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高爾基體糖蛋白 -73(GolgiProtein73, GP73)又稱Ⅱ型高爾基體膜蛋白 \\(Golgi phosphoprotein2,GOLPH2\\) 和高爾基體膜蛋白1(Golgi membrane pro-tein1, GOLM1),因其相對分子質量為7.3×104而命名為 GP73。新近的研究發現 GP73與肝臟疾病、尤其與肝癌密切相關,有望成為繼 AFP 后靈敏度、特異性更高的肝癌血清學標志物。但作為新的標志物,GP73需要更廣泛的實驗室及臨床對照試驗加以驗證。為進一步探討 GP73與肝癌的關系,及其在肝癌診治中的作用,本研究從肝癌細胞系中克隆 GP73基因,表達及純化 GP73蛋白,旨在為后續研究提供基礎。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來源原核表達載體 pET-21a\\(+\\)-TRX 由本實驗室在 pET-21a\\(+\\) 的基礎上改建而成、腫瘤細胞系 HepG2、大腸桿菌 DH5α、感受態 BL21(由本實驗室保存);RNA 抽提試劑盒、DNA 聚合酶、RT-PCR 試劑盒、蛋白 Marker、T4DNA 連接酶、質粒抽提試劑盒(Ferments 公司);His-tag 磁珠純化試劑盒(日本Toyobo 公司)。
1.2目的基因的擴增HepG2細胞常規培養至對數生長期,抽提總 RNA,以此為模板,RT-PCR 擴增 GP73基因的全長序列,根據 pET-21a\\(+\\)-TRX 及GP73的序列,設計克隆引物:5'-CGCGGATCCGATGATGGGCTTGGGAAACGG-3',3'端引物如下:5'-CCCAAGCTTGAGTGTATGATTCCGCTTTTCACG-3'。在5' 端和3' 端引物分別引入 BamH Ⅰ酶切位點和 Hind Ⅲ酶切位點。PCR 擴增條件:95℃1min,60℃30s,68℃1min30s,35個循環后,68℃延伸10min。產物經電泳回收純化。
1.3酶切及連接反應用限制性內切酶Bam HⅠ、Hind Ⅲ雙酶切 pET22a\\(+\\)-TRX 及 GP73PCR 產物,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并分別回收,T4DNA 連接酶連接,連接后構建pET22a\\(+\\)-TRX-GP73。
1.4重組質粒轉化感受態細菌DH5α將100μLDH5α 感受態細菌放入提前預冷的無菌離心管中,加入5μL 連接產物,混勻后冰上靜置30min;42℃熱激90s 后,立即置于冰上2min;將熱激后的細菌加入900μL LB 液體培養基中(37℃預熱),100rpm,37℃振搖45min;取100μL菌液涂布于含50μg·mL-1Amp 的 LB 瓊脂平皿上,于37℃細菌培養箱中倒置培養12~16h。
1.5重組質粒的鑒定從轉化平皿中挑取單菌落進行擴大培養,用菌落 PCR、雙酶切鑒定。選取經雙酶切鑒定和菌落 PCR 均為陽性的克隆送上海英駿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進行DNA 雙向測序驗證。
1.6重組蛋白TRX-GP73的原核表達及純化從 DH5α中抽提重組質粒pET22a(+)-TRX-GP73,將重組質粒轉入大腸桿菌 BL21(DE3)中,IPTG 誘導表達。為了獲得蛋白表達的最佳 IPTG 誘導濃度、誘導時間和誘導溫度,本實驗選擇的 IPTG 終濃度分別為0.1、0.5、1.0、1.5、2.0mmo·lL-1,并分別于30℃、37℃條件下誘導1h、2h 、4h、6h、8h、10h后收集細菌,進行 SDS-PAGE 電泳鑒定,選擇最佳誘導條件誘導表達。然后,按 ToYoBo His-tag 磁珠純化試劑盒說明書步驟純化目的蛋白 GP73,純化產物經 SDS-PAGE 電泳鑒定。
2、結果
2.1目的基因的擴增抽提 HepG2細胞總 RNA,RNA 質量好,無降解,以 RNA 為模板,RT-PCR 擴增 GP73基因的全長閱讀框架序列,PCR 產物經1%的瓊脂糖凝膠電泳后,在1200bp 可見清晰條帶,大小與預期相符。目的基因經測序,大小與理論值一致,無突變,無移碼現象。
2.2酶切及連接反應pET22a\\(+\\)-TRX 及 GP73PCR 產物用限制性內切酶 Bam H Ⅰ、Hind Ⅲ雙酶切,37℃水浴過夜后,1%瓊脂糖凝膠電泳并回收,按照 PCR 產物 / 載體3:1的摩爾比率將雙酶切后的PCR 回收產物載體連接。
2.3重組質粒的鑒定從轉化平皿中挑取單菌落進行擴大培養,用菌落 PCR、雙酶切鑒定(圖1),選取兩者均為陽性的克隆送上海英駿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進行 DNA 雙向測序驗證。測序結果經比對,其大小與理論值一致,無突變,無移碼現象,GP73基因序列已成功插入空載體 pET21a\\(+\\)-TRX 中。結果表明成功地構建了重組質粒 pET21a\\(+\\)-TRX-GP73。
2.4重組蛋白TRX-GP73的原核表達及純化實驗結果提示,重組蛋白 TRX-GP73的最佳誘導條件為1.0mmol·L-1,10h,37℃(圖2)。將轉入 pET21a\\(+\\)-TRX-GP73的表達菌株 E.ColiRosetta\\(DE3\\)經1.0mmo·lL-1IPTG誘導10h后裂解,分別收集上清和沉淀,SDS-PAGE 電泳發現 GP73主要以可溶性的形式存在于上清中,將上清經 His-tag 磁珠純化試劑盒純化后可在80kD 左右見一清晰目的條帶,與預期相符(圖3)。
3、討論
2000年,美國學者 Kladney 等在研究成人巨大細胞性肝炎 \\(giant-cellhepatitis, GCH\\) 時,第一次發現了定位在高爾基體上的蛋白 GP73,人 GP73基因位于第9號染色體,全長3042bp,編碼大小為73kD 的糖蛋白,稱為GP73蛋白質研究表明 GP73在正常人體的多個器官組織中均有表達,推測該蛋白質具有管家基因功能,但表達水平相差很大,表明 GP73可能存在組織和(或)細胞的特異性調控。在正常肝臟中,大部分肝細胞不表達 GP73,僅有少量位于匯管區的肝細胞低表達 GP73。
2002年,Kladney 等發現 GP73高表達于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肝組織中,表達量是正常肝組織的70倍,而各病理組之間無顯著差異。2004年,Iftikhar 等研究同樣發現 GP73在急性肝炎和進行性肝硬化患者中表達明顯增高。2005年,Marrero采用蛋白質印跡技術對144例肝癌患者、152例肝硬化患者及56例健康對照者的血清標本進行分析,以10個相對強度單位作為閥值,GP73檢測肝癌的靈敏度為69%,特異性為75%。而GP73用于早期肝癌診斷的敏感性為62%,遠高于AFP(25%)。AFP 水平低于20μg·L-1的肝癌患者中,57%(32/56)的 GP73水平顯著升高。
2013年,Shan SG 等研究發現,GP73在血清中的表達水平隨慢性肝病的進展(肝炎 -肝硬化 -肝癌)而逐漸升高,提示其可作為慢性肝病患者疾病惡化的預警指標。
現有的研究表明 GP73與肝臟疾病密切相關,尤其在肝癌患者血清及肝癌組織中呈現高表達,因此有望成為肝癌早期診斷的血清標志物。本研究從肝癌細胞系中克隆 GP73基因,采用基因重組技術構建 pET-21a\\(+\\)-TRX-GP73原核表達載體,摸索最佳的 IPTG 誘導表達條件,使其在 BL21(DE3)中得以高效表達,并采用 His-tag 磁珠吸附、洗脫重組蛋白 GP73。我們通過試驗對比發現:與Ni- 柱純化法相比較,雖然 His-tag 磁珠法純化的蛋白濃度較低,但是能顯著提高GP73蛋白的純度,為后續的研究提供了更優質的蛋白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