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村民專業合作社的運行問題研究
【第一章】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措施研究導論
【第二章】農民專業合作社相關理論分析
【3.1 3.2】青州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概況與過程
【3.3】青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分析
【3.4】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青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轉模式分析與選擇
【第五章】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結論/參考文獻】村民合作社實施模式及策略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3.3 青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分析
3.3.1 青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
在服務功能上和合作范圍上,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青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范圍和服務功能不斷擴大,從最初的主要提供生產互助、技術服務,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不斷增加,擴展到農資購銷、技術推廣服務、產品銷售、農業種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等各個范圍和領域。當前,青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件主要依靠當地特色產業,結合農民種養殖情況成立,新成立各具特色、模式多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但是雖然青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眾多,發展迅速,但是在合作社規模、發展模式和發展速度上差異很大。多數合作社不很正規,功能不全,結合不緊密。為保證青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快速發展,青州市特地到北京聘請專業律師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法律服務,提供法律咨詢和指導,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向更高層次發展,選擇青州市王墳鎮清風寨山楂專業合作社、高柳鎮綠龍蔬菜專業合作社等 5家規模較大、發展較成熟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試點,幫助其取得合作社法人資格,促進其合理健康快速發展。
截止 2013 年底,全市已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 1140 家,其中:土地股份合作社 5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 30 家。其中:2013 年新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 160 家,土地股份合作社 16 家,聯合社 11 家。農民入社率達到 38%,比上年增加 4 個百分點,開展資金互助的合作社有 21 家,比上年增加 3 家,當年借貸資金總額達 3400 萬元,比上年增加 1600 萬元。近年來,不斷創新發展模式,推動農民合作由農戶聯合向合作社聯合發展,由互助合作向產權合作發展,由坐地銷售向直供直銷發展,全市涌現出 36 家合作社聯合社、65 家土地股份合作社,促進了農業專業化、規?;?、集約化發展,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3.3.2 青州市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這幾年的發展,青州市委、市政府領導正確,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增加,涉及的各種產業產業不斷增多,不斷提高組織化的程度,不斷提高農民的收入,這些都是些切實有效的增加收入的措施,對農村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1)政府推動,加強引導,促使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早在 2006 年市政府就提出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意見》,同時在財力并不富足的情況下,每年拿出 50 萬資金,在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上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表彰獎勵。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的擴大農村的產業優勢,通過農村的比較積極和能力比較強的人的優勢能力,發揮多元化的發展,使得農村經濟不斷的發展,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格局,對整個農村的發展提出了很好的前景。據統計,他市農民專業合作社涉及糧食、瓜菜、花卉、食用菌、養殖、農機、土地流轉、鄉村旅游等各個領域,其中從事種植業的有 510 家,畜牧養殖業的 248 家,林果業的 38 家,農機服務的 33 家,鄉村旅游業的 8 家,服務業的 83 家。按領辦人的身份劃分,農村基層干部領辦的有 284 家,農村能人創辦的有 501 家,基層站所牽頭的 86 家。龍頭企業、基地帶動的有 49 家。
(2)目前,職能部門不斷的提高能力,通過自身職能的發揮,為農民提供優質的服務,使得農民專業合作社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而且宣傳部門、農業部門印制有關的材料,向農民朋友開展講解,使得農民專業合作社深入人心,近幾年,共舉辦各類培訓班 400 多次,直接受訓近 7 萬人次。工商部門登記不驗資、不收費、不年檢、不罰款等措施。為農民專業合作社開通方便,快捷的"綠色通道",并積極創新工作機制,在全省率先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辦理注冊登記。財政部門利用自身的資金方面的優勢,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通過這樣措施,使得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資金方面享受優惠政策,享受資金扶持力度大等優惠,通過各項抵押的方式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便利。
(3)著力打造龍頭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聯合社。重點打造一批經濟實力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較強研發實力、較強產業帶動能力和深加工水平、規范完善的龍頭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堅持開放辦社原則、圍繞主導特色和優勢產業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全市入社社員在 200 戶以上。年銷售收入超過 5000 萬元和龍頭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 26 家。在優勢產業區域引導同行業、同類型、同區域專業合作社組建聯合社,擴大規模、提升檔次、提高競爭力。濰坊然中然有機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是山東省首家在工商局登記的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后,積極建立配送和銷售中心,利用合作社的優勢資源,把農民利益放在首位,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具有模范帶頭作用。
(4)扎實推進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設。為解決農村土地小規模經營與大市場的矛盾,我市積極探索土地股份合作模式,發展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在不改變土地承包關系的前提下,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注冊資本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按一畝一股將入社土地折算為社員股份,企業單位成員以資金、技術入股的,依據合作社章程合理確定股份。我市目前 65 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共有 7.1 萬畝土地經營權。普遍的分配辦法是,每股每年給予一定的固定收入,年底根據經營情況,提取一定公積金后再按股分紅。據調查,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社員比分散經營的農戶收入提高了 30%.青州市晟豐土地股份合作社,入社村民 585 戶,入社土地 1850 畝,一家農產品加工企業以 10 萬元資金入股,每 5000 元折合一股,合作社通過發展有機蔬菜,每畝年銷售收入達 6 萬元,去年社員每股除 926 斤小麥的基本收入外還分紅 1800 元。去年 12 月 23日,合作社和北京中信信托公司首期簽約 1850 畝,這是我省土地流轉信托"第一單".土地流轉信托化使原來自發的,能夠使原來分散的土地資源進行整合,然后利用資金的優勢,把土地產生更多的價值,這種金融創新的模式,能夠使農民享受到金融創新帶來的實惠。
(5)大力發展直供直銷。我市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點,實施"農超對接"、"農社(區)對接",創新了農產品直供直銷模式。一是實施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工程。在城區建立農資配送中心,在鄉鎮設立農資配送分中心,在規模較大的自然村建立農資服務站 500 多家,形成"市、鎮、村"三級農資經營服務網絡,這些農資配送服務機構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供銷合同,并通過合作社將農資直供到農產品生產基地、合作社成員、協會會員手中,年直供化肥 10 萬多噸,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二是開展"農超對接".全市開展"農超對接"的合作社 226 家,年集貨發送各類果蔬 40多萬噸,占合作社產品總銷量的 85%以上,交易額 14.8 億元, 增加社員收入 9000 多萬元。青州市供銷社農合瓜菜專業合作社,與北京物美集團、上海孫橋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綠色食品實業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超市實現了對接。三是探索"農社對接".開展蔬菜在城市社區的直供業務,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社對接"試點城市之一。目前,合作社已在城區居住區開設農產品直銷點 25 處,覆蓋消費居民 15 萬人,配送產品 50 余種,降低流通成本約 30%,降低銷價 15%,增加社員收入 20%以上,受到了居民和社員的普遍歡迎。
(6)推進合作社聯合發展。針對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小、層次低、經濟實力普遍較弱的實際,鼓勵引導專業合作社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積極組建合作社聯合社。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相同產業的合作社開展聯合,形成行業優勢。青州市心蕊花卉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由從事花卉生產銷售的 12 家合作社組成,合作社 80%以上的花卉都經聯合社銷售,年銷售收入 2.8 億元。聯合社還利用人才技術優勢,組建花卉研究所,自主研發培育了 12 個花卉新品種。二是不同產業的合作社開展聯合。聯合社以打造高端農產品銷售平臺為途徑,將各合作社的產品統一品牌和包裝后進入超市,并在煙臺、濰坊等城市設立專賣店。聯合社現有社員 3000 多戶、專業生產基地 15處,基地總面積達 6200 畝,年產值 3.6 億元。目前聯合社正與復旦大學、濰坊工程職業學院等單位合作,興辦農產品深加工項目。
(7)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出臺扶持政策。市財政每年拿出部分資金,采取"以獎代扶"的形式,對規范化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表彰獎勵,對開展農產品深加工項目的合作社,市財政給予貸款貼息。二是加強服務指導。合作社主管部門累計舉辦培訓班 400余期,培訓合作社骨干 10 萬人次。市工商局在全省率先辦理合作社聯合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注冊登記業務,并簡化手續,做到登記不驗資、不收費、不年檢、不罰款。農村商業銀行、農業銀行等金融部門,開辦了大棚產權抵押、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先后為 165 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放貸款 3.5 億元。三是支持合作社開展品牌認證。全市有 700 家合作社實行了農產品生產質量安全標準,114 家合作社產品通過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84 家合作社擁有注冊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