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高陵縣小麥常年種植面積為 1. 33 萬hm2,小麥吸漿蟲是危害高陵縣小麥生產的主要害蟲。由于高陵地區水利條件優越,土壤肥沃,農田實行大水漫灌,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硬茬直播技術的全面覆蓋等都為小麥吸漿蟲的繁殖提供了適宜的農田生產環境; 當前高陵縣小麥主栽品種小偃 22、西農 889、西農 979、豫麥 49 - 198、西農3517、閆麥 8911 等也都不抗吸漿蟲蟲害; 長期以來農民群眾對吸漿蟲生育特性不了解,認識不到位,盡管在吸漿蟲防治適期農技部門廣泛宣傳,廣大農民思想上仍不夠重視,很容易錯過防治適期,導致吸漿蟲的發生逐年加重,最后呈暴發趨勢。
2012 年小麥吸漿蟲在高陵縣進入爆發時期,張卜、榆楚、灣子、崇皇等鄉鎮部分麥田發生面積逾667 hm2,其中張卜鎮東關村重發面積 293 hm2( 667 m2蟲口 120 萬頭) .2013 年、2014、2015 年吸漿蟲在我縣張卜鎮東關村、灣子鎮、榆楚鎮等部分麥田也有不同程度的發生,造成小麥大幅減產。
高陵縣非常重視吸漿蟲的防治工作,每年 11 月開始組織技術人員在張卜鎮東關村吸漿蟲重發區進行采土監測,來年 3 月開始規范開展田間淘土、蛹期調查、成蟲網捕、后期剝穗等田間調查工作,主要加強對小麥拔節期吸漿蟲蛹和出土成蟲的調查,準確掌握了吸漿蟲的發生動態、科學確定防治適期,發布動態預報和防治警報,加大宣傳和技術培訓,組織機防隊進行統一防控,基本控制了吸漿蟲的危害。筆者就是根據近幾年對小麥吸漿蟲防控的實踐和研究,總結了小麥吸漿蟲發生的規律和反復發生的原因,提出吸漿蟲防控的技術措施,以便正確指導農民進行防控,降低成災風險,促進糧食增產增收。
1 小麥吸漿蟲危害特點及發生規律
吸漿蟲是小麥穗期的一種毀滅性害蟲,分麥紅吸漿蟲和麥黃吸漿蟲兩種,一般與小麥的生育期相一致。危害我縣的以麥紅吸漿蟲為主,其幼蟲危害小麥花器和吸食麥粒的漿液而造成癟粒、空殼而導致小麥減產,受害嚴重時幾乎絕收。因其蟲體小、活動時間短、發生和危害隱蔽、防治關鍵期短,不宜被發覺,農民群眾容易錯過最佳防治時期,一旦發生減產幅度極大。據 2012 年我縣小麥吸漿蟲爆發時期調查,一般田塊小麥減產20% ~ 50% ,嚴重的達到 60% 以上,甚至絕收。
小麥吸漿蟲一般一年發生一代,以 3 齡老熟幼蟲結圓繭在土中越夏越冬,但也有多年發生一代的。2015 年從 3 月 20 日開始在張卜東關村麥田進行淘土調查,每 5 d 調查一次,成蟲期網撲 6 次,剝穗調查 1 次。從今年對小麥吸漿蟲的監測結果來看,在我縣 3 月下旬越冬幼蟲開始破繭上升,4 月15 日前已處于化蛹階段,化蛹率 29. 55% ,成蟲出現日期較上年提前 10d 左右。今年我縣首場透墑雨在 4 月 18 日,此時對吸漿蟲的破繭上升以及化蛹非常有利,根據吸漿蟲發育進度、小麥生育期和氣象條件等因素綜合分析,2015 年我縣小麥抽穗期在 4 月中旬后期至下旬前期,較常年提前 6 ~7d,成蟲羽化始期在 4 月中旬前期,羽化高峰期在4 月 23 日前后,防治適期為 4 月 25 日前后。
2 小麥吸漿蟲的防治措施
2. 1 組織專業化防治隊,積極推行統防統治在防控上應實施“兼防一般田塊,普防達標田塊,統防重發田塊”防控模式,貫徹“蛹期防治和成蟲防治并重”的防治策略,組織專業化防治隊在吸漿蟲重發區及小麥高產創建百畝方,采取統一防治藥劑、統一防治時間、統一防控的形式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不僅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當前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和一家一戶防治技術難到位問題,還有利于提高防治技術水平,科學有效防治病蟲危害,保護農業生產和生態安全,確保防治質量和防治效果,帶動全縣農民開展吸漿蟲群防群治。
2. 2 推廣農業防治
對于小麥吸漿蟲發生嚴重田塊及其周圍,麥田要進行深翻,麥茬暴曬,可實行間作或改種其他作物; 同時應合理選用優質高產抗耐蟲性好的小麥新品種進行適時播種,避開吸漿蟲化蛹、羽化期,從而有效減輕吸漿蟲的危害。
2. 3 因地制宜,積極開展化學防治
2. 3. 1 在破繭和蛹期進行土壤處理 應在小麥返青、拔節或孕穗期,時間一般為 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此時正值幼蟲破繭活動和蛹期,用林丹、甲基異柳磷、辛硫磷配成毒土,結合鋤地、施肥施于麥垅間,爭取雨前或施后灌水,可大量殺死土壤中的吸漿蟲幼蟲及地下害蟲。
2. 3. 2 加強中蛹期有利時機進行防治 小麥孕穗期( 4 月中旬) 正是吸漿蟲的幼蟲破繭出土在地表 3 ~5 cm 土層大量化蛹之時,即為中蛹期。這時吸漿蟲上升到地表化蛹,藥劑可以接觸到蟲體;羽化前吸漿蟲移動性差,防治效果好,此時為吸漿蟲最易防治時期,也是防治的第一個關鍵時期。
可畝用 5%毒死蜱顆粒劑 1 ~2 kg 或 10% 辛硫磷顆粒劑 3 ~4 kg 或 2. 5%甲基異柳磷顆粒劑 2 ~3kg,拌 20 ~ 25 kg 細土或沙制成毒土,均勻順麥壟撒施,施藥后應適當澆水,效果更佳。施藥應在上午 10 時以后田間無露水時進行,注意不要撒在麥葉上。
2. 3. 3 抓住成蟲期防治關鍵時機開展防控 小麥抽穗后至揚花前(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 ,是吸漿蟲由蛹羽化為成蟲,開始在麥穗上產卵,此時所產的卵多為有效蟲口,是造成小麥減產受害的主要蟲源,必須抓住有利時機,消滅成蟲于產卵前。
此時期為吸漿蟲防治的第二個關鍵時期。在下午快天黑時可用手扒開麥壟,一眼看到 2 ~3 頭以上就要立即開展防治。第一次施藥在小麥抽穗10% ~ 20% 時,第二次施藥在抽穗 60% ~ 70%時,兩次間隔時間5 ~7 d.對于重發田塊,建議施藥 2 ~3 次???667 m2用 2. 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5%溴氰菊酯乳油、7. 5% 氯氟·吡蟲啉( 叫停) 或用 40% 氧樂敵乳油 50ml,對水 30kg,于晴天上午 10 時前或下午 5 時以后噴霧進行防治,用藥時注意噴勻噴透。第二次施藥時,可結合“一噴三防”,畝用 7. 5% 氯氟·吡蟲啉( 叫停) 50ml等殺蟲劑 + 15% 三唑酮 60 - 80g 或 50% 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g 或50%多菌靈100g 等殺菌劑 + 磷酸二氫鉀 100g ~150g、超級磷鉀等葉面肥或氨基酸水溶肥料( 寶贏) 30g、表現美 6g 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兼治小麥白粉病、赤霉病、麥穗蚜等病蟲,達到防蟲、防病、防早衰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 宋志均,小麥吸漿蟲的發生規律及防治[J]. 種業導刊,2012,( 04) :21-22.
[2] 聶峰,莫從古,小麥吸漿蟲的測報及防治方法[J].現代農業科技,2014,( 01) :186.
[3] 任建平,如何防治小麥吸漿蟲[J]. 種業導刊,2011,( 06) :31.
[4] 袁偉,小麥吸漿蟲防治適期研究[J]. 現代農業科技,2011,( 01) :167-168.
[5] 趙怡紅,張俊文,李艷妮; 岐山縣小麥吸漿蟲的發生與防治[J]. 現代農業科技,2013,( 10) :128,134.
[6] 楊冬薛,小麥吸漿蟲的發生與環境因素的關系[J].種業導刊,2014,( 01)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