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精神動力,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外化表現形式。人文精神以關注人的生存為基礎,以尊重人的價值為目的,以維護人的權利為保障,以重視人的發展為根本[1]。是人類在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中,不因前路迷茫而退卻,勇往直前,積極進取,堅忍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概括和象征。具體到教育上,就是要把人身上的最寶貴的價值體現出來,一種合格的教育就是應該把學生身上那些人為之人的價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應該是能夠讓學生把這些價值實現出來的。而我們開展的人文教育就是將人文精神,通過教育活動、環境熏陶等方式和途徑,內化為人的品格因素,實現對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2]。
我覺得在教學中很有必要將人文精神和知識傳授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對于學生,無論是掌握知識,提高成績,還是在內心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甚至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然,任何一門科學,都具有一定的人文價值,都值得我們去挖掘。
人文精神可稱得上是教育的靈魂,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重視,當然也更應該成為我們每一位教師深入思考并探究的課題?,F在的教育,應試已經不再是最終目的,人們對分數的看中程度已大大縮減,社會對學生的要求往往側重的是能力,是想法,是態度。我們不需要高分低能之人,我們要的是有德有能之人。那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起到培養人文精神,實現人文教育的最大功效呢?
1 緊扣課本,研讀教材,人文精神需要挖掘
高中生物現在的教材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已沿用七年,內容比較貼近生活實際,很多知識點都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證明,這樣的內容正好可以成為我們為學生潛移默化地滲透人文精神的良好載體。教師在每一堂課的教學中,應該深入研讀教材內容,盡可能應用輔助手段,如古詩,故事,音樂,圖片,視頻等等印象深刻而又貼近生活的課外資料,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并激發學習興趣。
我在講述必修三《5.4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一節時,由一首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眮韺?,證明草原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再恰當不過。而如何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我們可以播放視頻,展示人類亂砍濫伐,肆意屠殺,破壞環境等震撼場面,相信教師此時可以不用多說什么,學生們自然心中有數。學生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更增強了保護環境,愛護大自然,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我覺得這就是非常典型的人文教育。
2 借助實驗,開展活動,人文能力需要展示
生物實驗課以及課外實踐活動也是培養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徑。
首先,進行實驗可以給學生們搭建一個展示自我能力的平臺,學生們可以大膽的發揮潛能。其次,在講述實驗原理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實現數據的采集和處理,過程的演示和分析,這樣學生可以對客觀事物有一個理性認識,看待問題更加透徹,對生物科學本質的理解也會更加鮮明。而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更是放松學習心情,活躍學習氣氛,激發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獲取的知識和技能,可以遷移至其他領域,這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是很有必要也是很值得的。
在講到必修一《5.4 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時,我講述原理和方法后,學生們還是會出現很多問題。但多數人會通過自己的努力,重新找到答案并解決問題,很少有人會再次提問。他們解決問題后,實驗結果看到了四條色素帶,都會面帶微笑,爭先恐后的拿到其他組去分享,去展示。想象那種氣氛,的確很和諧,我覺得那就是一種人文氣氛吧!實驗室彌漫著自然的氣息,孩子們看到了大自然的顏色,榮譽感油然而生。
3 效仿名人,借助歷史,人文教育需要感受
生物學發展史蘊含著眾多學者們的理想與信念,他們在科研歷程中體現出的執著和頑強,正是學生需要感受并體會的人文精神。
每一項科學結論的背后,都隱藏著眾多科學家的艱辛努力,他們的科研歷程,他們的態度,他們的方法,他們的思路,甚至他們的錯誤,都代表著科學發展的過程,這絕對是不容忽視的滲透人文精神的資料。
在高中生物三冊必修教材中,凡是涉及到名人歷史,我都會給學生提示,讓他們總結一些東西,通過了解科學家的人格和信念可以培養學生敢于奉獻,堅持不懈的人文魅力。通過科學家研究問題時產生的矛盾和爭辯,可以培養學生們有理有據時要堅持己見,出現錯誤時要敢于承認并及時改正的人文精神。通過展示生物學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變遷,可以培養學生們為后代持續奮斗,珍惜前人勞動成果,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的人文理念。
4 關注社會,感悟生活,人文關懷需要提升
科學的進步有時可以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我們正面臨著環境污染,溫室效應,能源枯竭,沙塵霧霾等等一些列全球環境問題的嚴重威脅,而這些問題是可以利用生命科學的知識去解決的。在常規教學中,我們可以將教材知識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學生領悟到生物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是如此的重要,因此,學生要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意義,自主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樹立可持續發展的人文意識,也要增強自己感恩社會,服務社會的責任感。
生物學科中有太多內容離不開生活實際。教學內容中講到:加酶洗衣粉,加酶牙膏,抗生素,疫苗,抗體,胰島素,抗蟲棉,病毒疫情,遺傳病,無籽西瓜,多種生態及環保問題時我總會給學生很大的想象和發揮空間,很多時候他們自己就能挖掘出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它們都是我的良好論據。它們都可以滲透人文觀念,使學生們更珍惜現在的生活。在授課時,我會經常適時的涉及到這些生活物品及現象。
生物學科和其他各個學科都是一樣的,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動手動腦等實踐能力的同時,都值得去挖掘大量的人文知識,他們都對于完善學生人格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故而在恰當的時機,使用恰當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無孔不入”的人文教育,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程探索中不斷的鉆研,探究,從而最大程度的塑造學生的健全品質,正確的三觀,升華其應有的人文精神。以上內容就是本人在日常教學中積累的一些想法和看法,仍有不確切的地方還望批評指正,修改完善。
參考文獻:
[1] 高娜 . 關于人文精神基本內涵的探討 [J].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 ,2007,3.
[2]張新穎.人文教育的含義和基本要求[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0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