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培養高層次應用技術型人才,注重應用型人才培養。文章闡述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總體架構,提出了轉型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方案建設、課程體系建設、實踐基地建設、雙師型隊伍建設和教學模式改革等方面。培養的人才與企業需求相對接,具備企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達到計算機專業高層次多樣化培養的目標。
關鍵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雙師型隊伍建設
中文分類號:TP393.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8)10-0152-02
近幾年傳統計背景下的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模式雖然有很大的變化,但與之高速發展的信息化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如何改變大數據時代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人才培養方案,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是至關重要的一大步。專業的調整更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做好專業的調整,滿足企業人才培養的需求[1]。本文從傳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不足,提供切實可行的轉型背景下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改革方案。
1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情況概述
早期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按照統一模式統一課程,采用同類一體化培養,沒有體現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培養的學生無法滿足社會需求。由于市場需求不同、專業不同和行業差異,到底培養什么樣的學生才算是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計算機專業人才需求出現多樣化的需求態勢,強調創新性、實踐性和特色性,傳統已經無法滿足需求,根據時代要求需要對其進行全面深化改革。
2應用型人才培養總體架構
樹立企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人才培養為目標,以學生為中心,理論和實踐并軌,教學過程企業全程參與,基礎課程校內實踐為主線,實踐課程企業提高延伸,構造面向企業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型課程人才培養新體系。通過企業全過程參與實踐,參與教學設計,實現了企業理論、實踐教學工作的不斷線,真正培養企業需求的人才[2-3]。表1所示是我院與曙光共同參與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達成的專業崗位和職業能力要求目標。
3人才培養模式具體架構
目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應該與市場接軌、大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一線實用型技術人才,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服務經濟建設的重要舉措。實現學校與企業分層次教學、共同培養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分層次培養人才培養模式[4-5]。
3.1人才培養方案建設目標
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的總綱,人才培養方案要應充分體現“學校企業聯合、注重能力培養”的教學特色。由于計算機教育的快速發展,計算機及相關行業對計算機人才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與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教材,在保證專業核心課程的基礎上,突出企業化教學,使課程更加貼近企業實際,人才培養方案注重能力培養,強調應用型人才培養并根據企業要求及時修改和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旨在夯實專業基礎,拓展專業知識面,聯合提升學生專業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技能。
3.2課程體系建設與實現
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進行了大變革,從學生分類培養模式的建構到企業參與的應用型分層次逐級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建立面向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架構體系。從單純的JAVA型、安卓型逐漸轉換為企業參與到學校來,建立類似訂單式人才培養新體系,建立了我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大數據方向,中科遙感大數據學院,真正培養企業所需的人才。理論課程體系從原來企業僅在高年級參與培訓課程,升華到在大一讓企業參與進來,為學生做好學業規劃導向,讓學生在低年級就進行課程學習,鍛煉理論實踐能力。低年級課程的公共課部分有學校承擔,專業課程有學院承擔,還有一部分課程有企業參與授課,如:大數據行業指導規劃課程,此類課程分布在每學期,讓企業全程參與學生的培養,真正培養企業所需要的人才。表2所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情況。
3.3實踐基地建設
有關實踐基地建設方面,涉及企業架構的實驗室和學院的基礎實驗室。與企業討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哪些課程在基礎實驗室進行,哪些企業參與進來。學校與企業共建實訓基地、實習基地和實驗室,實驗室管理采用雙方投資、雙方受益。教師組成實驗室項目開發團隊,企業可以下放開發課題,教師帶領學生從事開發,產品企業可以有償使用。這樣學院教師有課題,教師獲得收益、學生參與教師開發團隊提高了技能,企業降低了開發成本,實現學校、企業、學生的共贏。
3.4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
有關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師的提供,可以從企業提供、教師進修和教師自修三種模式。學校注重雙師型教師培養,使廣大青年教師既是老師又是工程師,提高教師的課堂授課技巧,選拔有潛力的青年教師到企業鍛煉,提高教師的開發能力。充分利用假期和空閑時間鼓勵教師到企業任職、承擔課題,加強與軟件企業合作。三年內讓35歲以下的教師全部有三個月以上的企業經歷和項目開發經驗,完善雙師型教師的管理和培養力度。聘請企業工程師到學校授課,帶開發團隊,將企業的管理理念、開發經驗、企業文化和人才管理理念引入學校。將企業的新技術、新方法、新知識帶進學校。力爭每年有20%的教師到企業從事開發,15%的專業課程由企業工程師講授。
3.5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式
教學模式改革采用企業參與進來,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授課過程中,企業和學校共同承擔所授專業課程。其中,學校主要承擔基礎類課程的講授,而企業也是自始至終參與教學,從一年級開始,實現學生的學業規劃,專業導向,進行引導學生,乃至高年級做好了企業專業類課程的講授。通過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與曙光合作的方案,能夠很好地體現有企業和學校共同承擔課程的情況。我校該專業根據自身的定位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在專業設置、教學內容、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等方面與企業需求對接,使學生了解企業文化,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現學生零距離就業。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的具體內容一是在企業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學生在校完成基本訓練之后,到企業的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實習,通過實習找出學習中的不足,然后返校進行專業課程的學習,進行能力的提升。二是與企業簽訂訂單式聯合培養協議,學校按照企業人力資源規劃要求,制訂學生培養的目標并根據企業要求設置具體課程。三是培養一批動手能力強、教學水平高、能適應教學、科研的師資隊伍。改變理論脫離實際,實習脫離生產崗位的封閉式辦學模式,讓學校走進企業,企業融入學校。在課程設置時引入國家卓越工程師計劃課程和培養模式,突出實用型人才培養,重點引入模塊化教學方案和“3+1”人才培養模式。
4 結語
轉型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通過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使企業得到需求的人才,學生獲取所需技能,打破傳統計算機專業模式改革,創新新模式,企?I融入學校。通過學校與企業全面多層次的實踐有機結合,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促進人才培養,達到雙方的師資、設備和技術高度有機融合,促進共同發展多方受益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何麗,華斌,劉軍.計算機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4(2):5-9.
[2] 郭銀章,曾建潮.地方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9(13):6-9.
[3] 李凌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哈爾濱金融學院學報,2015(5):78-80.
[4] 蔣宗禮,劉艷,倪文慧,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實施方案研究[J]. 中國大學教學,2010(10):48-50.
[5]王育橋,何玉蘭.高職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模式與內容的探索[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4(1):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