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教學改革要求生物課堂教學必須進行創新。生物科學本身具有無窮的趣味性,如何將學生日常生活的感受融合到生物教學中,將學生所學知識轉化為學生的生活能力,是現階段生物教學改革的關鍵。教師應合理利用生活資源,將生物教學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引入課堂教學,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生機和活力,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趣味化與生活化教學在生物教學中應用的原則
趣味化和生活化教學要求課堂教學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將生物科學的趣味性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教師要用生活中的常見現象解決生物問題,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將趣味化的生物知識傳授給學生。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趣味化與生活化教學需要堅持相應的原則。
(一)教學情境趣味性創設要遵循科學性原則
生物科學的內容主要是自然環境中的生命現象和規律,其教學具有科學性和嚴謹性。生物科學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生物學習是學生探索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科學的設定趣味性情境,將生活的具體實際融入其中,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興趣。因此,科學的情境設定是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
(二)生物教學要堅持以人為本原則
教學改革要求將課堂主體歸還給學生,一切教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只是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不利于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學生面對單一的教學方式,無法提高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嚴重阻礙生物教學的效率。趣味化與生活化教學要求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只需布置相應的任務,學生通過查找相應的資料,提出相應的問題,教師對學生所提問題進行歸類和總結,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使學生可以真正的參與課堂教學,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和效率。
(三)生物教學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生物科學所涉及的知識與人們的生活具有密切的聯系,學生可以細心觀察生活中的常見現象,用所學到的生物知識進行解釋。
因此,生物教學要緊密聯系實際生活,將枯燥的理論知識通過趣味化的教學傳遞給學生。學生能夠將所涉及的理論在實際生活中找到相應的解釋,可以提高其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教師可以提出生活中的常見問題,讓學生運用實際經驗進行解答,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二、趣味化和生活化教學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措施
(一)創建緊密聯系生活的趣味化情境
生物教學中想要達到趣味化與生活化教學的課堂效果,就要在課堂內容的設定時抓住學生的關注點,以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在具體的教學中設置相應的游戲,采用時下較為流行的方式進行枯燥的理論教學。例如,教師可以指定一句時髦的流行語,讓一個學生通過動作向下一個同學解釋,以此類推進行,最后一個同學說出上一位同學所表達的意思。在同學之間的傳遞過程中,信息極易出現偏差和替換,造成最終結果偏離最初所要表達的意思,這個游戲可以直觀的解釋基因突變的內容。這種趣味化的教學方式克服了傳統教學生硬的知識講解模式,提高了生物知識的趣味性,讓學生更多的參與課堂教學,提高生物教學的效率。
(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興趣
教師要將課堂教學的主體歸還給學生,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將下一節的教學內容提前布置給學生,學生通過預習后提出相應的問題,先根據自己的觀點尋找答案,在課堂上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后,同學之間再相互討論,最終確定問題的答案。教師要做好課堂內容的準備,充分考慮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運用有說服力的數據對學生的問題和結果進行論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主動思考和解答所掌握的知識可以實現知識內化,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隨著各種生物研究成果的出現,學生對生物科學的好奇心逐漸增強,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通過生活實例來論證生物科學的重要性。轉基因豆油、雜交水稻、克隆等技術都是很好的實例,既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又可以直觀體現所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探索的欲望。
總結
趣味化與生活化教學方式,可以改善傳統的生物教學單一、枯燥的模式,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通過生活化教學,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忠健 . 生活化課堂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J]. 啟迪與智慧( 教育 ),2014(10)。
[2] 鄧超 . 趣味化教學與生活化教學在生物教學中應用效果的分析 [J]. 讀與寫 ,2013(09)。
[3] 樊慶德 . 淺談“生活化教學”理念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J].中國校外教育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