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教學模式是指將40分鐘或45分鐘的課堂分為三段,開頭的5-15分鐘用作復習舊知識\\(可用作導入\\)和自主學習新知識,中間20-25分鐘用于師生探討、教師精講或點撥,最后10分鐘進行當堂練習,鞏固新知識和突破學習的“死角”。這個教學模式的命名來自于將40分鐘的課堂分為10分鐘、20分鐘、10分鐘,但是在實際應用中,每一個階段時間分配并不是如此嚴格,更有意義的是它的課堂階段化\\(自主學習—精講點撥—當堂鞏固\\)。該教學模式在中學各學科均有可應用之地,但特別適用于有較明確知識系統的課程,如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或者技能類課程,如英語。當然在這些學科里,也不是每一個知識點、每一節課都適用于這種方法。課堂前后知識聯系緊密、課堂難度適中、與學生生活有一定關聯的課更適合應用此教學模式。而初中生物大部分課時都符合以上情況。
1、 實踐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21”教學模式與傳統生物課堂最大的區別在于:第一階段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第三階段保證學生有足夠時間進行當堂檢測、鞏固和死角突破。而它與傳統的生物教學一樣,同樣重視復習導入、教師講解。
復習舊知識可作為導入階段,時間只需2-3分鐘,其目的有3個,一是加深對舊知識的印象,激活大腦對知識的保持,防止記憶的衰退;二是給新知識的學習提供組織先行者,有利于為新知識在大腦中“安家”提供一個著陸點,和大腦中已有的知識系統聯系起來;三是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習的興趣,因為先提起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會打消他們對學習的畏難情緒。
自主學習新知識階段是第一階段的重點,時間為10分鐘左右。
對于初中生物來說,大部分課時都是難度適中、可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因此,即使教師不加點撥,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尤其是中等及優等生,也可通過自主學習對課堂全部或部分知識有所領悟。通過自主學習所內化的知識一般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學會”。在這個階段,還可結合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小組成員先花六七分鐘獨立學習,然后就自己有疑惑的地方在小組內討論。一個異質化的小組\\(有優生、中等生、學困生,且性別、性格等有不同之處的小組\\) 能夠最大程度發揮兵教兵、兵練兵的效果。
在這個階段,教師主要起協助作用。對于學生學習程度中等、尚未完全養成自學習慣的班級,教師應在自主學習之初,展示這10分鐘的學習目標或需解決的問題。這些目標或問題應該緊扣課時目標,且難度中等,學生可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掌握70%左右。而課時目標中特別難的部分,不應直接設成問題,而應設計一些過渡型的問題。如果班級容量較大,部分學生難以獲得個別指導,教師應請小組內的自學快、掌握好的學生去指導學困生。而對于學習程度好的學生,教師應提示學生提前完成課堂練習或布置拓展性思考題。
2、 實踐“少教多學”的理念,提高課堂效率
“121”教學模式中,將原本全部屬于教師的課堂壓縮了一半,教師講解時間只有20分鐘左右。在此階段,教師要有的放矢,主要講本課時的重點、難點。重難點的確定既來自課前對教材、對學生的分析,更要根據自主學習階段學生學習情況來定。要實現少講精講,教師要充分備課,用最易理解、效率最高的方法來突破重點、難點。這對教師業務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最大考驗。圖片、動畫、模型等直觀手段常常是生物課堂中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在這20分鐘的精講點撥階段,教師不一定要全程講解。在其中設計一些學生活動,如讓學生展示自主學習階段的成果,對于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來說也非常必要。學生在自主學習階段的學習效果是決定精講點撥階段成敗的關鍵。如果在第一階段,大部分學生都沒有完成預期任務,那教師勢必要在精講點撥階段講解更多內容,花費更多時間。那不僅會占用當堂鞏固的時間,甚至可能完成不了課時目標。因此,教師有必要在教學中時常滲透學法指導,訓練學生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從另一方面來看,也就是“121”教學模式適合學業成績中等、學生有一定自學能力的班級。
3、 鞏固、檢測、反饋當堂完成,減輕學生負擔
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來說,當堂鞏固或稱當堂檢測,在“121”教學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時間分配為10分鐘左右。而傳統教學模式中, 當堂鞏固一般只占用最后2 —3 分鐘或者完全沒有。而在“121”教學模式中,與第一階段一樣,教師必需預留足夠時間來進行知識檢測,并通過反饋點撥突破學習死角。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在課堂實實在在的達成學習目標。如果把這一階段完全由課后練習來代替,會延長信息反饋的周期,讓錯誤的理解在頭腦中長期停留,可能會形成固定印象,難以糾正。在設計鞏固練習時,題量不宜過多,應讓學生在5分鐘之內完成,以便留出時間讓學生反饋、教師糾正點撥。每一道練習題應有明確的檢測目的,要特別針對課時的重難點來設計。
由于在“121”教學模式中,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來預習、自學、討論,以及練習反饋,每一課時的學習目標都在課堂上完成,極大的提高了課堂效率,減輕了學生負擔。不僅如此,此模式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方面也優于傳統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胥洪杰,翁素梅.初中化學“121 教學模式”初探.新課堂設計[J],2008,3:71~72.
[2]何長青“.121 教學模式”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實踐.新課程研究[J],2009,1:52.
[3]何東華“.121 三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思考.中國校外教育[J],201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