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新常態之下,農業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結合農業發展實際,分析新問題,迎接新挑戰,出臺新措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亟需認真思考和解決的新課題。
以新眼光、新視角把握現實問題
按照中央對發展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必須把握好幾問題 :第一,重慶人口多、農村比重大,保障主要農產品的基本供給始終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第二,人多、地少、水缺是重慶的基本市情,必須始終把農業資源保護和節約集約利用擺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
第三,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也是重慶農業發展中亟待加強的薄弱環節。第四,既要實現物質技術裝備現代化,又要推進一系列農村制度現代化,必須進一步強化城鄉統籌、深化農村改革。第五,加快農村人口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任務,必須最大限度地吸納農民就業,積極穩妥引導農村人口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充分就業。
第六,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第七,重慶農村地域廣闊,各地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發展程度、文化習俗各不相同,農業發展呈現出多層次性和不平衡性,必須立足各地實際,分類指導,不搞齊步走和一刀切。第八,必須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創新農村經營體制。
以新理念、新思維激發發展動力
要調適發展理念。需要有新觀念、新理念,才能適應新常態下農業可持續發展。一是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將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原則貫徹于工作中。二是由重視產量向穩量提質轉變,確保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三是挖潛增效提升競爭力。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發展以“消費為導向”的特色農業、農業體驗、鄉村旅游。
四是以改革創新的思維謀劃農業農村發展。新常態之新不同以往,必須有“摸著石頭過河”精神,進一步創新思路、創新機制。
要調適工作思路。思維決定出路。工作思路要跟上新變化新情況,不能因循守舊、固步自封。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同時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質和量的關系,把握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點,既抓住時機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又防止經濟增速慣性下滑,確保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要調適產業規劃。新常態下,要進一步強化規劃意識,提高規劃水平,堅持規劃先行。要按照資源稟賦、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等來進行合理的、全面的、長遠的產業發展規劃,不搞一刀切,不單追求速度,規劃應注重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效益的有效統一。
要調適政策措施。新常態下,原有的調控方式、政策措施可能不再完全適用,要與時俱進研究提出調控的新辦法、新舉措。既要適應速度變化,也要有助于結構優化,還要有利于動力轉換。要調適工作方法。經濟發展新常態呈現出新情況新變化新特點,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憑老經驗看待新問題,不能用老方法解決新矛盾,要針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更多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新的工作方式方法,做好新常態下的經濟工作。
以新姿態、新狀態促進可持續發展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第一,加大科技創新與推廣力度,大力推廣適合重慶丘陵山區的中小型農機,提高勞動生產率,將普通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第二,加快土地流轉和農業適度規?;洜I,推進標準化、專業化生產。第三,牢固樹立“全產業鏈”思路,圍繞產前、產中和產后及市場需要,做到產、加、銷同步推進、一體發展,提高農業服務水平。第四,跟上信息化潮流加快農村市場流通。推進信息進村入戶,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培育現代流通主體。
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農業發展全過程。第一,大力推廣安全、綠色、高效、實用的安全生產技術,以“三生”為著眼點,使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減少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污染。第二,以“三化”為著力點,按照減量化、資源化、利用化的要求,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開展種養結合,大力發展“豬 - 沼 - 糧(菜、果)”、“魚菜共生”等生態循環農業。第三,以“三安”為落腳點,強化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廣生物有機肥、低毒低殘留農藥,加強土壤污染防治,開展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治理試點,推進規?;B殖場(戶)的糞污治理,促進糧食安全、質量安全、生態安全。
第四,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建設生態田園、推行生態耕制、發展生態產品、培育生態文化和扮靚生態家園,努力改善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圍繞功能區定位大力發展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第一,在工作思路上,樹立全局觀念,跳出“就農業談農業、就農業抓農業”的習慣思維,圍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五位一體”整體謀劃農村發展,統籌推進農業農村各項工作。第二,在產業布局上,調整優化特色效益農業分布,在都市功能拓展區,以滿足城市需求、服務城市為目標,大力發展都市現代園藝農業、設施農業、休閑農業,建設 6 個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在城市發展新區,圍繞建設“一區兩基地”(農業現代化發展示范區,優質糧油和主城菜籃子基地),著力發展標準化、集約化、規?;娃r機化的城郊特色效益農業。第三,在發展基礎上,按照“產業延伸到哪里,基礎設施跟進到哪里”的要求,積極整合資源和力量,推進農村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推進高標準農田、農村清潔工程建設,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和人居環境。第四,在發展機制上,大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創新農業生產方式,加快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推進適度規模經營。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業經濟發展活力。一方面,積極協調配合相關部門,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地票”交易、產權抵押融資及農村流通等統籌城鄉重點改革。
另一方面,全力落實農村集體資產量化確權改革試點和建立健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兩個重點改革專項。
以主體培育、機制創新、社會化服務為重點,推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在巴南、永川等 5 個區縣開展農業農村改革綜合試點,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探索土地流轉、政策扶持、基礎配套、利益聯結、產銷對接等機制和模式。再一方面重點推進永川、梁平承擔的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在涉農建設性資金整合試驗、糧食生豬等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及退出等 6 個方面進行試驗試點。
以新措施、新實踐抓住農業發展的“牛鼻子”
切實保障和豐富市場供給。首先是“米袋子”.基本要求是穩產量、調品種、增效益,每年保證 1100 萬噸以上總產量。其次是“菜籃子”.繼續以蔬菜基地建設和結構調整為重點,穩定發展蔬菜產業,以蔬菜專業村和標準園創建為抓手,推進渝(重慶)遂(遂寧)時令蔬菜、武隆高山蔬菜和庫區加工蔬菜產業帶建設。其三是“肉碟子”.推進現代畜牧業示范區建設,穩定生豬生產,搶抓國家扶持牛羊生產發展政策機遇,以渝東北、渝東南等為重點,加快山羊、肉牛產業發展。其四是“果盤子”.繼續推進長江三峽柑橘產業帶建設,大力發展晚熟柑橘,優化品種結構。圍繞優勢特色產業,推進全產業鏈建設,重點提升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規?;l展水平,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入股分紅、二次返利等有效實現形式。
努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核心任務和永恒的主題。要突出增收重點。
對農民增收實行分類指導,重點支持以農業生產經營為主業、外出務工 6 個月以內的純農戶和兼業農戶。
要引導農民調結構、轉方式,發展現代特色高效的農業項目,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努力使務農收入達到當地二三產業務工收入水平。要繼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推進農業擔保貸款、承包經營權抵押融資、農業保險等改革向農戶拓展,擴大覆蓋范圍,創新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財政投入方式,建立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專項扶持政策。把休閑農業作為大產業來抓。
扎實推進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并將建設成果努力轉化為休閑農業發展的旅游資源。當前,享受生態自然、田園牧歌般的“世外桃源”生活是旅游消費的發展方向,依山傍水、空氣清新的農耕文化休閑旅游是旅游消費的興奮點,五個小長假和周末雙休制度使短途、經濟、易達的城市郊區休閑、觀光農業旅游已成為旅游消費的新熱點。依托花、菜、果、魚等農業項目,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不僅可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也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從而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2012 年初,《國民旅游休閑綱要》的頒布實施,給我們美麗鄉村建設和休閑農業發展帶來了極好的機遇。我們一定要在“六個一批”上下功夫,即著力打造一批農業休閑度假區,推出一批農業旅游產品,辦好一批農業節會,建設一批農業旅游項目,培育一批農業旅游市場主體,研發一批農業旅游商品。使休閑農業成為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真正成為農業功能拓展的一大產業。
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是城鄉統籌的城鎮化,要求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城鄉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其真諦是人的無差別發展。重慶要走的道路就是大城市興旺繁華、中心城市借光發熱、縣域城鎮光芒四射、中心集鎮各具特色、美麗鄉村社區星羅棋布的五位一體、城鄉聯動的格局。
引導和推動適度規模經營。一是規范土地流轉。創新流轉形式,在農民自愿的前提下,只要有利于放活土地經營權的新形式、新辦法都可以探索。要嚴格規范土地流轉行為,加強土地流轉管理和服務,各區縣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流轉土地用于農業生產,遏制撂荒耕地行為。二是創新經營模式。要結合產業特點、基礎條件、生產習慣等因素,引導各類主體選擇合適的經營模式。通過一家一戶的適度規模經營共同構筑大產業集群,通過有效的聯結機制形成利益共同體,進一步鼓勵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實踐。三是完善社會化服務。規?;洜I需要完善的社會化服務。要通過政策引導培育社會化服務市場,探索開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重點推行分段服務、全程托管等模式,為規模經營主體解決好耕種收、防病治蟲、技術管理等服務問題。
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的總任務,深入探索信息化助推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完善基礎設施,優化信息資源,拓寬應用領域,服務千家萬戶。優化農村生產模式、組織模式、管理模式和營銷模式,促進農村經濟社會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到 2020 年,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全面建成符合重慶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要求的農村信息化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信息化發展長效機制,農村信息化支撐能力和應用水平達到“西部一流、全國領先”,實現“六個具體目標”: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農村信息化服務體系全面建成 ;農村信息化資源深度融合 ;農村社會管理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 ;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 ;農村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