,如糞便過于干硬,表明飲水不足或飼料不當;若糞便過稀,可能是飲水過多或消化不良。若因舍內潮濕或空氣污濁,空氣中細菌含量過高產生厭氧菌或腸道寄生蟲感染,使腸道內容物發酵會引起泡沫狀糞便;小腸球蟲、盲腸肝炎、壞死性腸炎前期會排硫黃樣稀糞;包涵體肝炎、傳染性法氏囊會排淡黃色水樣稀糞;飼喂腐爛魚粉、霉變玉米或繼發梭菌感染會引起胃腸糜爛,造成有益菌大量流失、腸黏膜脫落而排黑色稀糞;雞在育成前期若排出深紅色血便,則是球蟲病的特征;綠色下痢多見于重病末期或肝臟病變。發現糞便不正常時應及時報告,必要時送檢進一步化驗分析,以便盡快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12. 聲音
晚上到雞舍細聽有無不正常的呼吸音,包括甩鼻、打噴嚏、呼嚕響的喉音等。如有這些情況,表明雞群中已有病情發生,要做一步的詳細檢查。鼻腔流出少量黏性或膿性分泌物可能是傳染性鼻炎、慢性呼吸道病、雞霍亂和傳染性支氣管炎;張口伸頸呼吸困難、有喘鳴音可能是新城疫、傳染性喉氣管炎、禽流感、黏膜型雞痘、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鼻炎和曲霉菌病等。
13. 氣味
進雞舍感覺是否有刺鼻氣味、氨氣味以及是否悶氣等,如有則說明通風不足。
14. 異食癖
觀察雞群中有無啄肛、啄翅、啄趾和啄羽等惡癖發生,一旦發現必須立即挑出受傷雞分開飼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蔓廷。
15. 翻肛查看
通過翻肛可發現雞群是否出現問題,如翻開肛門就流出白、黃或綠色稀糞,說明雞群健康出了問題;如翻肛看到泄殖腔出血或輸卵管口水腫、出血,可能感染了疾病。
二、常規管理
1. 執行操作規程
檢查飼養人員是否嚴格按操作規程做好每一項工作。
2. 免疫
監督檢查免疫質量,認真填寫防疫記錄表。防疫前一天準備好塑料筐、小板凳、電源線、木板等,防疫前一天、當天和后一天不消毒且在飲用水中添加多維以抗應激。育雛期防疫要標明每個人的具體工作,如籠養應標明每個人免疫的具體位置以備查。使用疫苗要做到進庫前、出庫前、使用前三核對。根據養殖場的實際及周邊情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不照搬套用。接種疫苗要做到不空免、漏免,劑量準確、部位正確。滴眼、滴鼻時,滴瓶要垂直,離所滴部位0.5~1厘米,并排盡瓶內空氣,用拇指與食指控制滴瓶,在1小時內滴完。頸部注射時,抓起皮膚形成較大的注射腔,防止疫苗外溢,防止壓迫雞嗉囊造成窒息死亡。肌內注射時,用醫用膠布包裹注射針頭基部,控制注射深度。全場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等活苗盡量在同一天免疫,以免交叉感染。進行必要的免疫監測,隨時掌握雞群的抗體水平,免疫監測時間一般為免疫前5天和免疫后15天。
3. 用藥
當雞群需投藥時,每天從藥庫領取當天的藥量,并監督飼養員確實把藥喂下去。藥物應統一管理,實行領用手續,寫明領用人、所用舍、批準人。藥物必須保存在通風避光的房內,藥物未用完必須加封,以免氧化而失效。正確診斷疾病,疾病未經確診不能亂用藥,以免掩蓋病情造成更大損失。不同種類的藥物不能混用,以免影響療效。根據正常的飲水量和飼料量,正確使用藥物,不能隨意加大用藥劑量。用藥后做好詳細記錄,寫明所用藥物的批號、廠家、主要成分、雞數、用量、初步診斷的疾病名稱及使用后的效果。
4. 衛生消毒
檢查飼養人員是否按制定的消毒程序嚴格執行,濃度和用量是否足夠。
5. 稱重
認真做好稱重并記錄在雞群體重及喂料量記錄表中。抽樣點應具有代表性、隨機性和可重復性,稱重應空腹,最好在同一天的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進行。稱重比例育成期不少于全群的5%~10%,產蛋雞不少于全群的5%。
6. 體況
整個生產周期應定期評估種雞的體況,每周抽樣稱重時是對種公、母雞進行體況評估的最好時機;在舍內巡視時,隨機抓起一些雞只進行體況評估也是非常好的管理方法。
7. 淘汰雞只
及時淘汰病弱殘次雞,一般育雛育成期至少每周集中淘汰1次,產蛋期至少每兩周集中淘汰1次,確保采食、免疫的一致性,切斷傳染源,確保雞群健康。淘汰雞只后要及時減料,避免過度飼喂。根據死淘雞數量和狀態,綜合評定雞群的狀況,分析可能發生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加以預防,必要時及時上報。
三、重要時間段管理
重要時間段如接雛、分欄、過渡飼養器具、放置產蛋箱、轉群、公母混群、限飼方法更換、稱重及均勻度調整、換料、加光、公母雞性成熟的調整等應密切關注,主管應親自到場,隨時解決可能發生的問題。
四、其他管理
1. 轉群
轉群前一天準備好轉雞籠、推車、木板等;轉群前一天、當天和后一天在飲用水中添加多維以抗應激;轉雞當天最好不喂料,轉到新舍后再喂料。轉群時做好大、小雞的分群。
2. 填寫生產報表
日常記錄是調查雞群問題、提供客觀數據的重要方法。肉種雞群的日常記錄主要包括飲水量、采食量、吃料時間、體重、周增重、均勻度、產蛋率、雙黃蛋比例、蛋重、受精率、孵化率、免疫接種、疫苗批號及有效期、藥物治療時間及劑量、抗體監測等。報表包括主要工作流程表、日報、周報、月報、稱重報表、用料指令報表等。主要工作流程表是指在進雛前將1~66周的工作,包括免疫、預防用藥、控料、稱重、飲水、通風管理及光照控制等具體落實到某一天,正確指導全程飼養管理工作,以免疏漏。日報、周報中設定累積蛋白和能量,均勻控制雞群的生長發育,最大限度地發揮品種的遺傳性能。報表應做到層層上報。主管應分析舍料耗、累積蛋白和能量、每周體重、周增重、均勻度、平均蛋重、受精率、產蛋率及死淘情況,對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并指令性提出下一周或下個月的工作要點。注重報表的真實可行性,尤其是周末稱重,不要浮于表面,力求不定時層層抽查和核實。
3. 繪制生產曲線,規范生產管理
繪制標準及實際生長、產蛋、蛋重、孵化率、死淘率、均勻度、毛蛋率和受精率等曲線,利用看板管理隨時觀察曲線走向及動態,及時調整飼養計劃,曲線變化較大時,及時查找原因。如毛蛋率偏高,必須從種雞生產及孵化中尋找原因。主管應分析生長發育曲線是否符合預定目標,對不同生長曲線雞群分別記錄和匯總其產蛋率、平均蛋重、總孵化效果并進行綜合評估,指導今后的生產。預定目標是指1~4周體重達標或略超標準20~40克,10周前盡量沿標準曲線走,14周前比標準略低,15周起必須確保周增重達標,25~30周周增重盡量符合標準。分析不同生長曲線雞群的生產水平,尋找最佳飼養方案。此外,應分析育雛、育成期死淘曲線,對死淘率較高階段的各項管理加以研究和調查,尋求突破口;對公雞的不同體重相同配比或相近體重不同配比的全程受精率也應進行綜合分析,得出公雞的最佳體重范圍及最佳配比。
總之,飼養肉種雞過程中應用心感受、動腦分析,經??偨Y分析并做出正確的判斷,以取得理想的生產成績。
(作者聯系地址:江蘇省海門市三廠鎮望江北路京海集團銷售部 郵編:22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