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現代農業”概述
(一)現代農業的定義
(二)現代農業的主要特征
二、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現狀
(一)現代農業發展趨勢
(二)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增長方式
(三)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政策
三、中國特色農業發展--“三農問題”
(一)新時期“三農”問題呈現出三大特點
(二)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途徑
參考文獻
摘要
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一個漫長而又艱巨的歷程,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速度則取決于每一個國家的綜合因素與社會條件。盡管如此,在過去幾十年里,發展中國家為推動農業發展作出了巨大努力,并且取得了相應的成就,積累了許多經驗與教訓。當前,我國農業的發展正進入關健時期,如何促進農業向集約和高效方向轉化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可說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因此,發展中國家的現代農業發展經驗值得研究,以供借鑒。
關鍵詞:“發展中國家”、“現代農業”、“三農問題”、“世界市場”
一、“現代農業”概述
(一)現代農業的定義
現代農業(modern agriculture)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的社會化農業。在按農業生產力性質和水平劃分的農業發展史上,屬于農業的最新階段。其基本特征是:
第一,一整套建立在現代自然科學基礎上的農業科學技術逐漸形成并推廣,使農業生產技術由經驗轉向科學,如在植物學、動物學、遺傳學、物理學、化學等科學發展的基礎上,育種、栽培、飼養、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農業科學技術迅速提高和廣泛應用。
第二,現代機器體系的形成和農業機器的的廣泛應用,使農業由手工畜力農具生產轉變為機器生產,如技術經濟性能優良的拖拉機、耕耘機、聯合收割機、農用汽車、農用飛機以及林、牧、漁業中的各種機器,成為農業的主要生產工具,使投入農業的能源顯著增加,電子、原子能、激光、遙感技術以及人造衛星等也開始運用于農業。
第三,農業生產的社會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如農業企業規模的擴大,農業生產的地區分工、企業分工日益發達,“小而全”的自給自足生產被高度專業化、商品化的生產所代替,農業生產過程同加工、銷售以及生產資料的制造和供應緊密結合,產生了農工商一體化。
現代農業的產生和發展,大幅度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使農業生產、農村面貌和農戶行為發生了重大變化。
(二)現代農業的主要特征
第一,具備較高的綜合生產率,包括較高的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農業成 為一個有較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這是衡量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最重要標志。
第二,農業成為可持續發展產業。農業發展本身是可持續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區域生態環境。廣泛采用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等生產技術和生產模式,實現淡水、土地等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達到區域生態的良性循環,農業本身成為一個良好的可循環的生態系統。
第三,農業成為高度商業化的產業。農業主要為市場而生產,具有很高的商品率,通過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商業化是以市場體系為基礎的,現代農業要求建立非常完善的市場體系,包括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離開了發達的市場體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現代農業。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國家,農產品商品率一般都在90%以上,有的產業商品率可達到100%。
第四,實現農業生產物質條件的現代化。以比較完善的生產條件,基礎設施和現代化的物質裝備為基礎,集約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種現代生產投入要素,包括水、電力、農膜、肥料、農藥、良種、農業機械等物質投入和農業勞動力投入,從而達到提高農業生產率的目的。
第五,實現農業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廣泛采用先進適用的農業科學技術、生物技術和生產模式,改善農產品的品質、降低生產成本,以適應市場對農產品需求優質化、多樣化、標準化的發展趨勢?,F代農業的發展過程,實質上是先進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的過程,是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業的過程。
第六,實現管理方式的現代化。廣泛采用先進的經營方式,管理技術和管理手段,從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形成比較完整的緊密聯系、有機銜接的產業鏈條,具有很高的組織化程度。有相對穩定,高效的農產品銷售和加工轉化渠道,有高效率的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的組織體系,有高效率的現代農業管理體系。
第七,實現農民素質的現代化。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勞動力,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前提條件,也是現代農業的突出特征。
第八,實現生產的規?;?、專業化、區域化。
通過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規?;?、專業化、區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農業的效益和競爭力。
二、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現狀
(一)現代農業發展趨勢
20世紀末以來,現代農業產業日益成為高新技術生長點和提高城鄉居民生活的貢獻點,也日益成為具有較高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產業。目前,農業產業在世界各國主要呈現出四大發展趨勢。
1、高科技
向高科技密集的集約化、精確管理方向發展。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技術在農業上得到了應用,形成了圍繞農產品生產的協作配套體系,積極推動了高科技密集型農業的形成和發展。通過農業技術的不斷反饋與革新,使得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農業成為國家農業獲益的產業。例如智能化系統使得農業由經驗化生產管理到如今的科學化管理,溫室大棚內的精量化控制技術和現代化的農產品保鮮儲藏技術消除了時鮮產品的季節影響等。
2、高生態
向資源節約、產品和環境安全的生態型方向發展。隨著世界范圍內資源的快速消耗,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生產優質安全的生態型產品已成為農業追求的方向。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業提出了由數量型向質量型模式轉變的要求,對于高檔安全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再加上不同國家非關稅的貿易壁壘,對于農產品的質量提出了更高挑戰。因此,農業環境保護、安全產品生產以及可持續發展成為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一大趨勢。
3、多元化
向區域優勢突出的多元鏈型、多功能產業集群方向發展。由于各地資源稟賦等立地條件的不同,為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強調依據優勢進行農產品區域化布局。很多農產品加工企業主要借助這種區域化優勢,實現了農產品加工的多層次和多環節的轉化增值,促進了產品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由單一型向多元鏈型的發展,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例如玉米在美國就有200多種加工產品,增值數倍至數十倍,效益顯著。多元化不僅體現在產業鏈的延伸上,也體現在自身的多功能上,兼顧了農業的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等價值的挖掘。例如世界各地農業觀光園、農家樂等農業服務業的興起,充分顯示了農業多功能的發展趨勢。
4、一體化
世界現代農業正向全球一體的標準化商品型方向發展。由于現代化交通物流條件的改善,加速了大區域范圍的農產品交易乃至全球貿易的發展。世界很多國家通過建立規范化的生產、加工、儲運和營銷檢測等體系,制定包含農業生產和加工以及農產品質量標準等一系列措施,加速了農業向著全球一體的標準化商品型方向發 展。例如我國畜牧業標準化程度就比20世紀90年代提高了1/2——2/3,美國78.5%的農產品物流鏈條為“生產地——配送中心——超市與連鎖店——消費者”。
(二)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增長方式
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方式處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過程中。農業是經濟發展的母體與起點。農業對社會分工的產生及其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稗r業勞動是其他一切勞動部門所以能夠獨立化的自然基礎”;“超越與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一切社會的基礎”;超越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社會分工存在與發展的基礎;而超越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要借助農業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梢哉f,農業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勞動密集型增長方式向技術、資金密集型增長方式轉變(這對于人多地少的發展中國家尤其重要)是整個國民經濟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前提與基礎。當然,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又為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創造了條件,提供了動力。
(三)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政策
戰后,特別是60年代以來的30多年里,發展中國家賴以生存的基礎部門一農業,在其發展中經歷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巨大變革。這一變革進程的主要目標就是通過促進商品農業的發展,適應和滿足國內和國際市場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保障人口所需的糧食和各種基本消費的供應,提供工業化所需的原料、資金和廉價勞動力。農業的這種變革是在工業化推動下的現代化進程,它既反映在生產規模上量的水平擴大又包含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商品方面質的提高。而且,這一進程涉及到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體制的根本變革,并與整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緊密關聯。因此,農業的發展,也就是農業現代化進程對每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都是一個艱巨的系統工程,其進展速度是緩慢和曲折的,并受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種種制約。
盡管如此,在爭取農業發展和持續穩定增長方面,發展中國家和世界有關機構組織在過去幾十年中為推動農業現代化作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相應的成效,積累了大量經驗。
1、不斷認識和確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2、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推廣應用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推動集約化農業發展,提高農業經營效益的關鍵。
3、建立和健全開放性的商品生產市場機制,擴大和完善農業和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
三、中國特色農業發展——“三農問題”
(一)新時期“三農”問題呈現出三大特點
1、農村——落后地區特點(1)城鄉差別繼續擴大(2)農村城鎮化程度低(3)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后2、農業——弱質產業特點(1)農業生產力水平低(2)農業市場化程度低(3)農業的比較效益低(4)農業組織化程度低3、農民——弱勢(貧困)群體特點(1)農民綜合素質較低(2)農民生活水平低(3)農民收入增長幅度緩慢(4)農民就業壓力大
(二)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途徑
1、打破城鄉二元制結構的基本制度
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農村城鎮化進程是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推進經濟社會全局發展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大城市、大農村并存,城鄉二元結構突出,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基本現狀。同時,在我國工業化過程中、農村資金向城市轉移主要是通過強行壓低農產品價格,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國家對主要農產品實行統購統銷,把一部分農民的收入強制轉化為工業化啟動資金。
由于國家在發展工業和農業、對待城市和農村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造成了城鄉二元制結構。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產業結構、城鄉結構逐步優化,但二、三產業層次不高、比重仍然偏低,特別是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途徑有限,農村工業化、城鎮化落后等。因此,必須打破城鄉二元制結構,提高農村的勞動生產率,降低農業人口的比例,鼓勵農業人口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大力發展輕工業和第三產業,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在工業化的進程中打破城鄉差距,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經濟體制。
2、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實行土地資本化
國家出于穩定農村大局的考慮,嚴格限制土地產權的私有行為,加之其他各種社會和自然條件的限制,影響了土地資源的科學配置和有效開發,規模經營進程艱難,專業化分工難成氣候。在長期穩定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前提下,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和利益的基礎上,通過對有條件、也愿意流轉土地的農戶進行組織協調,使農民手中的土地使用權得以流轉,這樣不僅可以實現土地集中連片,建立土地流轉機制,也改變了有些農民“亦工亦農”的兼業狀態,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同時,對進入城市就業的農民的土地,實行有償轉讓,使他們在土地流轉的收益中獲得進入城市的安置費用,使農村土地逐步向有能力的個人和企業集中,這樣才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根據各地具體情況,加快城鎮化的進程
通過加快城鎮化進程,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首先,在國內,城鎮居民對農產品的需求彈性逐漸降低。同時,在我國農產品國際市場也難以擴大的背景下,只有提高城鎮化水平,增加城鎮人口,才能解決農產品的過剩問題。其次,我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63%,只有加快城鎮化的進程才能實現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在農產品供需大體平衡的情況下,農民的收入水平不是由農業生產水平決定的,而是由居民消費水平決定的。只有加快城鎮化才能提高農民收入。
4、推動我國戶籍制度改革,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動
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應積極探索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有利于促進農村人口城鎮化的新戶籍制度。創造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戶籍管理制度。在今后一段時期內。還應實行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有差別的戶籍管理辦法:適當控制大城市,積極發展中小城市,盡量放開小城鎮。
參考文獻:
[1]陳玲歡,肖貝.三農問題呈現出的特點及其解決途徑.湖南農業科學.2010
[2]黨國英.三農問題在變化農業競爭力問題凸顯.糧油市場報.2011年5月21日
[3]張學英.從典型國家城鎮化發展看我國城鎮化道路選擇[J].技術經濟與管理.2003
[4]謝云,雷海章.新時期農村城鎮化的制度因素與對策[J].農村經濟.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