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在農場的推廣
【第一章】農場新型奶牛養殖技術研究引言
【第二章】奶牛養殖模式相關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第三章】農場技術驅動型養殖模式的優勢及效益分析
【第四章】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推廣的目標與關鍵問題分析
【第五章】國際奶牛高產養殖模式的推廣經驗借鑒
【第六章】促進農場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推廣的建議
【結論/參考文獻】基于技術的奶牛飼養模式推廣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奶業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畜牧業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過去的 10 余年,中國乳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原料乳產量從 2000 年的 919 萬噸增長到 2013年的 3649 萬噸,年均增長水平高達 13.71%,大大高于世界乳業的 1.5%的年增長水平;液態奶和干乳制品的產量也大幅的增加,液態奶的產量由 2000 年的 134.1 萬噸增長到 2013 年的2335.9 萬噸,年均增長率高達 32.5%;干乳制品由 2000 年的 82.9 萬噸增長到 2013 年的 362.1萬噸,年均增長率為 14.3%;乳制品加工企業的銷售額也從 2000 年的 118.3 億元飆升到 2013年的 2831.6 億元,增長了 23.9 倍;同時,我國人均牛奶消費量也實現了快速的增長,從 2000年的 5.5 公斤迅速提升到 2013 的 26.13 公斤[1].
我國奶牛養殖業發展基礎薄弱,資金投入不足,養殖規模較小,技術含量低,與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的奶牛養殖業相比,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三氯氰胺事件爆發以來,我國的乳制品行業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關注,使得我國乳業市場受到了巨大的打擊,消費者對于乳制品產生了信用危機,由此,我國乳制品行業發展進入到了寒冷的冬季,眾多乳制品行業開始經營困難,企業利潤在不斷降低,加之飼養原料價格的上漲,使得整個乳品行業的產業鏈的養殖效益也處于微利的狀態,面對這樣的情況,迫切需要發展一種高產高效的奶牛養殖模式,才能夠控制生產成本的基礎上,提高經濟效益。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
1.2.1 研究目的。
本文以推廣問題研究為題,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和實地考察等多種途徑,使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及比較分析等方法,研究八五一一農場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明確其推廣的目標及價值,同時,對其進行推廣主體、推廣內容、推廣方式和范圍的全面分析,并通過借鑒國際先進奶牛養殖地區的推廣經驗,完善八五一一農場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的相關對策建議。
本文預期通過研究,達到以下目的:
首先,在閱讀大量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分析八五一一農場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以起到完善相關理論并對現有黑龍江省奶牛高產養殖模式方面的研究進行補充的作用;其次,通過對相關數據進行歸納總結,進行效益分析,評價八五一一農場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的整體水平,并借鑒國外先進奶牛養殖地區的養殖模式推廣經驗,促進八五一一農場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的推廣。
最后,針對分析結果提出切合實際的發展建議,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的有效結合,促進黑龍江省奶牛養殖模式的推廣與可持續發展。
1.2.2 研究意義。
乳業作為我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畜牧業發展強勁的產業之一,積極扶持乳業發展是我國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品已經成為人們的主要消費品,然而,近年來乳制品安全事故頻發,給廣大消費者帶來了恐慌,企業急需進行乳制品質量的升級,以確保奶制品的安全性,消除消費者的顧慮。因此,對八五一一農場的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進行研究,總結其發展的優勢,并逐步對這種養殖模式進行推廣,對于黑龍江省乃至全國的奶牛養殖業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1.2.2.1 理論意義。
(1)通過對八五一一農場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的推廣應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完善關于奶牛養殖模式理論的內容,同時,可以豐富關于農業技術推廣的相關內容,充實黑龍江省關于奶牛養殖模式的理論和農業技術推廣的理論研究體系。
(2)本文認為,八五一一農場的先進奶牛養殖模式有其獨有的特點,并處在一個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同時,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因此希望可以通過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內容和研究框架,將這種技術性奶牛高產養殖模式進一步推廣,促進我國奶牛養殖模式理論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1.2.2.2 實踐意義。
(1)通過對八五一一農場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推廣進行研究,對其奶牛養殖模式的發展及優勢進行分析,明確這種模式的推廣的目標與價值,能夠為其自身的推廣提供明確的方向。
(2)通過分析國際先進國家的奶牛高產養殖模式的推廣經驗,可以為八五一一農場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的推廣提供一定的借鑒,從而使其在推廣的過程中能夠更好的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也為實現地區之間的協調快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3)通過對八五一一農場奶牛高產養殖模式經濟效益的探討研究,能夠加深八五一一農場乃至黑龍江省奶牛養殖業的了解,為高產高效奶牛模式的正確發展及經濟效益的提高提供一定的指導。
1.3 國內外研究動態綜述。
1.3.1 國外研究動態綜述。
1.3.1.1 關于奶牛養殖模式的研究動態綜述。
國外許多發達國家的奶牛養殖業主要采取產業化的生產模式,通過將分散的農戶、奶業經營者,按照一定的利益關系,聯合起來,構建共同的利益主體,將生產、加工和銷售綜合在一起的生產方式,以此來加強乳業企業自身的實力,實現其規?;l展。
West(2009)通過對新西蘭與美國的奶牛養殖模式分析,總結認為:合作社形式的奶牛養殖模式在是被大多數國家所采用的模式。在歐美等奶牛養殖業發展的國家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具有豐富的國際經驗,我國奶牛養殖業的發展也可以采取這種形式來進行,通過生產、加工、銷售來達到奶牛養殖業的產業化經營,為我國的奶牛養殖業發展提供持續不斷的動力[2].
Blues.W.Malang(1986)美國的奶牛生產主要分為兩種形式,第一種是合同制生產,第二種是一體化的公司生產方式。前者可以通過合同形式,保障原料乳的供應,降低風險;后者可以提升公司的總體的經營規模,從而降低成本,提升經濟效益[3].
Gribble TA(2005)通過對規?;B殖場的調查分析,分別選取了養殖場的規模、勞動力投入、糞便處理、運輸成本、綜合管理五個指標,進行了效益分析,并最終得出結論:1500頭牛的奶牛養殖場的養殖效益是最高的[4].
Michael Griffin 在他發表的報告《世界乳業狀況回顧變化、趨勢與挑戰》和《農業貿易白由化對世界乳品市場的影響》中提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之間的規則將會對世界乳制品市場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同時,他還對全球乳制品市場的發展趨勢和存在問題做了簡要分析,認為只有通過不斷的加強國際競爭,提升乳制品質量,才能保障國際乳制品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6].
Frederick W. Crook(1998)通過對我國奶牛養殖場的研究認為:利用國營農場的形式發展我國的奶牛養殖業將會是中國奶牛養殖模式的一次創新,國營農場具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雄厚的資金支持,對于奶牛養殖業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積極運用國際援助來促進自身乳業的發展,能夠從根本上提升我國奶牛養殖業的綜合水平[7].
James Simpson(2006)對中、美、日三國的乳制品生產成本進行比較分析,最終得出:中國的乳制品生產在原料乳的生產環節具有成本優勢,美國在后期的運營成本、加工方面有著明顯的技術優勢;日本奶牛養殖業在規模和單產上相對較高,具有規模優勢[8].
Hill Piggott and Griffith(2001)認為:日本的奶牛養殖模式是建立在家庭牧場的基礎上的,由于日本的土地資源有限,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成為日本奶業發展的關鍵。日本政府積極倡導牧場規?;洜I,近年來,日本的家庭牧場數量不斷減少,但規模卻在不斷擴大,且為了追逐最大利潤,大多數家庭牧場都建立在距離消費市場較近的地方,這樣就大大減少了運輸成本,提高了牧場的利潤。
1.3.1.2 關于農業技術推廣的研究動態綜述。
1的推廣體系。從國家的推廣而言,需要有第三方機構的協調與配合,構建合理的協調機制;從地區的推廣而言,不能一味地機械復制,而是要與當地的實際情況相契合,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推廣過程的有效性和持續性[11].
Van Crowder(2005)認為,公共財物資助對于推廣活動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從經濟的角度來看,私營組織大多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在涉及到一些經濟利益是,他們自然而然會出現怠慢心理,這樣也會導致經濟拮據的農民無法享受到該有的服務;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推廣活動的信息傳遞是需要在公共部門的管理下運行的,同樣需要公共財物的資助,只有這樣,才能完善整個推廣過程,提高推廣的效果[13].Kahan(2007)農業技術推廣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追求高估價值的農業產品以及高產量、低成本的經濟作物的生產,而農民無論從知識水平、意識還是從經濟等方面來說,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推廣過程中,就要對農民的知識儲備進行更新,對技術進行普及,而且要注重推廣的效果,保障農民能夠真正的擁有先進的技術和科技興農的意識,以此,來適應是時代農業發展的要求[14].
1.3.2 國內研究現狀。
1.3.2.1 關于奶牛養殖模式的相關文獻綜述。
劉成果(2011)通過搜集我國各個省市的奶業發展的數據,進行了分析與總結,針對中國乳業發展的關鍵問題進行了分析,為我國奶業的發展前景進行了預測,并提出了保障我國奶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其中包括:奶業發展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奶牛養殖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以及科技養牛等方面的內容。對我國奶業發展有一定的指導性[16].
張丹鳳(2000)認為,我國是世界上奶牛養殖業規模較大的國家之一,牛奶產量也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的國家,但是我國并非奶牛養殖的強國,歸根到底,都是因為我國的奶牛養殖業大多注重的都是奶牛養殖數量的增加,產量的增加,而忽視了科學技術在奶牛養殖中的作用。最終導致了我國奶牛養殖業處在世界前列,卻并不發達的這種尷尬現狀[17].
王林(2002)研究表明,我國奶牛養殖業發展基礎薄弱,資金投入不足,養殖規模較小,技術含量低,與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的奶牛養殖業相比,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同時,我國乳制品企業消費市場還存在著很大的空間,發展前景一片光明[18].
顧海英(2005) 荷蘭奶牛養殖業非常注重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可以說是時刻與世界最先進的奶牛生產方式相聯系,從機械化擠奶到集約化經營、再到現代生物技術改良牛群、整個生產過程中,計算機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
任智慧(2005)散戶養殖模式主要依靠的是奶農固有的經驗來進行養殖,而且缺乏充足的資金以及優質的飼料,養殖戶短期的養殖效益觀點非常明顯,不但生產效率得不到提高,還浪費了大量的人力以及資源;奶牛養殖小區模式是我國奶牛養殖業的一個創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模式已經難以跟上時代的潮流;我國奶業發展的未來方向將會向著集約化、科技化的方向不斷前進[20].
朱香榮等(2009)認為目前奶牛養殖小區模式作為政府曾經主推的一種模式,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其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其運行體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經濟問題和管理問題,導致目前很多奶牛養殖小區處在一個名存實亡的狀態[22].
史永峰等(2010)認為:奶牛養殖示范園區是奶牛規?;B殖的最好形式,首先,他具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雄厚的資金支持,其次,養牛養殖示范園區對于奶牛的配種、管理都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技術作為保障,奶牛的體質會得到提升。最后,奶牛養殖園區建設是政策性養殖的一種方式,無論從奶制品的質量還是從銷售渠道來說,都可以享受到相對優惠的政策,也會得到更加嚴格的監管,對于我國乳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23].
師立強(2012)奶聯社模式是我國奶牛養殖業發展過程中比較成功的養殖模式,他采取奶牛入股的形式,統一對農民養殖的奶牛進行飼養,采用先進的技術和管理,利用現代化的設備,采用公司的管理形式,保本分紅,一方面,提高了農民加入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奶牛在養殖和飼養等方面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對于提升奶牛的養殖水平有重要作用[24].
1.3.2.2 關于農業技術推廣的相關文獻綜述。
宋軍、胡瑞法等(1998)通過研究認為我國農村居民的農業科技需求與政府積極推廣的科學技術很大程度上并不匹配,因此農民對新科技的選擇行為出現了政府無法想象的偏差。
因此,即使政府投入了極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農業科技推廣,但取得的效果卻與預期相差很大。為了確?,F行政策的有效實施,相關部門務必把握正確的農民農業科技需求[26].
高啟杰、李福等(2015)從系統動力學角度,剖析了合作農業推廣的主體要素、輔助要素和環境要素三大動力結構及其功能,認為利益驅動、技術帶動、政府推動和市場拉動是合作農業推廣的四大動力來源,提出了推廣物品屬性、交易成本和合作協同三大動力原理,最后提出了多元農業技術推廣組織合作動力機制的優化措施[27].
程慧敏(2015)在《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認為:農業技術推廣是糧食豐收、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技術能否盡快地轉化成生產力,關鍵在于農業技術推廣。通過技術指導、因地制宜的科學種田,可減少投入、節約成本,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28].
1.4 研究內容。
首先,本研究在閱讀大量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以創新擴散理論和產業組織理論等相關理論為指導,借鑒國外奶牛高產養殖模式推廣方面的先進經驗,對八五一一農場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進行了分析,充分說明該種養殖模式的優勢所在,明確其推廣的目標與價值。其次,通過整理相關的調查數據,得出養殖效益的具體數值,并與鄰近地市進行比較,從而說明八五一一農場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的優越性,以更好的促進這種模式的推廣。
最后,針對分析結果提出相應對策建議,以促進黑龍江省奶牛養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完善相關理論,從而推進示范區的建設,促進黑龍江省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
總體而言分為以下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理論部分。分析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義、國內外研究綜述、研究方法和思路、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等。界定了模式及養殖的基本概念及其分類,著重對本文研究的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進行了界定,同時,對創新擴散理論、行為改變理論、產業組織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相關理論進行了闡述。
第二部分:實踐部分。首先,對八五一一完達山良種奶牛養殖場進行發展介紹、總結其發展的優勢以及進行相關的養殖效益分析;其次,明確對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的推廣目標及推廣主體、推廣內容、推廣方式和推廣范圍;再次,借鑒國際先進奶牛養殖國家的先進經驗,為黑龍江省乃至我國奶牛養殖業發展提供借鑒;最終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
1.5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5.1 研究方法。
(1)定性分析。綜合利用創新擴散理論、行為改變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產業組織理論等分析八五一一農場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的優勢與推廣的目標,同時,對推廣的主體、內容、方式及范圍進行了分析、并借鑒國外先進的推廣經驗,提出推廣技術驅動型養殖模式對的框架和思路。
(2)實證分析法。應用于第三章,通過對八五一一農場奶牛高產養殖模式的養殖成本及收入分析,進而計算得出奶牛養殖效益,主要目的在于充分說明這種養殖模式的推廣價值。
(3)比較分析法。主要應用于第三章、第四章。通過對八五一一農場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與鄰近的密山、虎林規?;B殖場養殖模式的效益分析,以及對世界其他先進國家奶牛養殖模式推廣的經驗的分析與研究,從而總結發展經驗,進而更好的促進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的推廣。
(4)論文的理論闡釋采用比較、歸納、等分析方法,運用定性分析與規范研究,對國內外的研究現狀進行了系統和比較分析。
(5)實地調查法。在充分預調研的基礎上,根據反饋的情況對研究內容進行調整,再通過針對性的實地調查獲取八五一一農場奶牛養殖業效益的相關數據。
1.5.2 技術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