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是臨床常見病癥,女性正值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則劇痛暈厥者,稱為“痛經”,亦稱“經行腹痛”.中醫藥在功能性痛經的治療上有其獨特優勢,臨床療效較好。筆者運用蜂針療法治療功能性痛經,收效甚佳,現將治療經過及體會總結如下。
1病案資料
患者,女,26歲,于2013年11月8日初診?;颊咭蚍磸屯唇?年余就診,自訴4年前值寒冬時節分娩后保暖失當,不慎受寒,此后每逢經期則出現小腹冷痛,每次持續5 d左右,既往于外院行經皮電刺激治療及服用少腹逐瘀湯等中藥治療,疼痛可暫時緩解,但仍反復發作??淘\:患者訴自2013年11月7日來月經后即出現小腹冷痛,腰骶部墜脹不適,得熱痛減,經量較少、色紫黯有塊,畏寒,舌淡黯,苔白,脈沉細。行B超等相關輔助檢查未見異常,排除其他器質性病變可能。西醫診斷:功能性痛經。中醫診斷:經行腹痛,辨證屬寒凝血瘀型,治以溫經散寒,化瘀止痛,處方:蜂針療法,蜂療選穴:阿是穴,關元穴。
操作:取減毒蜜蜂1只,消毒其蜂尾及阿是穴后,將蜂尾靠近皮膚,蜜蜂受激惹后將蜂針刺入皮膚,擠壓蜂針尾部毒囊,并用鑷子將蜂針取出,15 min后觀察患者無明顯過敏反應及其他特殊不適,可繼續進行蜂針治療,按上法蟄刺關元穴,不留針。每周蜂針治療3次。
2診:2013年11月11日,患者自訴經蜂針治療后小腹疼痛明顯緩解,腰骶部墜脹不適感無明顯變化,蜂療選穴在原方基礎上加刺次髎穴、下髎穴,每穴留針5 min.
3診:2013年11月13日,患者自訴第2次蜂針治療后陰道少量出血,色黯紅,此后諸癥皆愈,囑患者繼續維持蜂針治療,每周1次,逢月經期前1周適當增加蜂療次數。隨訪至今,患者經期小腹疼痛未見復發,僅偶爾經前覺小腹輕微酸脹,余無不適,乃月經前后正?,F象,不作病論。
2體 會
痛經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本病最早見于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曰:“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敝赋隽送唇浿芷谛苑磸桶l作的臨床特點。古代醫家對其病因病機的認識不外乎“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兩個方面,《景岳全書·婦人規》言其:“經行腹痛,證有虛實……然實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經通而痛自減;虛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為虛,拒按拒揉者為實?!?/p>
西醫學將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類,其中原發性痛經即功能性痛經,通常無盆腔器質性病變,臨床多見于年輕女性。西醫治療上多以解痙、鎮痛及前列腺素拮抗劑等藥物治療和腹腔鏡下骶前神經切除術為主,經上述治療后疼痛多能緩解,但遠期療效欠佳,且部分病人不愿意選擇手術治療。中醫藥在痛經的治療上方法多樣且療效較佳。本案辨證屬寒凝血瘀型痛經,治以溫經散寒,化瘀止痛。
蜂針療法屬于中醫特色療法之一,相關研究證實其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活血化瘀等多種功效,對多種疾病有其獨特的療效。蜂針療法是用蜜蜂螯刺患者體表腧穴,使蜂毒進入人體,通過經絡傳導等作用,產生一系列反應,從而增強機體抵抗力,驅除病邪。該療法具有“針、藥、灸”的綜合作用[1],針---蜂的尾刺形似針,蟄刺穴位后可以刺激人體經絡,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藥---蜂針中所含的蜂毒肽進入人體后可發揮消炎止痛作用;灸---蜂針蟄刺局部充血紅腫,皮溫升高,似溫灸效應,有溫經通絡、扶正祛邪之效。本案選穴以局部阿是穴、關元穴、次髎穴、下髎穴等為主,阿是穴以痛為俞,取其近治作用;關元穴為任脈經穴,又為小腸之募穴,具有強壯保健作用以治本,同時亦取其近治作用,臨床多用于治療遺精、陽痿等男科病癥及月經不調、痛經等女科常見疾病,療效可靠;次髎穴、下髎穴均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對月經不調、痛經、帶下等疾病及腰骶痛、下肢痿痹等具有較好效果。針穴相配,標本兼顧,起效甚速。
參考文獻
[1] 尹利華,邱建文,謝興生,等。李萬瑤教授蜂針治驗[J].針灸臨床雜志,2006,2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