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肝移植、肝癌介入治療的廣泛開展,臨床上對肝動脈的了解及認識越來越深入細致,術前充分了解病變臟器血供特點、熟悉和確認肝動脈的解剖變異變得異常重要。肝動脈解剖變異的研究工作經歷了由尸體解剖到活體觀測、由有創到無創[1,3].隨著醫學影像學的發展,其研究方法越來越多。本文主要就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動脈的解剖影像學表現進行研究,比較不同的圖像后處理技術對肝動脈的顯示效果,以期為血管介入和血管外科提供詳實的影像解剖學資料,提高腹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
1 材料與方法
1. 1資料來源
選擇2013 - 01 ~ 2015 - 07在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院CT室進行腹部CT增強掃描或腹部動脈CTA檢查的患者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齡21 - 78歲。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臨床診斷為非肝血管疾病行腹部增強CT檢查的患者;②肝腎功能正常,既往無肝腎病史;③心肺功能正常,既往無心臟病史。
排除標準:①患糖尿病、重癥高血壓、腎功能不全等嚴重內科疾病及其他原因不能耐受增強者或影響注射流速的患者;②既往有腹部手術者;③腹部腫瘤影響血管形態走行者;④腹部血管顯像模糊,有明顯腸氣及其他金屬偽影干擾者。
1. 2方法
掃描設備為Toshiba Aquilion One 320排640層容積CT機。先行平掃,再經肘靜脈注射非離子型造影劑( 碘佛醇320 g/L)60 - 80 ml,快速團注(3. 0 -3. 5 ml / s) ,按動脈期( 注射對比劑后30 s)、靜脈期( 注射對比劑后60 s)、平衡期( 注射對比劑后180 s)進行掃描。部分患者行主動脈CTA掃描,使用對比劑自動跟蹤觸發技術(sure start) ,監測點位于腹主動脈,閾值200 HU.掃描參數: 電壓120 k V,160 -170 m As,螺距1. 0,層厚0. 5 mm,轉速400 ms.將容積數據傳輸至Vitrea圖像處理工作站進行圖像后處理,采用血管CTA分析軟件,分別進行容積再現(volume reformation,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 面 重 組 (multiplanarreformation,MPR)、曲 面 重 組 (curved reformation,CPR) 后處理。由2名有經驗的放射科影像診斷醫師對圖像進行觀察總結,分別統計變異肝動脈的發生率,并進行分析總結。比較不同后處理技術對肝動脈及分支的顯示能力,并達成一致。
2 結果
本研究120例中111例(92. 5%) 有典型肝動脈分布。肝動脈變異9例,占7. 5%( 見圖1)。其中肝右 動 脈 變 異4例 (3. 3%) ,肝 左 動 脈 變 異1例(0. 9%) ,肝固有動脈變異4例(3. 3%)。從表1可以看出由腸系膜上動脈(SMA) 發出的變異肝動脈最多,為3. 3%(4 /120)。變異肝動脈入肝后根據其分支分布范圍的不同,將其分別命名為變異肝固有動脈(PHA)、變異肝左動脈 (LHA)、變異肝右動脈(R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