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1 世紀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就是創造性思維."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一種具有高度機動性、靈活性、新穎性的思維活動,它既是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統一,又是直覺思維與分析思維的綜合. 在高考制度的改革、現代化教學觀念形成下, 教師不單單需要傳授基礎知識,更需要加大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所以說, 高中生物教學中需要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要提升學生創造能力. 本文中筆者主要根據相關教學經驗,對于高中生物教學中創造思維進行闡述,概括為下面幾點.
二、創造性思維概述
創造性思維就是創造新的知識的思維形式,這種思維方式,遇到問題時,能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結構去思考,去尋找答案. 既不受現有知識的限制, 也不受傳統方法的束縛,思維路線是開放性、擴散性的. 它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單一的,而是在多種方案、多種途徑中去探索,去選擇. 創造性思維具有廣闊性、深刻性、獨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靈活性等特點.
《生物課程標準解讀》認為:創造力一般分為兩種. 一種是特殊才能的創造力,主要是指各方面杰出人物的創造力.另一種是自我實現的創造力,它指的是對人類社會和其他人來講未必是新的, 但對自己來說是初次進行的、新的、前所未有的. 中學生的創造力不是要求每個人都去搞發明創造,而是要求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的創造性學習.
三、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意義
我們今天學校競爭也好,學生之間的競爭也好,創造性思維都是一個很好的亮點.大到方針政策,小到生活瑣事.這就要求高中生在學習中善于發現問題以及尋找新的思路, 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學習成績才會不斷地提升.
\\(一\\)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
在新時期學生的整體素質中, 創造能力是最重的核心因素. 對于學生素質的終極要求,就是要求學生應該是創造型、復合型與協作型. 創造型學生,主要是指創造性能力較高的人才. 高中生應具有強烈的立體型思維和創造精神,在學習上,必須常有新發明、新發現、新開拓,不斷有新創意、新設想.
\\(二\\)實現自我價值的有效途徑
學生必需增強創新意識, 學會獨立思考,打破常規,張揚個性. 學生要有自我實現的追求,要實現自我價值.成功與失敗,有時只在一個小小的思維創造上. 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 想要取得成功, 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創造精神和創造性思考的能力.
\\(三\\)現代社會的客觀要求
創造能力是民族發展的推動力,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創造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發展和進步,不發展和進步,就會被淘汰,就不能生存. 今天,社會結構變得更加復雜,形式更加多樣,在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變則通,通則達,特別在競爭激烈的今天, 學校教學方式也應該變得更加多樣化, 能夠使得在新時期下高中生時刻保持在時代的前沿.
四、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開發與運用
創造力是創造性學習的先決條件,要是沒有這樣的思維,就沒有創造性學習.創造思維是一種對于未知能力領域探索, 對于前人沒有成果的突破.需要很強的綜合性,充分地體現出人類思維所具有的能動性. 雖然說這樣的思維不是學生所特有的,但是學生必須要具備這樣的能力.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意識,也是一種靈感. 對于這種意識和靈感的開發.從生理角度看,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但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發展.并可從主客觀兩方面進行開發而獲得. 可以通過課堂中實驗方式培養學生創造力.在開始實驗之前,選擇材料是十分重要的.
需要遵循:可控性、穩定性、可操作性、短周期、繁殖快.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尋找新的實驗材料, 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舉兩個小例子:第 1 個例子學生在進行色素提取以及分離試驗中, 所規定使用的材料是菠菜. 但是在實驗過程中有的學生就提出使用蘿卜或者是韭菜葉試驗. 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試驗, 試驗結果所得韭菜葉中葉綠素 A 以及葉綠素 B 的含量是非常高的,蘿卜中胡蘿卜素含量是非常高的. 第 2 個例子:在進行酶的專一性試驗過程中,學生使用購買的淀粉酶取代了原本學生唾液, 這樣不單單保證試驗衛生, 同時淀粉酶能夠配置成一定濃度的溶液,這樣試驗的科學性有所增加. 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進行不同的對比試驗,將所得結果進行研究分析.
通過第 1 個例子,學生帶著自己所想問題操作,整個操作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有所提升,同時保證試驗質量.第2個例子,有些步驟雖然是重復的,有些無聊枯燥,但是學生從中體會到實驗設計的嚴密性以及科學研究需要耐心.
五、結論
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之一, 學生在學校里固然是以再現思維為主要方法, 但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也是非常重要的,創造性思維不但是提高學生素質、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式, 也是教育教學中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環. 就讓我們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作為突破口,為新課程改革推波助瀾,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陸建身.生物教育展望.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周美珍等.中學生物學教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