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 教育界人士更加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當今社會,知識日新月異,這也要求學生具有更強的創新能力。 在教育的過程中如何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教育者研究的一個問題。 而探究性的學習就是改善原有的教育教學的方式, 實現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一種教學方法。 在教學時,教師提出指導性的學習方法,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發現探索過程,尋找解決問題的過程, 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那么在生物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探索探究性教學的學習方法,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并且也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生物課的教學過程中要實施探究性學習方法。
一、通過提高學生思維能力來激發學生的思考潛能
人的潛能到底有多大, 學生在學習時據說大腦的潛能才被開發了很少的一部分。 心理學上認為“學貴有疑”,教師在上課時也經常給學生說,有什么問題就提出來,我們在課堂上解決。 可見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能夠提出問題就是學生的一個思考的過程, 而提出了問題, 然后又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是學生自己獲得知識的過程,也是鍛煉學生思維的過程, 這個過程對發掘學生的潛能是起著決定作用的。
例如,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有觀察 DNA 和RNA 在真核細胞中的分布的實驗, 這個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真核細胞的 DNA 主要分布在細胞核內,RNA 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要得到這個結論,學生首先要進行裝片的制作、然后進行染色,再去顯微鏡下觀察。 這個實驗不是很難, 但在實驗過程中有一些細節的問題需要學生注意, 甲基綠和吡羅紅兩種染色劑對 DNA 和 RNA 的親和力不同, 甲基綠對DNA 親 和力強 ,使 DNA 顯 現出綠色 ,而吡羅紅對 RNA 的親和力強, 使 RNA 呈現出紅色。
因此, 將制作好的裝片染色后, 可同時顯示DNA 和 RNA 在細胞中的分布。 這一點學生都知道, 但在具體的實驗過程中分成了五個步驟:取材、水解、沖洗涂片、染色和觀察。 其中第二個步驟,水解的作用是什么? 而在水解時又加入 8%鹽酸的目的又是什么? 等等。 教師在學生做實驗之前將一些細節的問題提出來,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做實驗,讓這些問題貫穿于整個的實驗之中, 雖然是一個個的小問題,但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都有幫助。 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把在實驗時遇到的問題解決了,這就達到了做這個實驗的目的。 通過這個實驗,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提升了學生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
在生物學的實驗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很多的問題, 這些問題的解決對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師要結合教學的實際,充分考慮學生的發展空間,在進行實驗學習的同時結合教師巧妙的教學引導, 有意識地長期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那學生的思維能力一定會得到發展的。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
要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就要從平時做起, 從課堂教學開始來培養學生的良好的思維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 經常聽有人講,中國式的教育扼殺了孩子們的天性,讓學生在同一模式下學習, 阻礙了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中國的學生都成了學習的機器,沒有了創造能力。 統一模式的教育有它的優點,但也有缺點。 凡事有利也有弊, 不能一概而論。 我認為在教學中實施探究性的學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 會讓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形成具有一定的創造能力的人才。
例如,在講解“基因工程及其應用”這一章的內容時, 教材上對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具體的操作講得比較多, 如果按教材時的內容講,學生不容易接受。 在講解時我結合水稻專家袁隆平教授的事跡來講解。 袁隆平畢業分到湖南省的安江農校任教, 在這所中專學校里,袁隆平一邊教書,一邊進行一些研究,例如他把西紅柿嫁接在馬鈴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進行實驗,得到一些異果,但并沒有得到經濟性狀優良的無性雜交品種;他開始思考,當接受到了歐美的孟德爾、 摩爾根創立的染色體、基因遺傳學說后,對良種繁育有了了解,這時他就開始向學生傳授染色體、基因學說,講雜種優勢利用在作物育種中的廣闊前景,同時自己也開始向水稻的雜種優勢利用方面探索。
十年磨一劍,這中間經歷了太多的失敗,但袁隆平都堅持下來了,水稻的產量從 300 公斤到 500 公斤, 再到 700 公斤,800 公斤……現在正向著 900 多公斤的畝產努力,袁隆平也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米神、當代神農,并獲得很多國際榮譽。
在這樣的講解中,讓學生感受到大科學家的創新精神和不甘失敗的堅定信念。 同時啟迪學生基因工程也是和雜交育種是一個道理,是優中選優,說到這里,學生已經明白了基因工程的意義,然后再結合書本的知識,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三、運用科學類比的學習方法來學習生物學知識
高中生物課有其特點,例如有些生理過程根本無法用肉眼看到,知識抽象性很強。因此,教師需要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形象的,易于學生接受的知識來講解,把抽象的知識生活化,運用類比的方法來學習生物學的知識。
比如,在學習“細胞的結構”時,教師就可用類比的方法來給學生講這個構造。 把一個細胞可以看成一個國家的話,那么細胞膜(或細胞壁)就相當于國境線,也是和別的細胞之間的分界線;細胞核相當于國家的政治文化的中心,線粒體相當于電力部門,葉綠體相當于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生產部門。 其他的核糖體、 高爾基體等相當于提供特殊用品的部門。 這樣給學生解釋細胞的結構特點, 學生就會把看不見的內部組成部分的作用及功能了解的一清二楚,效果非常好。
總之,教師應在生物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生,這是新課程對高中生物教學的一個要求。
參考文獻:
[1]賈聚美。新課程理念應重視教師心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5)。
[2] 孫 欣 . 我 的 課堂 我 做主 [N]. 淄 博日 報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