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遷移能力是指學生能夠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由此及彼進行舉一反三,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的能力. 高中生物教學的內容,與生活聯系緊密,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可以讓學生學以致用,對學習產生更大的興趣. 學生不是理論知識的“貯存器”,只有不斷把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之中,才能體現知識的價值. 未來社會更需要能夠靈活運用知識的人,而不是死記硬背的“書呆子”. 生物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應該多從“動手實踐”的方面入手,讓學生先有遷移的興趣,再通過“量”的積累,最后完成“質”的提高. 我們生物老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理解和概括,并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比較容易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
一、生活常識入手,激發知識遷移
高中的生物學內容難度更大,知識更深,一些抽象的東西很難用“說教”的方式說清楚. 所以,生物課如何上的通俗易懂是所有生物老師需要探討的問題. 根據多年的從教經驗,我覺得生物的學習,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生物學科探索的是生物界的奧秘,往往與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這樣,我們可以在上課時“賣個關子”,吊足學生的胃口,導入學習的內容. 學生有了學習的“欲望”,學習的效果就更好,同時也開發了學生知識遷移的思維.如我們在學習《酶的研究與應用》的時候,我問大家喜不喜歡喝果汁? 果汁與水果相比有什么關系? 學生都感覺這個問題太簡單了,水果榨汁就是果汁唄. 于是我把帶來的榨汁機和一些橙子擺在桌面,同時帶來一瓶超市買來的成品橙汁. 請有興趣的同學來嘗一嘗、比一比我們剛榨的橙汁和成品橙汁,哪種口感更好呢? 再通過觀察,二者的透明度,有什么區別?
很簡單,成品橙汁比較透明,而我們自己加工的橙汁則比較渾濁. 然后,我在剛榨出的橙汁里加了一些果膠酶,橙汁神奇般的澄清了. 學生的興趣非常高,沒想到天天吃的橙子要變成橙汁,還要加“材料”. 這樣,我們就把果膠酶的作用學習透徹了. 趁著學生學習的熱情高漲,我又在不同的溫度、pH 的環境里加入果膠酶,所出的橙汁量是不相同的,得出影響果膠酶活性的因素.學生家里也有榨汁機,都要回家試一試.
二、前后知識聯系,完成自然遷移
無論哪一塊的知識都有其系統性,只有前后聯系,融會貫通,才能使所學的知識形成自然遷移. 這也符合學生的習得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 比如在學《分子與細胞》的時候,前面的分子結構的學習,為后面的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到個體、種群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老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及時梳理知識系統,并形成書面材料. 學生在梳理的過程中,可以真正達到“溫故而知新”. 前后知識的融合,可以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完成知識的自然遷移.其實在教材的編排上,也體現了由淺到深的特點. 比如生物課程的編排,必修一為《分子與細胞》,必修二為《遺傳與進化》.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在必修一里已經對細胞的構成分子,細胞的基本結構,細胞的功能,細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等進行了系統的學習,進入新的學期學習《遺傳與進化》的時候,就應該從以前的“知識儲備”中調出相關知識,在大腦中很快實現融會貫通. 這樣,經過知識的遷移、利用,就可以很容易的完成學習任務,并且還可以把知識系統化,使前后知識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三、實驗案例研究,提高能力遷移
生物的學習要以實驗為主,而且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驗證所學的理論知識,學生是癡迷的、快樂的. 我們在生物實驗中,利用顯微鏡總是能觀察到“細微世界”. 窺探那些我們日常熟悉的動植物的秘密總是很有趣的事情. 如在《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的流動》的實驗中,學生在顯微鏡下看到流動的“細胞質”感到非常的神奇. 有同學發出感嘆: “一直以來感到植物都是靜態的,只有在看不見的時候才會生長,現在不一樣了,再到花園的時候,能夠感受到花兒真的能聽懂我說的話,草兒也在不停的長大. ”
用葉綠體做參照物,還可以感覺到細胞質的流速,并且在太陽光下的植物體,體內細胞質的流動速度就快,放在暗處觀察時,植物體細胞質流動的就慢. 學生的興致非常高,而且一邊觀察,一邊記錄,恐怕遺漏了觀察動態,儼然一個個治學嚴謹的“小科學家”. 有同學觀察了綠色植物,又跑到花園觀察不同顏色的花,想要到植物世界去探索明白. 學生在知識的遷移中更增添了學習生物的興趣.在《DNA 的粗提取與鑒定》實驗中,學生更是小心翼翼,鄭重地進行著每一個步驟. 實驗中有 2 次加蒸餾水,3 次過濾,6次攪拌,用的材料是雞血. 學生在得出比較純凈的 DNA 后,還想通過實驗得出其他動物的 DNA. 在生物實驗上,能夠探索這么多的動植物的奧秘,學生對生物實驗課非常期待.
四、合理選擇評價,鼓勵拓展遷移
評價方式直接決定了學生的發展方向. 如果注重知識識記考查,那么學生就停留在識記的層次; 如果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的考查,那么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更進一步; 如果在評價的時候加上動手操作的實驗考查,學生就會熟練掌握實驗操作技能. 也就是說,評價的方式對學習的內容和方向有著導向的作用. 所以,高中生物的評價方式要筆試和實驗相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在評價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拓展遷移能力的培養. 試題中不僅要有對客觀知識的考查,還要有拓展遷移性的題目. 學生只有發散思維,由此及彼才能完成的更好. 當然,這種遷移能力的訓練要貫穿在平時的課堂中.比如在選修一《分子與細胞》的內容中,所學到的與“細胞”有關的知識非常多,那么老師就可以展示一個清晰的“細胞圖”,然后讓學生面對這么一張“細胞圖片”開始提出問題,解答問題. 或者是“你問我答”游戲訓練. 每學完一個章節的內容,老師就反復進行如此的訓練,就可以促進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并不斷提高. 在這種發散思維訓練中,如果有學生提出高質量的拓展題,老師要給予充分的鼓勵,并讓其他同學模仿學習,引導學生對知識的領悟向縱深處發展.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不是朝夕之功,需要老師不斷探索,摒棄傳統教學方式對學生發展的禁錮,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作指導,采用科學的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 老師要引導學生密切加強前后知識的聯系,積極參與實驗探索,不斷把生物實驗中的知識用于生活實際. 讓學生不但成為知識的學習者,還要成為知識的運用者,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順利實現知識的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