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病蟲害是一種自然災害,直接影響葡萄的產量、品質和市場供應。在干旱沙區栽培釀酒葡萄,受特有的自然氣候特征的限制,該地區釀酒葡萄的病蟲害相對內地要少得多,也輕得多,但在筆者實踐中,也常發生白粉病、黑痘病和穗軸褐枯病、毛氈病的危害,根據近幾年的生產實踐,現將以上 4 種病害在甘肅民勤地區的發生與防治簡述如下:
1 白粉病
1.1 病狀
病菌主要侵害葡萄的葉片、新梢、果穗等綠色部分。老熟器官一般不發病。葉片開始在表面產生灰白色粉狀物,即病菌的菌絲體和分生孢子。發病嚴重時全葉蓋滿白色粉狀物,使葉片卷曲枯萎而脫落。有時產生小黑點,是孢子的閉囊殼。粉斑下葉表面呈褐色花斑,嚴重時全葉枯焦。
果實受害后,先在果面上布滿白色粉狀物,病斑去粉后出現褐色星芒狀花紋,表皮細胞死亡。果實停止生長,有時變成畸形,味酸,果實長大后,在多雨時感病,病處開裂后腐爛。果梗和新梢初期表面呈灰白色粉斑,后期粉斑下面形成雪花狀或不規則的褐斑,使穗軸、果梗變脆,枝蔓不能很好成熟,影響果實品質和產量,同時還嚴重影響枝條的越冬發芽率。
1.2 白粉病的發生規律及其特點
葡萄白粉病菌以菌絲體在被害組織內或芽鱗間越冬,第 2 年環境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風力傳播到當年生綠色組織上,萌發并直接侵入寄主,進行初次侵染。病菌可以在 6~32℃范圍內生長,侵染和蔓延的適宜溫度是 20~27℃,分生孢子萌發的最適溫度為 25~28℃,孢子萌發的溫度范圍為 4~35℃。相對濕度較低時,分生孢子也可萌發。當氣溫在 29~35℃時病害發生最快。
當大氣相對濕度大于 40%時適合分生孢子的萌發和侵染。因此,高溫悶熱多云的天氣最易于該病害的發生和流行。該病在本地區發病的時間一般在每年的 8~9 月份陰雨天后嚴重流行。
弱光和散射光有利于該病害的發生,強光可抑制孢子的萌發。栽植過密、綁蔓摘心不及時、偏施氮肥、通風透光不良均有利于發病。一般美洲系葡萄及其雜交種表現抗病,歐洲系葡萄易感病,如在主栽釀酒品種中,霞多麗、佳里釀、黒比諾、薏思林等。
1.3 防治方法
1.3.1 清除病源
冬夏季修剪時注意收集病枝、病葉、病果,集中深埋。
1.3.2 加強生長期肥水管理
雨季注意排水防澇,噴磷酸二氫鉀和根施復合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并且要及時摘心、綁蔓、除副梢,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減輕病害發生。
1.3.3 藥劑防治
在葡萄芽膨大而未發芽前噴 3~5°Be 石硫合劑,徹底消滅越冬病源。葡萄發芽抽枝時見病,可噴 0.2~0.3°Be 石硫合劑,或 50%硫磺懸浮液 300~400 倍液,或 70%甲基托布津 1000 倍液,或 25%粉銹寧 500 倍液,一般每 10d 左右噴 1 次,連噴 3次,交替使用,即可控制。另外,噴 0.5%面堿水加水 0.1%洗衣粉效果也很好。
2 黑痘?。ǒ忦璨。?/p>
2.1 病狀
該病對葡萄的葉片、果實、新梢、葉柄、果梗、穗軸、卷須和花序均能侵染,尤其在幼嫩部分受害最重。葉部初期出現針眼大小紅褐色至黑褐色的小斑點,周圍有黃色的暈圈,以后逐漸擴大,形成直徑 1~4mm 的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病斑,中央呈灰白色,稍凹陷,邊緣暗褐色或紫褐色。后期病斑中部葉肉枯干破裂,而葉片出現穿孔。葉脈受害呈多角形病斑,造成葉片皺縮畸形,嚴重影響光合作用。果面發生近圓形淺褐色斑點,病斑周邊紫褐色,中心灰白色,稍凹陷,很像鳥眼,所以有人稱為“鳥眼病”.在病斑上面有微細的小黑點,即是分生孢子盤。受害果實生長緩慢,綠色,質硬味酸有時龜裂,失去食用價值。新梢、葉柄、穗軸、花序產生暗褐色橢圓略凹陷的病斑,不久病斑中部逐漸變成灰黑色,邊緣呈紫黑色或深褐色。
2.2 發生規律
黑痘病主要以菌絲在病枝蔓的潰瘍斑內越冬,也能在病葉、病果等部位越冬。菌絲生活力很強,在病組織內能存活 3~5a 之久。第 2 年 5 月份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到植株綠色幼嫩的部位。孢子萌發后從幼嫩部位侵入寄生,進行初次侵染,以后病部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導致病害流行。
侵染速度與溫度有一定的關系。病害發生最適溫度為 24~26℃和較高的濕度,菌絲的生長最適溫度為 30℃。病害的流行與降雨、空氣濕度及植株生育幼嫩狀況等有直接關系。多雨、高濕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傳播和萌發侵染;同時,多雨高濕又有利于植株的迅速生長,組織柔嫩,有利侵染發病。葡萄個體發育的不同時期其抗病力不一樣,一般寄主組織木質化程度較高,抗病性越強,生長期不斷出現的嫩梢、二次果等最易發病。各器官組織長大、老化后則抗病。
葡萄品種間的抗性差異也很大。一般東方品種及地方品種易感病,絕大多數西歐品種較抗病,而歐美雜交種很少發病。感病嚴重的品種有玫瑰香、佳里釀、紅雞心、牛奶、無核白、保爾加爾等;中等感病的品種有葡萄園皇后、新玫瑰、意大利、小紅玫瑰等;抗病品種有白香蕉、金后、巨峰、早生高墨、黑奧林、巴柯、卡門耐特、貴人香、水晶、黑虎香、玫瑰露、黑皮諾、康拜爾等。
此外,凡果園低洼潮濕,排水不良,粗放管理,樹勢衰弱,肥力不足或偏施氮肥,植株徒長,通風透光差的果園發病均較重。尤其在秋冬清園不徹底,留有大量病殘的果園,翌年發病尤重。
2.3 防治方法
2.3.1 消滅越冬病源
在秋季落葉后,結合冬剪徹底清除病蔓、病葉、病果和主蔓上的枯皮,集中深埋或燒毀。
2.3.2 藥劑防治
北京在葡萄埋土防寒前噴 1 次 5°Be 石硫合劑,發病嚴重的,在早春葡萄芽鱗片膨大時,再噴1 次 2~3°Be 石硫合劑加 0.3%五氯酚鈉效果較好,或單噴 3~5°Be 石硫合劑,或五氯酚鈉 200~300 倍液加 1°Be 石硫合劑,或 25%的別腐爛 200~400 倍液,消滅越冬病原菌,并兼治銹壁虱、介殼蟲等。當葡萄長到 3~5 片葉時,每隔 10d 左右噴 1 次波爾多液(1∶0.5~0.7∶200~240),或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800 倍液,或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800~1000倍液,或 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 500~600 倍液。上述藥劑要交替使用,防止產生抗藥性。
3 穗軸褐枯病
穗軸褐枯病因為發生在果穗穗軸上并在花期發生,因此俗稱花腐病,對當年產量影響很大,一般輕度發生可減產 10%,重者減產達 30%~50%以上。
3.1 病狀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枝蔓表皮或幼芽鱗片內越冬,翌年幼芽萌動至開花期入侵,病部形成病斑,幼穗的分枝穗軸產生褐色水漬狀斑點,致使穗軸變褐壞死,果粒失水萎焉或脫粒,果粒上染病,果膨大后呈瘡痂狀。
幼果感病,病斑呈黑褐色、圓形斑點,直徑為2~3mm,病變僅限于果皮,隨果粒逐漸膨大,病斑結痂脫落,對果實生長影響不大。
3.2 穗軸褐枯病的發生規律
該病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結果母枝和散落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越冬。當花序伸出至開花前后,病菌借風雨傳播,侵染幼嫩穗軸及幼果。本地區在 5 月下旬至 6 月上中旬的低溫多雨有利于病菌的侵染蔓延。病菌危害幼嫩的花蕾、穗軸或幼果,使其萎縮、干枯,造成大量的落花落果。
當果粒長到黃豆大小時,則病害停止侵染發病。
南方的梅雨天氣,有利于該病的發生蔓延。另外,地勢低洼,管理不善,通風透光差的果園發病重,歐美雜交種發病重。
3.3 防治方法
(1)冬季修剪后徹底清潔田園,將病殘體集中燒毀或深埋。并把果園周圍的雜草、枯枝落葉清除干凈,減少越冬菌源。
(3)葡萄芽萌動后,噴鏟除劑 3~5 波美度石硫合劑+200 倍五氯酚鈉,或 40%福美砷 200 倍液,重點噴結果母枝,消滅越冬菌源。
(3)在花序伸長至幼果期,噴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800~1000 倍液,或 75%百菌清 800 倍液,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 1000 倍液,或 4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 500 倍液,或 80%大生 M45 可濕性粉劑 800 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 1000 倍液,連噴 2~3 次,把病害消滅在初發階段,并可兼治葡萄灰霉病、黑痘病、白腐病等。
4 毛氈?。ㄆ咸寻`螨)
4.1 病狀
以雌成螨在葡萄枝蔓的芽鱗內或被害的葉內越冬,翌年春季隨著芽的萌動,癭螨從芽內爬出,隨即鉆入葉背茸毛間吸食汁液,受害初期葉的背面發生蒼白斑點,幼葉被害部呈茶褐色。因被害部組織受刺激,表面隆起,葉背密生毛氈狀茸毛,初為白色,逐漸變為茶褐色,故名“毛氈病”,發生嚴重時病葉皺縮變硬,表面凹凸不平,枝條不能正常生長,全年夏秋季危害最重,秋后成螨陸續潛入芽內越冬。
4.2 防治方法
(1)在葡萄生長期及時摘除被害葉片,秋后徹底清除落葉,集中燒毀。
(2)葡萄發芽前,噴灑 3~5°Be 度石硫合劑殺滅越冬成蟲,藥中加入平平加或 0.3%的洗衣粉增效。
(3) 葡萄生長期噴 0.2~0.3°Be 的石硫合劑,5%霸螨靈 1000 倍,50%苯丁錫可濕性粉劑 10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 2500 倍。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葡萄上不要使用三氯殺螨醇防治螨類害蟲,因為這樣農藥在生產過程中含有一定量的DDT,使果實 DDT 殘留超標。
(4)選用無病害苗木,毛氈病可隨苗木或插條進行傳播,種植前需進行消毒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