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生物實驗課是把微觀世界宏觀化,將抽象事物具體化,幫助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課程。實驗教學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合作與探究能力。
初中生物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實驗的創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從基礎實驗向綜合性實驗過渡。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上好生物實驗課呢?
一、明確實驗教學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年齡小、興奮性高,對于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心,他們一般都很喜歡生物這門趣味性很強的學科,尤其是多種形式的生物實驗更容易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一)力求實驗的多樣化
初中生物實驗形式多種多樣,有探究實驗、觀察實驗、演示實驗、模擬實驗等。實驗的地點也是多變的,教室、實驗室甚至校園都可以加以利用,這樣也能大大地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
(二)如果材料短缺,可以師生一起想辦法
1.尋找其他材料進行代替或者改變實驗方案,也可以使實驗順利完成。例如:七年級上冊“開花和結果”一節中,教材要求用桃花做觀察材料。然而,教授本節內容時已是冬季,觀察不到真正的桃花,但可用百合花或月季花代替。
2.可以讓學生自己準備實驗材料。對于“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的實驗和“觀察蚯蚓”的實驗,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尋找材料,既解決了實驗的材料問題,又完成了課堂教學的某些知識目標,如生物需要的營養物質、適宜的生存環境等。由于學生主動參與了實驗過程,學習的興趣瞬間被激發,在做中學,也在學中做,寓教于樂。學生因喜歡實驗而喜歡上生物課,在快樂中親身體驗整個實驗過程,從而獲取更多的生物知識,更對生物課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確保實驗能夠順利完成
生物實驗教學是生物學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要想上好實驗課,就一定要做好準備工作。
(一)材料與用具的準備
精心選擇好實驗材料是生物實驗成功的前提。每次實驗所需的材料、儀器設備等都要提前準備好,以免實驗時措手不及,影響實驗課的正常進行。例如:對于“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要提前一晝夜將天竺葵放在黑暗處;在做“觀察草履蟲”的實驗時,要提前半個月用舊稻草培養草履蟲。
(二)培訓學生骨干
對于難度較大的實驗應要求學生提前做好預習,必要時提前培訓幾個骨干,讓他們在實驗中起到帶頭示范作用,這樣可使實驗收到更好的效果?!熬毩暿褂蔑@微鏡”的實驗比較難,學生有時不能準確地找到物象,而由于時間的關系,教師又不能一一為每個學生講解??梢允虑跋扰囵B好骨干,實驗時每個小組分一個骨干,他們在實驗時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強調實驗紀律
實驗室對于很多學生來說是接觸比較少的地方,他們通常會感覺比較新奇。因此,在上實驗課之前,一定要事先制定一套嚴密的實驗規則,以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
(四)學生的課前準備
每次做實驗前教師應該事先讓學生閱讀教材,讓學生了解本次實驗的目的、要求是什么,準備達到什么效果,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在某些探究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進行實驗設計??傊?,只有讓每個學生弄清實驗的目的、操作步驟、注意事項,才能保證實驗有條不紊地進行。
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參與實驗
初中生物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明確學生才是主體,是課堂的主人。所以,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主動參與,充分發揮其自主能力,提高實驗教學效果。
(一)確定主題,創設情境
教學的設計要精心,新課導語要充滿激情,導語中的事例要獨特新穎,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積極探究學習的氛圍。創設趣味性的實驗情境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汲取知識、增長能力。但是,在實驗過程中切忌盲目、刻意地追求趣味性,而把生物實驗搞成離譜的鬧劇。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針對性地創設趣味性的生物實驗情境來導入新課,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勤于探究,使他們得到訓練思維、增長知識的機會。
(二)獨立思考,設計方案
教師應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設計方案,甚至可用多種方法來設計同一個實驗題目。各組按照教材的實驗方案設計實驗,組內成員自行分工,如觀察、記錄、總結等,讓學生都參與到實驗過程中,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解答這些問題。
(三)共同合作,進行實驗
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后,開始實施計劃。教師應在各組之間巡視、指導、答疑,了解每組實驗的進行情況,做到眼勤、嘴勤、腿勤,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解決。如果在實驗中學生遇到了困難,教師應該啟發、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四)做好實驗總結,鞏固實驗效果
在實驗結束前幾分鐘,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各小組選出一名代表發言,交流本組的實驗結果,提出本組實驗的不足之處,并對其他小組進行評價。最后,在實驗結束時上交實驗報告。
四、在實驗中注重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和價值觀教育
(一)培養學生愛護動植物和環境的意識
生物實驗中經常會用到各種動物、花草等,如“觀察蚯蚓”、“觀察花的基本結構”、“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等實驗,這時可教育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提高其環境保護意識。
(二)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以同桌或小組為單位的協同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所有學生分工協作,共同完成一個實驗,人人都成為實驗者,而非旁觀者,從而使學生養成集體主義合作精神。
(三)培養學生科學的觀察能力
學生之所以對實驗感興趣且積極性高,主要是因為對實驗有新奇感。但如果學生走進實驗室時不知道要觀察什么,不知道通過觀察要得到什么,那么他們就會在實驗中顯得隨意和盲目,也觀察不到實驗現象背后的本質。所以,在上實驗課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明白本次實驗的目的、要求是什么,只有帶著目的去觀察,學生才能集中精力。
總之,要想上好實驗課,教師必須進行精心的設計和有效的組織及調控,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實驗中,才能真正發揮實驗教學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蘭蘭。初中生物教學中合作學習模式的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3)。
[2]侯玉軍。關于新課改下初中生物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4(4)。
[3]周密,劉剛。細節決定成敗---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兩點思考[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1)。
[4]劉玲玲。初中生物教學問題及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9)。
[5]王丹。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如何激勵學生創新[J].中國校外教育,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