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科屬于新時期的前沿學科之一,也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其注重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從而推動生物學科的持續發展.伴隨著高中生物新課改的進行,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逐漸凸顯出一些問題,比如教學方式比較單一、理論沒有與實踐很好的結合等,這些問題必然會影響教學效果.所以,在新時期要抓住高中生物教學有效性的特點,研究提高高中生物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高中生物教學有效性的特點
\\(一\\)問題性
學生在生物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注定性以及創造性,跟教師思維的靈活性相關,高中生物教學有效性要注重問題性特征,可以創設相應的問題情景,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生物教學活動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雛形,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去學習,運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讓他們通過仔細的研究來得出正確的結論,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用學到的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有效性.
\\(二\\)探究性
探究性是生物有效教學的特征之一.高中生物課堂除了給學生傳授相應的知識,還要把重點放在對學生的啟發上面,根據學生的自身發展規律,教會學生怎么去學習課堂知識,怎么去進行生物實驗,并給于指導.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的學習,提高了學習積極性.探究性學習還能逐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用短暫的課內學習來增補無限的課外學習.這樣就強化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實驗性
生物屬于一門以實驗教學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是生物學習的靈魂所在,也是生物這門學科散發魅力的源泉,更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在一部分高中學生心目中,生物就是實驗,只有實驗課才能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生物學原理.教師在進行實驗演示的時候,即便是非常簡單的實驗,也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感受到生物學的奇妙所在.所以,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實驗性就顯得非常重要,可以把生物學實驗作為生物知識探究、激發創新實踐意識的基本工具.
二、新課改下提高高中生物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關注生活實際,以需求促創新
在高中生物活動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生物知識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通過利用學生己有知識經驗、以生產、生活、科學實驗中的實際問題為素材設計問題并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把科學知識的推理和生活技能結合起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拉近生物與生活的距離,以需求促創新,在教學中"還原生活",提高生物教學有效性.比如,在學習"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的相關知識的時候,在談及酶的最合適的溫度活性最強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實際作為出發點,說明人的正常體溫為36.7攝氏度,當發熱到39攝氏度的時候,人們就會覺得渾身沒有力氣,還會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癥狀,這主要是因為隨著人體溫度的不斷上升,酶的活性在不斷的下降,細胞代謝的速度也在逐漸減緩.再比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開始講究飲食,減肥成為一種時尚.這時就可以結合新城代謝中的三大營養物質的轉化問題來補充生活中的知識點,為什么有的人吃的少還會發胖呢?有的人說要減肥就是少吃點多運動點,你覺得靠譜嗎?為什么人在感到饑餓的時候不吃飯,過一會饑餓感就沒那么強烈了?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讓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這些都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方式.
\\(二\\)鼓勵學生質疑,挖掘其學習潛力
敢于質疑是激發學生思維的重要方式,也是發展學生實踐能力的前提.教師要提高高中生物教學有效性,就要積極鼓勵學生提出質疑,對原來的實踐方式提出大膽的假設,讓學生在原來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思維定勢的突破,勇于發現新的問題和結論.因為伴隨著生物科學的快速發展,很多眾所周知的結論具備時間性以及階段性.等到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可能因為找到了新的證據就會使原有的證據發生改變.比如, 之前都認為基因就是DNA,但是在后來的科學驗證中發現RNA也具備遺傳物質的作用,這樣一來,發現RNA干擾作用的科學家就獲得了諾貝爾獎.再比如,在剛開始生物學界認為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質,但是從上個世紀以來,美國的科學家就發現了少量的RNA也具備生物催化作用,這在上個世紀屬于最前沿的發現.因此,在高中生物課堂上,絕對不能讓學生成為知識的容器,要啟發學生的求異思維,鼓勵學生質疑,從而挖掘學生的生物學習潛力.
\\(三\\)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成效
跟傳統的板書教學相比,運用信息技術來制作高中生物課件,對生物教師來說,可以把需要學習的內容在同一個畫面中進行整合,把聲、像以及圖片清晰的展現在學生面前,進行有效的生物知識分析,把宏大場景做微觀處理.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聯系,找出一些精選的幻燈片或者照片來刺激學生的感官思維,這樣形象的講解和解說,增加了課堂容量,提高了教學效率.而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很好的把這個減數分裂過程表現出來,調動了學生感覺器官,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想認識,從而明白其中的原理,提高了學習成效.
\\(四\\)選準切入點,開展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是生物課堂教學活動的有益補充,提高生物教學成效需要理論課跟實踐課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的.利用理論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切實跟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結合起來,突出活動的主題性,通過實踐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提高實踐教學的有效性,合適的社會實踐基地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前提,也是大幅度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基礎.在進行生物實踐活動中,要不斷的轉變觀念,選擇高效、優質的實踐基地,為學生實踐提供廣闊的舞臺.比如,為了有效配合植物光合作用教學,可以開展去蔬菜大棚基地進行觀察實踐的活動,在觀察中跟科技人員進行交流,告訴學生生長素的相關知識,看生長素在培育無子番茄、黃瓜、辣椒等方面的運用.讓學生在實踐基地列舉出運用生長素的例子,讓學生明白生長素不但能夠保蕾保鈴,提高植物的結果率,高濃度的生長素還能夠控制植物的生長,就是運用這個原理才發明了除草劑等等.此外,還可以把考核的場所挪到實踐基地中,通過對學生鉆研的態度、素養等確定學生的平時成績.再比如,如果學校處在果樹種植區,果樹的品種比較多,尤其是果樹的一些種植技術和栽培管理技術能夠讓學生見證生物習性,可以把果樹種植園作為提高學生生物辨別能力的重要基地.這樣不但鞏固了課本上所學到的知識點,還培養了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結論:
綜上所述,新時期提高生物教學有效性是不斷深化高中生物課程改革的關鍵點所在.要不斷關注學生的需求,以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為本,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為學生解疑答惑,這樣才能在生物教學中取得更大的成績.
參考文獻:
[1]顏麗萍.淺談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13,10.
[2]潘漢華.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探究[J].新校園,2012,02.
[3]陳翠紅.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之我見[J].中國教育研究與創新雜志,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