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春作物秸稈走道式生態還田新技術是四川省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根據都江堰市生態條件和糧油作物麥(油)-稻兩熟制茬口在農業生產中存在的農民習慣性露天“焚燒” 油菜與小麥等農作物秸稈的難題, 研究出一項秸稈生物質資源生態還田綜合利用新技術。
該技術是一項綠色低碳的創新型現代農業新技術, 能為當前農業種植業生產中小春糧油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難題提供科技支撐。 筆者根據科研與生產實踐,現將該項技術簡述如下。
1 操作規程
1.1 走道設計
免耕拋秧田塊或旋耕栽秧田塊,每5~6m留一條堆放秸稈的走道, 每畝稻田留3~5條走道; 走道寬30~50cm; 秸稈堆放高度40~60cm, 走道秸稈堆放量為5~10kg/m2,每畝走道共可堆放秸稈量500~750kg,以能夠實現稻田前茬農作物秸稈全部直接還田為度。
1.2 秸稈處理
機收田塊采用機收前茬作物時一并將農作物秸稈進行機械化粉碎, 人工收獲田塊采用人工鍘斷秸稈。 秸稈切碎后長度不超過10cm;量較小的田塊也可不切碎或少切碎秸稈。
1.3 秸稈堆放
用釘耙或竹耙,人工將秸稈堆放在預留的田間走道上面。 堆放過程中,用腳將秸稈踏實壓緊。 要求秸稈堆放高度以40~60cm為宜, 長度根據田邊長度而定;旋耕田塊須預留2~3m的農機作業道不堆放秸稈,以利機耕機整田塊。
1.4 田間管理
免耕田塊按照水稻免耕拋秧技術規程栽培與配套管理; 旋耕田塊按照水稻旱育秧或拋秧技術規程栽培與配套管理。
2 技術優點
采用該項技術無需挖溝埋秸稈; 無需施用秸稈“腐化菌”;無需多占用田間地角等場所;無需長途搬運秸稈且省工省力、節肥節本、生態環保、輕簡實用、高產穩產; 其它大春糧食作物等秸稈也可采用該項技術實現秸稈生態還田。
采用該項技術, 既不影響麥(油)-稻兩熟制茬口田塊水稻單產,又不影響田園風光;其全部還田的前茬農作物秸稈(主要為油菜與小麥秸稈)皆于水稻抽穗揚花或黃熟前自然腐熟與腐爛, 且腐化效果非常理想。 這對于全面提升與補償農田土壤有機質及其綜合生產能力, 以及構建現代田園城市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生產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