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灌區的發展概況
辛集渠灌區隸屬河北省石津灌渠三干渠系。 1977 年 7 月,辛集市(時稱束鹿縣)瀝澇成災,為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生產條件,原縣委、縣政府調動全縣力量,進行了以“改土治水”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在石德鐵路以南地區,廢除了原來的排灌渠系及建筑物,改排灌分開的自流灌溉渠系為排灌合一的提水灌溉渠系。 自 1978 年冬至 1979 年春,共改造耕地 41.14 萬畝,新挖各類渠道 714 條,新建支渠以上建筑物 565 座,形成了旱能灌、澇能排的標準化方格渠系網,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南部地區的農業生產環境,為促進農業發展和人民群眾增產增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制約灌區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
灌區至今已經運行了三十多年, 期間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對灌區和灌區農業的長遠發展十分不利。 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2.1 工程老化失修嚴重
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投資機制,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據調查,灌區內 60%以上的干渠工程和 80%以上的支斗工程存在程度不同的老化失修問題,半數以上的工程老化失修嚴重,不得不帶病運行。 渠道淤積加大了水資源的損失和浪費,降低了渠道輸水能力和渠系水利用系數,制約了灌區效益的充分發揮。
2.2 效益面積衰減嚴重
灌區控制的耕地面積 1978 年為 41.14 萬畝,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衰減至 28.7 萬畝, 而近幾年的實際效益面積一直維持在10 萬畝左右。 據分析,灌區面積衰減的主要原因是:首先,渠水灌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灌區的灌溉水源來自崗南和黃壁莊水庫,水庫的蓄水主要依靠天然降水。 受天然降水隨機性的影響,水庫的蓄水量在不同的年際差別很大,致使渠水灌溉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地下水源相對較好的地方,如石德鐵路以南的中部地區,一些原來利用渠水的村莊和農戶,開始打上了機井,逐漸放棄了渠灌,改用井灌。 其次,由于工程老化失修嚴重, 降低了渠道的輸水能力和建筑物的調控水能力,加大了水量損失,延長了放水時間。 由于水量不足和輸水不及時,導致部分村莊和農戶停止了渠灌而改用井灌。
3 對灌區今后發展的幾點建議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水利的可持續發展做后盾。 渠水灌溉對于保障該地區農業的穩產、高產,促進農民群眾增產增收,維持地下水的動態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現就如何解決灌區目前面臨的問題和灌區今后的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3.1 大力建設節水型灌區
河北省是水資源十分匱乏的省份, 人均水資源量 307m3,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水資源緊缺已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辛集市的水資源短缺狀況更為嚴重。根據《辛集市第二次水資源評價》成果,辛集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122m3,屬嚴重缺水地區。 農業是第一用水大戶,用水量占 80%.
因此,發展節水農業,建設節水灌區,對于緩解水危機,維持水資源平衡具有深遠意義。 筆者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做好灌區的節水工作。 一是完善投資機制,加強工程建設,逐步推廣節水灌溉。 目前灌區各級渠道總長 800 余 km,且全部為地下渠,其中已襯砌渠道長度不足 30km. 灌區的土壤以輕壤質砂土為主,滲透性較強。如全部襯砌,灌溉水利用系數將由現在的 0.415 提高到 0.600,年可節水 2400 萬 m3,效益十分顯著。 由于目前的水價未達到成本水價,水費收入較低,無法提取工程折舊費和工程維護費。 因此,從灌區農業持續發展的長遠利益出發,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 并逐步建立合理有效的投資機制,大力實施節水工程。 二是調整種植結構,大力推廣高效節水作物,充分發揮單位水量的效益,走低成本運行,高效益產出的路子。
3.2 立足現實,優先利用地表水
根據《辛集市第二次水資源評價》成果,我市渠灌區集中在Ⅲ區和Ⅳ區,即處于微咸水區和半咸水區,地下水質不利于農作物生長。 灌區內已停灌的傳統的渠灌村,由于連續多年不使用渠水,單純依靠地下水灌溉,農作物產量有所下滑。 據調查,糧食畝產普遍比原來減少 50-100kg. 不僅如此,由于連年干旱,地下水位持續下降,造成機泵頻繁更換,功率越來越大,而出水量明顯不足。 一方面加重了農民群眾的負擔,另一方面加劇了地下水環境的惡化。 因此,單純依靠井灌,對農業的長遠發展十分不利。 雖然渠水灌溉受水源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渠水具有水質好、水溫適宜、涵養土壤等優點,對于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農作物品質、增加土壤肥力等十分有利。 而且,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實施,水庫可置換出更多的水量用于農業灌溉,灌溉水源將進一步得到保證。 因此,在地表水源充足的時候,優先利用地表水。 只有當地表水不足時,才用地下水來彌補缺口。
4 結論
水利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農業的命脈,水利的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經濟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無論農業發展到何種程度,產業結構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水利的這種基礎功能是不會改變的。 正是基于這種功能,水利在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中的價值,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社會效益體現出來的,如灌區群眾的增產增收,灌區農業生產環境的改善等。 而且,這種效益是巨大而長遠的。 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適于灌區良性發展的運轉機制,增強灌區的服務功能,為農業的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