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稻飛虱形態特征
成蟲有長翅型和短翅型兩種。長翅型成蟲體長,-5毫米,灰黃色,頭頂較狹,突出在復眼前方,顏面部有3條凸起縱脊,脊色淡,溝色深,黑白分明,胸背小盾板中央長有一五角形的白色或藍白色斑,雌蟲的兩側為暗褐色或灰褐色,而雄蟲則為黑色,并在前端相連,翅半透明,兩翅會合線中央有一黑斑;短翅型雌蟲體長約4毫米,灰黃色至淡黃色、翅短,僅及腹部的一半。卵尖辣椒形,細瘦,微彎曲,長約U. 8毫米,初產時乳白色,后變淡黃色,并出現2個紅色眼點。卵產于葉鞘叫中肋等處組織中,卵粒單行排列成塊,卵帽不外露。若蟲近梭形長約0. 7毫米,初孵時乳白色,有灰斑,后呈淡黃色,體背有灰褐色或灰青色斑紋
2水稻稻飛虱發生為害特點
稻飛虱具有刺吸式口器,通過口器吸食水稻的汁液,從而干擾植株光合產物的正常分配,使得輸送到根系的營養物質減少,從而打亂根系的正常生理活動,加速葉片的衰老。稻飛虱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直接刺吸危害
稻飛虱的成蟲及若蟲都群集在稻叢的基部,通過口器刺吸莖葉的汁液,消耗植株儲備的養分。使得營養累積不足,谷粒不飽滿,札匕谷率增加。同時,害蟲分泌的凝固性唾液還能形成口針鞘,阻礙稻株體內的輸導組織活動。引起稻葉失水發黃,稻株下部變黑腐爛發臭、癱瘓倒伏、落塘枯死,稱為“冒穿”“穿頂”.
2.2產卵危害
飛虱一般將卵產在水稻植株體內,產卵的時候成蟲將水稻莖葉組織刺傷,在葉面形成傷口,導致植株體內的水分由刺傷點向外流失,同時會破壞植株的輸導組織,降低作物的同化作用,加速稻株癱瘓2.3傳播或誘發水稻病害==褐飛虱在吸食水稻營養的同時還攜帶病毒病、草狀叢矮病和齒葉矮縮病等病菌。水稻紋枯病、小球菌核病通過飛虱造成的大量傷口侵染為害作物。同時,稻飛虱在取食后排泄的“蜜露”富含各種糖類、氨基酸類營養物質,滯留在稻株表面,易滋生煤煙病,并吸引稻縱卷葉螟成蟲前來覓食而為害水稻
3 影響水稻稻飛虱發生的主要因素
3.1稻飛虱是一種遷飛性害蟲
遷入蟲量的多少與時間的遲早對稻飛虱的發生程度密切相關,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太平洋副高在旱季明顯增強,南北氣流對流頻繁,給稻飛虱的遷移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因此造成了近年稻飛虱大發生頻率越來越高
3.2稻飛虱是一種繁殖快、繁殖率高的害蟲
飛虱成蟲有長翅型、短翅型之分,長翅型主要起遷飛擴散的作用,短翅型則定居繁殖。短翅型成蟲的出現是飛虱大量繁殖和增長的預兆,一般孕穗期百叢有短翅型成蟲3 ,-5只,抽穗期稻飛虱就會大發生。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飛虱下一代的數量比上一代數量增長近100倍
3.3人為影響是主要的
栽培條件的變化,誘發稻飛虱發生危害增重。在地少人多,力爭高產的需求下,我國的稻田出現了與自然生態系統下完全不同的人工栽培體系。為稻飛虱的發生與蔓延提供了條件。同時,生產上濫用殺蟲劑導致稻飛虱再猖撅危害現象加劇。濫用殺蟲劑,特別有機磷農藥和菊酷類農藥,帶來了幾種嚴重后果。一是飛虱抗藥性增強。
二是產生抗性的時間縮短。三是某些農藥本身有刺激飛虱產卵及提高若蟲和成蟲成活率的現象,出現越打藥蟲越多的再增猖撅現象。
4 稻飛虱防治技術
4.1農業防治措施
實施連片種植,合理布局,防止飛虱迂回轉移、輾轉危害;健身栽培,科學管理肥水,做到排灌自如;合理用肥,防止田間封行過早、稻苗徒長蔭蔽,增加田間通風透光度,降低濕度;利用抗蟲品種安裝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稻田養鴨,保護青蛙等
4.2生物防治措施
保護利用自然天敵,調控稻田塊周圍的小生態環境,在田埂上撒施可引誘稻飛虱天敵的有益雜草,增加天敵的數量,充分發揮天敵對稻飛虱的控害作用。根據稻飛虱集中為害基部的特點,可進行稻田養鴨防治,采用稻鴨共棲的形式,進行稻飛虱防治。每畝在稻飛虱遷飛來到之時,不定期或定期將鴨子放在田中,利用鴨子捉蟲。
4.3化學防治措施
在若蟲孵化高峰至2}3齒令若蟲發生盛期,采用“突出重點、壓前控后”的防治策略,選用局效、低毒、選擇性農藥。目前對褐飛虱的防治主要有兩種特效農藥-撲虱靈和毗蟲琳。每畝用250.撲虱靈可濕性粉劑10克,或100oPf匕蟲琳可濕性粉劑20-30克對水50千克噴霧,也可以每畝用500氟蟲睛膠懸劑30}}0毫升,對水50千克噴霧防治。
4.4注意事項
稻飛虱多集中在植株基部取食危害,應盡量將藥液噴到基部;水稻生育后期,尤其是超級雜交稻密閉的大田要加大用藥量,粗霧噴霧;飛虱已對撲虱靈、砒蟲琳等產生了強抗藥性的稻區,注意選用新的有效藥劑防治,同時要注意藥劑輪換使用;噴藥時田間應保持一定水層。白背飛虱危害癥狀與褐飛虱危害差不多,但成、若蟲在稻株上的分布位置較褐飛虱高。以成蟲和若蟲群集稻株下部吸取汁液,使稻株表面成褐色斑。危害重時,稻株基部變褐,漸漸全株枯萎,嚴重時造成全田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