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在農場的推廣
【第一章】農場新型奶牛養殖技術研究引言
【第二章】奶牛養殖模式相關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第三章】農場技術驅動型養殖模式的優勢及效益分析
【第四章】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推廣的目標與關鍵問題分析
【第五章】國際奶牛高產養殖模式的推廣經驗借鑒
【第六章】促進農場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推廣的建議
【結論/參考文獻】基于技術的奶牛飼養模式推廣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2 相關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2.1 相關概念界定。
2.1.1 養殖模式。
模式是指人們在生產實踐當通過積累和總結而得到的經驗,并對經驗的抽象和升華。簡單地說,是從不斷重復的事件中發現和抽象出規律,是解決問題形成經驗的高度歸納總結。
只要是重復出現的事物,就存在某種模式。其實就是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論。即把解決某類問題的方法總結歸納到理論高度,這就是模式。
養殖模式是指在某一特定條件下,使養殖生產達到一定產量而采用的經濟與技術相結合的規范化養殖方式奶牛的養殖模式主要是指奶牛養殖過程中,奶牛養殖戶在產前購買(包括場地構建)、產中管理、產后銷售等過程中與其他利益相關體進行溝通的行為模式。
2.1.2 奶牛養殖模式的類別。
(1)按養殖規模分類。
按照奶牛養殖規模進行分類,我國的奶牛養殖模式分為散戶養殖模式、奶牛養殖小區養殖模式、規?;B殖場養殖模式。
奶牛散戶養殖模式是指:在奶牛養殖過程中,農戶自身為一個養殖單位,飼料的生產、喂養到人工擠奶等各個環節完全自理的一種奶牛養殖模式。
奶牛養殖小區模式是指:在奶牛養殖的過程中,農戶將各自的奶牛遷移到系統規劃、合理布局的特定區域從事奶牛養殖,這個特定區域稱為小區,小區由養殖大戶、政府或有一定實力的個人管理經營的一種奶牛養殖模式。
奶牛規?;B殖場模式是指:在奶牛養殖過程中,飼養規模達到一定的標準,具有現代化的管理水平,采用先進的飼養技術和養殖技術的一種現代化的奶牛養殖模式。
(2)按生產資料要素分類。
按照生產資料要素進行分類,我國的奶牛養殖模式分為:勞動力驅動型養殖模式、資本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等。
勞動力驅動型養殖模式是指在奶牛養殖過程中,以勞動力的投入量為驅動,通過大量的勞動力投入降低成本,從而達到提高牛奶產量的一種養殖方式。
資本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是指在奶牛養殖過程中,通過大量的資金投入,更新奶牛養殖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大奶牛養殖的總體規模,從而達到規模優勢,降低養殖成本的一種奶牛養殖模式。
本文著重對于八五一一農場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進行研究,因此,將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的定義界定如下:
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主要是指在奶牛養殖過程中,以技術為驅動,采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從配種、養殖、擠奶等一系列過程中取得相應的數據,并運用網絡技術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最終得出一個完整的奶牛養殖方案,提升奶牛養殖的科學性,從而提高奶牛體質,加強奶制品質量,增加奶牛單產量的一種現代化的養殖模式。
2.1.3 農業技術推廣。
農業技術推廣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我國學者對于農業技術推廣的概念也存在著各自的理解,本文中,筆者總結了各位專家學者的意見,對于農業技術推廣,提出三點認識:
第一,從狹義的角度看,筆者認為,農業技術推廣就是以創新擴散理論為基礎,以農業生產中的服務為主要推廣內容,運用服務與行政相結合的推廣方式,通過技術的傳遞與指導,形成示范效應,以此來增加農業技術的傳播與應用的一個過程。農業技術推廣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讓農民學習先進的技術和技能,加強他們在農業生產中技術的應用,從而提升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提高農業單位面積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1993)中指出:"農業技術推廣,是指通過試驗、示范、培訓、指導以及咨詢服務等,把農業技術普及應用于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活動。"是一種狹義的農業技術推廣的概念。
第二,從廣義的角度看,筆者認為,農業技術推廣是以行為科學理論為基礎,通過推廣教育的方式,提升農民的自身科學文化素質,促進農業生產向著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方向發展的一種推廣方式。農民作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層,他們普遍具有文化素質低,思維局限性等特征,同時,他們還始終與土地保持著聯系,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通過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普及,利用溝通、教育等方式,讓他們從思想上提升對于科技的認識,讓更多的人具備現代化的科技興農意識,提高他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決策的科學性,使他們由被動的接受到主動的引導,以此來改善他們的生產手段,從而加快我國農村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
第三,從現代農業的發展角度來看,農業技術推廣有了更加深層次的含義。進入 21 世紀,信息化已經與經濟發展的一切活動緊密相連,農業技術生產也進入到信息化時代。如何在第一時間掌握第一手的信息資源,讓更多的人分享信息,傳遞信息,利用信息,這是現代化農業技術推廣的最主要目標。從根本上而言,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更像是農村人力資源管理的過程,通過對農民的需求分析,制定長期發展的推廣計劃,運用培訓、溝通、座談以及實踐等方式,提升農民自身科學技術水平,提升他們對于信息的采集與運用的能力,從而引導農民做出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科學的決策,促進我國農業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
農業技術推廣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他是隨著時間的發展,而不斷充實、不斷豐富的。
在原始農業階段,農民對于技術的需求是主要方面,當時的農業技術推廣只是停留在對技術的推廣與傳播過程;隨著我國農業生產水平的提升,農業技術手段的不斷被應用,農民的意識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農民除了依賴于技術之外,信息便成了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內涵,時代的發展又賦予了她新的意義,推廣的方式也由此前的灌輸式指導變成了引導與培訓為主的農民教育;目前,在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過程中,受到經濟水平的影響,他們的農業生產逐步實現了現代了與企業化,農民的綜合素質也得到了提升,需求自然也就發生了變化。對于農業生產的信息、資金、設備的咨詢更加迫切,此時,農業技術推廣的主要特征則表現為"信息咨詢".
綜上所述,農業技術推廣的概念是一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他的內涵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的豐富,擴展。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水平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逐漸向著集約化、規?;姆较虬l展,但依然與發達國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此,筆者認為:農業技術推廣在我國的含義,應該介于廣義與俠義之間,并沒有達到發到國家所謂的"信息化時代".
我國要繼續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提升自身農業的綜合素質水平,積極引導農業技術推廣向"信息化"方向發展[29].
本文主要涉及到八五一一農場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的推廣研究,所以在此進行農業技術推廣概念的介紹,為后文的詳細推廣做理論基礎。
2.2 理論基礎。
2.2.1 創新擴散理論。
美國學者羅杰斯(E.M.Rogers)在《創新的擴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s)一書中提出了創新擴散理論。農業創新的擴散過程是農業創新的擴散過程是指在一個農業系統內人與人之間農業創新采納行為的擴散,即有個別少數人的采納,發展到多數人的廣泛采納。這一過程是創新在農民群體中擴散的過程,也是農民的心理、行為變化的過程,是"驅動力"與"阻力"相互作用的過程。當"驅動力"大于"阻力"時,創新就會擴散開來。典型的創新擴散過程具有明顯的規律可循,一般要經歷 4 個階段。
(1)突破階段。農村社區中創新先驅者,如科技示范戶、科技帶頭人等,與一般農民相比,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較高,外界聯系較廣,生產經營較好。同時,他們信息靈通,思維敏捷,富于創新,勇于改革。他們有強烈的改革要求,感到要發展生產、改善生活,就必須改革落后的技術和經營方式。這些需要激發起他們參與改革的動機,這種動機是一種驅動力,促使他們對采用農業創新躍躍欲試。在采用創新的起步中,還要克服來自各方面的阻力,如傳統觀念的輿論壓力、旁觀者的冷嘲熱諷以及萬一失敗引起的經濟損失等。還有,他們必須付出大量心血和勞動來進行各種試驗、評價工作。他們一旦試驗成功,以令人信服的成果證明創新可以在當地應用而且效果明顯,就實現了"突破".突破階段是創新擴散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2)關鍵階段。關鍵階段的特點是人們都在等待創新的試用結果,如果確實能產生良好的效益,則這項創新就會得到更多的人認可,引起人們更高的重視,擴散就會以較快的速度進行。關鍵階段實際上就是創新成果由創新先驅者向早期采用者進行擴散的過程。早期采用者可以說是農村社區中的潛在的改革者,這些人也有較強的改革意識,也非常樂意接受新技術,只不過不愿意"冒險",比先驅者更穩妥一點。這些人對先驅者的行動頗感興趣,經常觀察,尋找機會了解創新試驗的進展情況,也從各個方而征詢人們對創新的看法。一旦信服,他們會很快決策,緊隨先驅者而積極采用創新。
(3)跟隨階段。當創新的效果明顯時,除了先驅者和早期采用者繼續采用外,被稱為"早期多數"的這部分農民認為創新有利可圖,也會積極主動采用。這些人剛開始可能不理解創新,一旦發現創新的成功,他們會以極大的熱情主動采用,所以此階段又叫自我推動階段。
(4)從眾階段。所謂從眾階段,是指當創新的擴散達到一定的階段時,創新擴散已經如同一股不可逆的潮流,不需要任何動力,周圍的群體會主動的進行推動,而并不需要任何示范和動力,最終,使得整個創新在整個社會系統中被認可,并逐步付諸于實踐[30].
2.2.2 行為改變理論。
行為(Behavior)是人在意識支配下一切有目的的活動。行為的主體是人,無論是個人行為還是團體行為,都是由具體的人所表現出來。行為是有意識的活動,這種活動受意識所支配,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方向性、預見性和能動性。行為總是要產生一定的結果,其結果與行為的動機、目的有一定的內在聯系。
農戶作為理性的"經濟人"其行為決策的依據都是為了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同時自己所付出的代價達到最小,農戶所有的生產行為都是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具有理性的行為,并在奶牛養殖的每一個環節中貫徹利益最大化的原則。
農業推廣的目的是要引導和促進農民行為的改變,而在某一特定的環境中,農民個人行為的改變是動力和阻力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動力因素包括農民需要、市場需求和政策導向;農民需要是源動力,是行為改變的內在因素,市場需求和政策導向是拉動力和推動力,是外在因素。農民行為改變的阻力因素包括傳統文化的影響、農民文化程度、農業環境等方面。
動力因素促使農民采用創新,阻力因素阻礙農民采用創新。因此,農業推廣人員應在農民是否采用創新行為的動力和阻力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增強動力因素,減弱阻力因素,實現農民行為的進步與創新,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2.2.3 產業組織理論。
在亞當·斯密理論的基礎之上,在 1881 年馬歇爾第一次提出了"產業組織"概念,同時指出產業組織是產業的資源。此后,經濟學家開始對市場壟斷和競爭進行深入研究,產業組織理論也逐步從微觀經濟學中分離出來。產業組織理論是 20 世紀 30 年代以來在西方國家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以特定產業內部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及其內在聯系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揭示產業組織活動的內在規律性,為現實經濟活動的參與者提供決策依據,為政策的制定者提供政策建議為目標的一門微觀應用經濟學。該理論自產生以來就一直對西方國家產業組織政策的制定產生著重要的影響。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和國際經濟貿易往來活動的加強,國際間產業經濟活動準則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并由此引起了產業組織理論的一系列新變化。
產業組織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產業內部不同企業之間的關系,這里的企業關系包括企業之間的交易關系、利益關系等,產業內部各主體之間關系的變化與發展不僅影響各利益主體本身的生存與發展,而且對整個產業的生存和發展產生著不小的作用,而產業的發展同時也關聯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產業組織理論是研究一個產業內部各主體關系及產業運行發展的基礎理論,因此也構成乳制品產業研究的理論基礎,為本文提供了基本的理論框架和研究路徑。
2.2.4 規模經濟理論。
規模經濟是指在在經濟發展的一段時間內,伴隨著企業產品數量的上升,每個產品的單位成本降低,但是通過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能夠降低企業在一定程度上的成本,進而提升企業的利潤和效益。從歷史的角度,追尋規模經濟理論可以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國富論》最早提出了收益分配理論。理論的研究要從問題的根源出發,亞當斯密在問題的提出中,首先從價值的形成開始,闡述理論意義上的收入歸屬問題,他主張員工的工資、利潤以及地租等構成了商品的價格或價值。換句話說,國家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投入生產經營,所產生的全部年產物,其總體價格可以順利分解為勞動工資、土地地租和資本利潤。
更重要的是勞動工資、土地地租以及資本利潤恰好構成了三個階級人民的收入。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世界財富的形成是由勞動換來的而非金錢的購買。在此基礎上,亞當·斯密特別針對收益、地租的歸屬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和論述。
事實上,真正的規模經濟理論起源于美國的經濟學派,它揭示出經濟生產的規模大量性,在這方面比較有建樹的經濟學家是張伯倫、阿爾弗雷德·馬歇爾以及羅賓遜等經濟學家,其中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指出:在工業生產上生產利益的規?;盒缦拮顬榍宄?,大規模工廠的利益主要集中于工廠專職機構的改革與應用中,進而對市場采購、規模銷售、經營管理以及特別的技術來劃分。同時阿爾弗雷德·馬歇爾還深刻分析了規模經濟生成的兩種主要路徑,一個是要依靠企業對企業內部資源的有效運用,通過規模效率的提升以及組織管理結構的改善形成企業內部的規模經濟,另一種是要合理建立在多個企業合作的基礎上,實現分工與合作的有益結合、并合理優化區域分工的布局設置實現分工的最優化,最終形成外部規模效益。通過對內外部規模效應的對比,阿爾弗雷德·馬歇爾進一步挖掘了規模經濟發展運作規律,并伴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和變革,規模經濟就會實現企業規模報酬上升、規模報酬不變以及規模報酬下降三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與此同時,美國的另外一位經濟學家保羅·A·薩繆爾森,于 1970 年在《經濟學》中的研究指明":企業在進行生產時得以順利的原因主要歸結于企業的生產規模在一般情況下要低于企業的生產效率、通過大量資金的籌措輔以管理模式上的優化升級和監督層次上的上升",同時他還指出,通過對比影響企業生產的主要影響因素主要來自于規模經濟的主動性的影響,按照之前的研究觀點來看,當企業的生產規模擴大以后,在經濟生產規律的作用下,伴隨著企業成產成本的快速降低,慢慢就會實現規模經濟的適度性,但是如果繼續擴大生產規模,但會因為管理行為的非經濟型的行為進而導致企業的成本不斷上升。
通過對規模經濟理論的深入分析可以發現,通過企業的并購行為進而使得企業經濟適應能力以及資產的管理能力得到最大效用的激發,進而實現企業規模經濟的有效提升,但是,進一步分析發現企業并購需要成本,在大多數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中,當企業從規模經濟的發展中受益時,在規模不經濟的現實情況下就需要企業產品數量的提升時這種現象才會伴隨發生,所以規模不經濟現象就成為企業進行并購的主要影響因素,通常來講并購是企業實現規模經濟的一種有效途徑,但在并購的過程中,企業也要充分考慮企業發展的經濟環境的現實情況,以免并購風險的發生,影響企業的規模效益[31].
2.3 本章小結。
本章主要對論文寫作的相關理論進行簡要介紹,第一部分對本文所用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即模式、奶牛養殖模式、以及奶牛養殖模式的分類,其中,著重對于技術驅動型奶牛養殖模式進行了界定,旨在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概念基礎。第二部分對本文寫作過程中所需理論進行介紹:創新擴散理論、行為改變理論、產業組織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為本文的寫作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