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安縣位于黑龍江省中部,松嫩平原和小興安嶺余脈的交匯地帶.全縣幅員面積 5 400 km2,慶安縣北部和南部為山地,近山地區為丘陵漫崗,丘陵漫崗區由于土壤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貧瘠,糧食單產低,總產不穩.嚴重的水土流失給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極大危機,群眾要求開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愿望十分迫切,積極性非常高.
1 水土流失概況
慶安縣的水土流失總面積 102.7 km2,水 土 流 失 類 型 以水蝕型為主,主要形態為面蝕和溝蝕,面蝕面積 101.58 km2,溝蝕面積 1.12 km2.在水土流失程度上,輕度侵蝕 74.59 km2,中度侵蝕 19.86 km2,強 度 侵 蝕 7.25 km2,極 強 度 侵 蝕 1 km2,分別占水土流失面積的 72.64%、19.34%、7.05%、0.97%.
2 水土流失的成因
一是水文氣象因素.慶安縣區內年降雨量分布不均,約 70%降雨集中于 6-8 月,并且多大雨、暴雨,濺蝕力和徑流沖刷力強,形成了以水力侵蝕為主的水土流失現象.二是地形地貌的特殊性.該區丘陵漫崗起伏,坡面長,降雨匯流沖刷,易導致水土流失.三是土壤因子.區內坡耕地的土壤類型為黑土,這類土壤發育在黃土狀亞黏土上,上層的土質疏松,而底土黏重、透水性差,遇強降雨極易出現超強產流,造成水土流失.四是過度砍伐.由于歷史原因,該區森林面積急劇減少,樹木零星分布,加之植樹造林不力,局部地區全為疏幼林,嚴重地區黃土母質裸露,森林植被的減少直接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五是管理防護不力,破壞了部分治理成果.由于人們防治水土流失意識不強,長期以來沒有形成較為規范、完整的水土流失防范措施,早期的水土保持設施標準不高,形成了邊治理邊破壞的局面,使部分治理成果遭到破壞,形成新的水土流失[1].
3 水土流失的危害
一是坡耕地表層變薄,地力減退,農業生產力下降,影響黑土資源的永續利用.土壤養分大量流失,有機質含量逐年減少,生產能力明顯下降.二是溝壑發育,破壞地面完整,土地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由于侵蝕溝不斷發展,不僅大量吞蝕耕地,而且使土地由大塊變小塊,破壞了地面完整,致使土地利用率降低,作業難度加大,生產成本增加.三是淤塞水利工程,淤積河床,埋下洪災隱患.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淤塞水庫等水利設施,縮短其使用壽命,影響其功能的正常發揮[2].
4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一是綠化造林,恢復植被.項目區內進行殘次林改造,栽種水土保持林 527.52 hm2.二是興修水利工程,截蓄坡水.共開挖 2 條截流溝,總長 1.6 km,修建小塘壩 3 座.三是耕作措施.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改造坡耕地188.61 hm2,主要是改變耕作壟向,實行橫坡耕種,并配套農田防護林、田間路.沿等高線方向進行深松作業,打破犁底層,形成地下橫坡暗壟.到目前為止,慶安縣累計治理面積 716.13 hm2,占水土流失面積的 6.52%.
5 治理經驗
科學規劃是關鍵.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加強宏觀指導、實施坡水田林路村全面規劃至關重要,采取科學的治理方式,充分發揮生態工程的整體效應.組織領導是保障.水土保持規劃工作受到自然條件與社會條件的雙重制約,是治理千溝萬壑與改造山河的集綜合性與科學性為一體的社會工作,也是惠及當代、造福子孫的千秋大業,工作復雜性強、任務艱巨,單純依靠群眾自發治理收效甚微,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及宏觀決策系統是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3].創新 機制 是動力 .水 土 保持是一 項基礎性的社會工作,也是影響長遠的系統工程,面廣量大,必須調動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共同治理,才能取得成效.充分利用好農村豐富的勞動力和城鎮的富足資金,組織動員各種優勢資源集中到治理開發上來.這不僅需要廣泛的動員引導,還需要有良好的機制去激勵推動,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治理開發和管護的積極性.堅持"統籌兼顧,分類實施"的原則,在治理工作中堅持做到"四性"和"五個結合"."四性"是小流域規劃的整體性、縱向的層次性、要素之間的關聯性、各項指標的目的性."五個結合"是除害與興利相結合、綜合治理與開發利用相結合、發展糧食生產與多種經營相結合、長遠效益與近期效益相結合、防護效益與環境效益相結合.同時,要堅持三大措施齊上、三大效益兼顧[4].
6 參考文獻
[1] 王禮先.水土保持工程學[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 劉寶元,閻百興,沈波,等.東北黑土區農地水土流失現狀與綜合治理對策[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8,6\\(1\\):1-8.
[3] 劉曉宇.甘南縣永久小流域水土流失現狀及治理措施[J].黑龍江水利技,2012\\(11\\):175-176.
[4] 馬振平,楊曉平 ,趙國強.西吉縣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與工作總結[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9\\(24\\):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