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牧民可持續生計研究近年來成為諸多學科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其應用研究尤其受到關注。農牧民作為西藏傳統農牧業社會最基本的經濟決策主體和單元,由于存在著政策、制度風險和個人生計資本的差異,導致其采取不同的生計策略,而生計策略又會直接影響到區域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區域自然資源的利用狀況。在政策、制度風險相近或相同的情況下,農牧民生計資本的多寡直接決定其處理風險和利用沖擊的能力。
西藏林芝地區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地處雅魯藏布江中下游,由于獨特的氣候、自然地理環境狀況決定其對維持長江、瀾滄江、怒江中下游地區的生態系統安全具有特殊的生態意義。是我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林芝地區屬于生態脆弱的高山峽谷及高原地區,近年來,在人類過度經濟活動的影響下,產生的區域生態問題越來越突出,建立合理的可持續生計方式已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文章基于 DFID 的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通過分析農牧民生計資本與生計策略關系,探討生計資本對農牧民生計策略的影響,為區域農牧民可持續生計方式提供借鑒。
1、 材料和研究方法
1. 1 研究區概況
林芝地區位于西藏的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中下游,區域自第四紀以來的地殼劇烈抬升、褶皺、斷裂和流水侵蝕,形成了現代以深切高山深谷為主的地貌類型,大部分區域海拔高差 3000 -4500m,氣候類型多樣,垂直變化懸殊,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充沛; 區內西部的喜馬拉雅山北坡地區,平均氣溫較低、熱量少、氣候較干旱、干濕季節較分明,是以畜牧業為主的牧農區; 北部地區氣候溫暖、降水豐富、以喜溫性強的農作物為主,一年一熟,是以農業為主的農業區; 南部地區氣候暖熱,無霜期長,熱量豐富,雨量充沛,一年兩熟,是以農林業為主農林區; 東部怒江干熱河谷地區氣候暖熱,降水量少,是以農牧業為主的農牧區。
2010 年,林芝地區轄7 縣,19 個鎮、36 個鄉,705 個行政村,總人口 16.44 萬。其中,非農人口占28. 71% ,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多民族聚居區。在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口扶貧下,林芝地區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地區 GDP連續 10 年保持了 15% 以上的增長速度。2011 年,林芝 地 區 GDP 總 量 創61. 35 億元,增長 15. 8% ,農牧民人均收入6433 元,實現旅游收入18 億元,占當地 GDP 的 24. 3%。
1. 2 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文中研究采取參與式農村評估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 調查農牧民生計資本與生計策略的相關數據。2012 年 7 月,課題組在工布江達縣、朗縣、米林縣各選擇兩個以畜牧業為主的鄉鎮,在林芝縣、波密縣各選擇 3 個以農業為主的鄉鎮,在察隅縣選擇了 1 個以農林業為主的鄉鎮,在察隅縣選擇了 1個以農牧業為主的鄉鎮,在每個鄉鎮選取 15 戶農牧民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 210 份,回收有效問卷 197 份,其中畜牧業為主的牧農區 83 份,農業為主的農業區 87 份; 農林業為主農林區 9 份; 農牧業為主的農牧區 13 份。由于林芝地區農牧民生計資本和生計方式相似性較高,雖然樣本數較少,但樣本較好的反映了林芝地區農牧民的基本情況。
2、 結果與分析
2. 1 生計資本量化
2. 1. 1 生計資本指標體系
依據已有藏東南地區的相關研究,結合林芝地區的自然資源狀況、經濟狀況和農牧民自身情況。列舉出來林芝地區農牧民生計資本評估指標體系。
人力資本包括三個方面: 以家庭成員年齡和數量多少作為標準的農牧戶勞動能力指標,以家庭男性成年勞動力作為標準的農牧戶勞動能力指標,以勞動力受教育程度為主的生計指標。林芝地區由于自然環境的特點,導致農牧民相對占有的自然資源數量較多較雜,因此自然資本包括五個方面內容。物質資本主要從住房情況、牲畜、生產生活資料四個方面來考慮。金融資產主要從農牧民獲取貸款、資金支持和現金儲蓄三個方面來考察。社會資本包括資金幫助、勞動力幫助、技術幫助三個方面。
2. 1. 2 生計資本測算
生計資產是可持續生計框架分析中最重要的部分,文中針對林芝地區農牧民生計資本狀況設計生計資本問卷來獲取數據并作標準化處理,在指標權重確定方面,采取專家咨詢法,邀請在林芝地區從事區域發展方面的高校專家以及部分政府部門專家進行兩輪的專家咨詢,其中 Kendall 協調系數為 0. 821,認為專家咨詢結果一致,將加權平均值作為指標的權重,這些權重賦值排序與調查結果較為一致\\(表 1\\) 。
2. 1. 3 生計資本評價結果
依據生計資產的權重與指標,測算出林芝地區被調查農牧民五種生計資產,并繪制出農牧民生計資產圖\\(圖 2\\) 。與理想的正五邊形生計資產圖不同的是林芝地區農牧民生計資產與之有較大差距。林芝地區農牧民五種生計資產構成,其中以自然資源\\(0.087\\) 的指數最高,這與草地面積、耕地面積較大以及質量較好有關; 金融資產\\(0. 080\\) 和社會資產\\(0.051\\) 居中,表明政府在信貸扶持和社會化組織培育方面工作較為明顯; 人力資本\\(0. 023\\) 和物質資本\\(0.042\\) 最低,說明在林芝地區傳統的宗教觀念和社會習俗影響較深,由于林芝地區農牧民五種生計資產的相對缺失與不匹配導致農牧民不能優化配置生計資產,進一步影響到生計策略的調整。
2. 2 生計策略分析
不同類型的農牧民采取不同類型的生計策略,其采取的生計策略與其生計資產狀況關系密切。主要表現在對生計活動\\(農業、非農業\\) 的組合關系上面。而這種組合關系直接影響到農牧民的收益。1\\) 純牧型家庭,以畜牧業活動為主,近年來,冬蟲夏草價格較高采集業收入超過了畜牧業收入。2\\) 半農半牧家庭其生計策略類型較多樣,種植業、放牧、采集作為其家庭主要的收入,外出季節性務工和土地部分出租是家庭收入的額外補充。3\\) 多樣型家庭其生計策略較多,其采取的策略會根據家庭生計資產狀況變化和外部環境變化來及時調整。4\\) 非農型家庭主要是自愿放棄農業生產,依靠子女工資收入、經商、運輸等收益來維持生計; 部分家庭是移民戶,由于缺乏必要的自然資源,只能以非農生計來維持家庭生計。
2. 3 生計資本與生計策略關系研究
2. 3. 1 研究方法
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據林芝地區農牧民生計資本的特點,文中選取林芝地區農牧民擁有的生計資本作為自變量\\(X\\) ,采用 logistic 回歸模型來解釋變量 Xn 在預測分類因變量 Y 發生概率的作用和強度。用 P 表示以非農為主的概率,回歸模型為:
式中: O 為發生比; β0是常數項; βj\\(j =1,2,…,k\\) 是與研究因素 Xj有關的參數。自變量在回歸模型中進行分析,模型擬合度較高。
2. 3. 2 結果分析
回歸分析能夠解釋,當農牧民有比較多的金融資產和人力資本時,農牧民所采取的生計策略以非農業活動為主,當農牧民有較多自然資本和物質資本時,其粘性較強,農牧民不愿意放棄其原有的農業活動。人力資本改善對于增加農牧民非農就業有明顯作用\\(D =58.471\\) 。從調查問卷上面能較好的反映這種現象,林芝地區農業家庭戶均人口為4.405 人,家庭勞動力平均為 2.23 人,基本沒有更多的勞動力投入到非農就業中去,即便有非農就業也屬于農閑時節臨時性就業; 并且教育水平也限制了非農就業的層次與投入。
金融資本\\(D =3. 162\\) 與社會資本\\(D =7. 854\\) 改善對于增加農牧民非農就業有明顯作用。當農牧民有機會獲得資金或信貸資本時,非農就業的可能性會變大,同時,政府的相關非農就業技能培訓也會明顯增加這種可能性。自然資本\\(D = -2. 893\\) 與物質資本\\(D = -17. 671\\) 改善對于農牧民增加農業就業有顯著作用。當農牧民有較多、較好的草場資源時,其基本上不愿意放棄原有較高收益的非農就業\\(放牧、冬蟲夏草采集\\) 。當農牧民有較多牲畜時,其更愿意采取規?;a\\(表 2\\) 。
2. 4 生計狀況認知與生計調整策略
2. 4. 1 生計狀況的認知
不同生計類型的農牧民對生計狀況的認知和生計策略調整存在著較大差異,具體在以下幾個層面\\(表 3\\) 。
\\(1\\) 生活滿意度。林芝地區農牧民家庭對生活的滿意度普遍較高,不滿意度平均僅為 5. 55%。不同生計類型的家庭存在著差異,純牧型家庭生活滿意度最高達到 97. 9%,多樣型家庭生活滿意度最低為 91.4% ,半農半牧型家庭和非農型家庭居于中間層次。這與農牧民家庭收入狀況及家庭生活期望關系密切。
\\(2\\) 生活壓力。純牧型家庭與半農半牧型家庭面臨最大的生活壓力是醫療條件和勞動力缺乏。多樣性家庭面臨最大的問題是草場資源缺乏和現金收入較少。非農型家庭面臨最大問題是現金收入少和缺少文化、技術。這些生活壓力都會導致農牧民收入減少和生計策略調整困難。
\\(3\\) 提高途徑。面對不同的生活壓力農牧民選擇不同的方式來改善生計。純牧型家庭認為增加牲畜數量和蟲草價格上漲能帶來生計的改善,純牧型家庭由于現金儲蓄較多打算做生意人數相對較多。半農半牧型家庭大體上與純牧型家庭相同。多樣型家庭和非農型家庭認為做生意和打工能改善家庭生計。
\\(4\\) 需要的幫助。在幫助需求方面大部分家庭認為需要改善公共基礎設施條件,這與西藏基礎條件較差關系密切。同時,農牧民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技術培訓、致富信息以及低息貸款。
2. 4. 2 不同類型家庭的生計策略調整
在生計策略調整方面有超過一半以上的純牧型家庭和半農半牧型家庭選擇不愿意調整生計策略,僅有 19%、36%的家庭愿意調整,而多樣型家庭和非農型家庭調整生計策略的熱情較高,僅有 29%、37% 的家庭不愿意調整。純牧型家庭不調整生計策略的原因主要是沒有文化技術、缺乏勞動力和無法適應外部環境,同時家庭收入相對較高,愿意調整策略的家庭從事生意的比例較高; 半農半牧型家庭不調整生計策略的原因與純牧型家庭較相似; 多樣型和非農型家庭分別有 71%、63% 愿意調整生計策略,主要是這部分農牧民愿意繼續從事非農活動\\(做生意、打工\\) ,總體來講林芝地區農牧民普遍從事的生計活動主要是: 畜牧業、種植業、打工、做生意和運輸。
3、 討論
\\(1\\) 該研究的創新方面在于,對西藏農牧民可持續生計與生計策略關系進行微觀、動態的分析,并根據西藏農牧民可持續生計的特點,利用可持續生計指標框架方法,構建了在區域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約束下的農牧民可持續生計與生計策略模型,并進行數據分析。與其它西藏農牧民生計研究中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盡完全一致。
\\(2\\) 研究模型還需要完善,如模型中表征物質資本,僅考查了牲畜、生產資料、生活資料,過于簡單,需要綜合考慮物質資本內部之間的耦合關系; 并且要綜合考慮五種生計資本內部之間的相互影響,找出五種生計資產之間的關系; 模型的生計資本與生計策略響應僅考慮單一生計資本與生計策略的關系,還需考慮五種生計資本與生計策略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上模型預測過程中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完善。
4、 結論
提高農牧民生計資本存量改善農牧民生計狀況。根據五類生計資產指標體系,單一的生計資產難以支撐農牧民可持續生計。對于農牧民家庭要努力提高人力資本水平,重點做好文化教育培訓、技術培訓等工作; 自然資本方面,在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前提下,優化農牧業產業結構,改善農牧業生產條件,加快高原特色農牧業產業發展力度,培育高原特色農牧業品牌; 物質資本方面,加快牲畜出欄速度,提高經濟效益,改變傳統畜牧業養殖觀念。同時,結合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鼓勵農牧民加大農業機械購置力度。
金融資本方面,加大農牧民涉農小額低息貸款投放力度,解決農牧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資金問題。社會資本方面,加快建設覆蓋全體農牧民群眾的信息網絡建設,扶持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和協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