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村民專業合作社的運行問題研究
【第一章】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措施研究導論
【第二章】農民專業合作社相關理論分析
【3.1 3.2】青州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概況與過程
【3.3】青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分析
【3.4】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青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轉模式分析與選擇
【第五章】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結論/參考文獻】村民合作社實施模式及策略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2 相關理論分析
2.1 相關概念界定
2.1.1 專業化概念
專業化是產業部門根據生產過程而進行的產業分工。按照利伯曼"專業化"標準的定義解釋,專業的條件是:一是范圍相對明確,從事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二是利用高科技技術;三是教育行業;四是個人、集體具有高度的自律性;五是自律性中直接負有的責任;六是非盈利的服務機構;七是擁有具體的綱領。
盛洪(2004)關于專業化的概念:"專業化是個人或組織減少不同職能操作的種類;將生產活動用在少的不同職能上。分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或組織將原來生產活動中不同職能分開進行。隨著專業化和分工,一個人或組織的生產活動集中于少的職能操作上。"2.1.2 農業生產的專業化。
農業生產專業化是指將農產品的產銷做一個統一的鏈條,做到專業與一體化相統一,使農產品的原材料,初級、中級產品進入市場,提高產業鏈的效率和效益。農業生產專業化的一個重要表現是地區經濟專業化。
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發展使農業生產經營者形成某一種農產品的生產經營優勢,可實現規模經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品牌服務質量,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目前國際社會農業生產專業化主要有三類:
一是部門專業化生產。部門專業化生產是指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農業生產領域進一步細化,原來的從屬部門進一步細化為獨立部門,比如畜禽業,其下屬的蛋雞業、肉雞業、奶牛業、肉牛業、奶品加工業、肉品加工業等生產部門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后,脫離其從屬的畜禽業,成為獨立的專業化部門。
二是區域專業化的生產。根據自然環境條件的不同,根據區域內的環境進行農產品種植,形成單一產品種植區域。這一區域專業化生產現象在國外表現比較發達。
三是作業專業化。作業專業化是指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某個環節獨立出來,面向更廣范圍內的農業生產提供服務,從而實現了農業生產工藝專業化。比如收割作業專業化,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負責收割作業的勞動者形成獨立的專業作業經濟體,面向社會提供農業收割作業服務。
世界范圍內的農業專業化生產是在農業生產技術進步和經濟制度安排的共同作用下發展起來的。我國自1978年開啟改革開放以來,在農業領域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生產專業化的步伐。按照中國農科院區劃所李文娟的《中國農產品專業化生產的概念及類型》一文,農業生產專業化是農業經濟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重要標志。根據中國國情,李文娟將農業生產專業化定義為:以生產一種或幾種農產品參與區際交流為主,以生產少量其它農產品以滿足自身需要為輔的一種農產品商品生產形式。我國的農業生產專業化可劃分為:初級生產專業化類型、中級生產專業化類型、準生產專業化類型。
2.1.3農民專業合作社
農民合作社的定義多種多樣的,許多專家提出不同的見解,如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第一章總則第二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了簡要準確的定義:從概念上規定合作社的定義,即"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承包經營基礎上,對同類生產者或者同類生產的提供者,通過自愿的原則進行聯合、民主管理的原則進行互助的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對象是社員,為農民農業生產提供生產資料購買,技術支持,產品銷售等一系列的服務。
綜上所述,其特征是:(1)在組織構成上,農民占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比例很高,其中還包括在這期間的農民、社團、企業、事業單位等,是新的組織;(2)在所有制結構上,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不改變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基礎上形成的所有制結構;(3)在收益分配上,農民專業合租社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所以形成了新的收益分配制度;(4)在管理機制上,農民專業合作社完全自由入社、退社,不強迫,不強求,是民主、自由的新管理機制。
2.2 相關理論的分析與應用
2.2.1 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制度變遷理論的應用
鄧小平同志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對我國實行的土地政策進行了改革,土地按人口進行分配均包。這種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初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農民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解放,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農產品國際化、市場化的進程加快,這種生產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生產方式與生產力的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成本過高,效率很低的短板已經凸顯出來。
諾斯的理論:制度創新分為誘導式和強制式兩種。中國的農民作為經濟主體,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聯合起來形成一種強有力的新型的合作經濟組織,是創新的誘因。另外,隨著我國加入 WTO,和全球經濟的合作日益加強,我國農民生產不足與國際市場的日益增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強制我國農民進行聯合,形成農民專業合作社。
2007 年 7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明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濟市場的主體地位。所以說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興起發展。不單單是政府的強制性創新,也不單單是農民的誘導創新,而是農民自愿,政府誘導的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論創新形式。
2.2.2 組織理論的應用
馬克斯·韋伯提出的組織理論認為,組織目標的實現需要有組織特有的形式,而這個目標的實現需要有權力再其中進行干預。農民專業合作僅僅是農民自愿為基礎相結合的組織形式。因此,農民專業合作社必須要求有權力。因而權力的明確以及權力的分配就至關重要,不能簡簡單單的敷衍了事,而是要對此進行科學、合理的處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揮出其重要的作用。
當前,青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出現了很多與權力相關的問題。合作社權力過小,導致能力不足,無法發揮出其內在的力量,這樣就造成了資源的相對浪費。合作社的權力過大會妨礙他人的利益,也不利于整個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有些合作社為吸引農民加入,擴大合作社規模,對農民的約束性不高,合作社權力限制過多,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在實際中,合作社權利僅限于共同購買生產資料和產品銷售方面,雖然能保護農民利益,但是也導致合作社權力較低造成領導者難以作出正確決策,阻礙了合作社的更高層次發展。因此如何既能保障社員利益,又能促進合作社良性健康發展,保證合作社的權力,是青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中值得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
組織理論還認為,效率提高是組織的最重要功能。提高效率是組織快速發展的前提。組織效率的提高,既包括組織自身效率的提高,也包括社會經濟活動效率的提高。從青州市情況看,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效率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合作社自身運行效率較低,部分合作社很少開展相關活動,效率自然談不上;另一方面許多合作社活動范圍狹窄,功能很少,僅限于共同購買生產資料和產品銷售方面,導致合作社的功能和效率無法充分體現。
2.2.3 交易成本理論的應用
科斯(Coase,R.H.,1937)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論,其根本論點在于對企業的本質加以解釋。由于經濟體系中企業的專業化分工與市場價格技能的運作,產生了專業分工現象,但是使用市場的價格技能的成本過高,而形成企業機制,是人類追求經濟效率所形成的的組織體。
交易成本學從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了專業角度的分析。因為農產品易腐爛,而且對季節和專業機械的要求較高,因此農業資金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和局限性。當遇到機會主義者或者是投機主義者,特別是有些權力過大的部門的時候,農業的資金極容易被挪用,這就導致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利益受到損失。
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很強的優勢,在降低風險,降低成本等方面,擁有比單個農民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良好的發展空間。因為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夠充分發揮資金、自愿、人力等的優勢,同時能夠以一個規模的企業形式來與外界進行談判,因此在降低風險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很強的優越性。
2.2.4 博弈論的應用
馮·諾依曼(1928)的博弈論,認為:我們把動物利用大自然移動的癮魂,在決策人期待空間里,形成相對均衡,成為博弈論(摘自《博弈圣經》中《人類未知的藍色檔案》一文)。
塞克斯頓的理論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形成動機及發展動機是很重要的內部因素,是決定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重要力量。他指出,合作社內部成員是為了追求自身更大的利益而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如果沒有達到追求更大利益的目的,其內部的成員不會有很大的積極性,也無法發揮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全部優勢,并且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穩定性與合作社內部的利潤保證有很大的關系,如果沒有一定的保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穩定性不會很強。因此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論分配及獲取相當的利益是保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起碼的條件,如果二者不能協調統一,那么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會有很強的生命力。
近年來,農民專業合作社理論研究與實踐在我國形成了很大的規模,專家學者從對中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進行了精辟的分析和論證,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一些獨特的理論,這些都成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理論及實踐發展的堅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