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飛虱屬于體形較小的害蟲,屬于同翅目飛虱科,一生經過卵、若蟲、成蟲三上蟲態,在重慶市長壽區長壽湖鎮水稻上發生為害的稻飛虱主要有白背飛虱、褐飛虱、灰飛虱3種,前2種為遷飛性害蟲,后1種是本地越冬害蟲,常年發生以前2種較重。
1 為害癥狀及發生規律
1.1 為害癥狀
稻飛虱為刺吸式口器,成蟲、若蟲常群集刺吸稻莖汁液,使稻葉乾枯、生長低矮、稻穗干瘦、倒伏,有的被害稻田,先在田中間出現“黃塘”,稱為“火旋”.害蟲以產卵管刺破稻株組織產卵于內,導致組織壞死變褐,也使稻株枯黃、倒伏。使水稻沒有收成或收成少。
1.2 生活習性
稻飛虱成蟲有趨光性、趨綠性、群集性,產卵都能刺傷水稻葉鞘、莖桿、葉脈等組織,將卵產于其中,產卵往往隨植株老嫩轉移,另外稻飛虱還好濕趨蔭性,成若蟲活動取食常在水稻植株下部,稻田中部、活動范圍比較穩定。只有灰飛虱以大齡若蟲和少量成蟲在綠肥田、小麥田及禾本科雜草上越冬,白背飛虱和褐飛遷飛到南方越冬,第2年5-6月遷回本地為害,稻飛虱的繁殖力強,在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揚花期繁殖倍數更高,蟲口數量增加,吸取稻汁量大,容易造成暴發性和毀滅性的災害。
1.3 發生規律
據田間調查,稻飛虱在長壽湖鎮初見時間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之間,我們采取100 hm2為1個調查單位,定田塊,每點調查5個小點,采取“Z”字型進行定期拍查,綜合其平均數,計算出百窩蟲量。經過10年的田間調查掌握了稻飛虱的發生規律(如表1)?!?】
從表1可知,從5月20日定點、定時開始調查到7月10日之間,稻飛虱逐漸增加,到達水稻孕穗后期(7月10日左右),稻飛虱成倍增加,7月10日是防治水稻稻飛虱的最好時間,有利于提高水稻抽穗揚花獲得高產。
2 主導因子
造成水稻稻飛虱流行、增加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風、溫濕度、栽培管理因子及相互作用的結果。
2.1 風
白背飛虱、褐飛虱是遷飛性害蟲,在本地不越冬,它借助于風力,從海南、云南遷移到本地,生活在水稻上取食和繁殖,增加蟲口數,群集生長,在5-6月吹風次數多遷入量就越大。
2.2 溫濕度雙重作用==冬季氣溫高,早春少雨干旱有利于灰飛虱越冬,蟲口數量增加; 遷飛性的白背飛虱、褐飛虱遷入后,如當地降水次數多、氣溫回升快就有利于稻飛虱生存。溫度在15~30 ℃范圍內,濕度在80%~90%范圍內有利于飛虱的生長繁殖,增加蟲口量。
2.3 偏施氮肥
水稻偏施氮肥,造成水稻生長嫩綠、汁液多,并且秧苗好封行早,密度大濕度高,有利于飛虱群集莖稈處生存取食,繁殖后代。
2.4 栽培因子
在水稻栽插上有的農民不按行窩距亂栽,過度密植導致植株徒長,莖桿纖弱,根系發育不良,造成本田通風、透光性能差,濕度增加,有利于稻飛虱生活的溫濕條件,群集嚴重。
3 合理防治稻飛虱
針對上述因素,應運用氣象學、植物學、肥料學、栽培學、病蟲害學、藥物學等一系列科學原理,采取新的科學措施,搞好稻飛虱的綜合防除,全方位提高防治效果,這是多年來行之有效的措施。采取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3.1 農業防治
綜合應用農業技術措施對稻飛虱進行防控制作用,主要是惡化稻飛虱生存的環境,不利于種群的生存與發展,通過壓低稻飛虱基數,通過影響害蟲的繁殖率,控制其種群數量。通過影響作物生長勢減輕作物受害程度,農業綜合防治是最經濟、最安全的,做到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3.1.1 消滅越冬蟲源灰飛虱是本地越冬蟲,在冬季結合積肥,清除田間或四周雜草,采取深埋或火燒來破壞其依附的生態條件,消滅越冬場所,有利于壓低越冬蟲源。
3.1.2 選用抗蟲品種在品種選擇上,選擇生育期適當早、種植抗蟲或耐蟲的高產水稻良種,如Ⅱ優416、宜香稻9303等。使稻飛虱在第1關受阻,取食困難,降其營養。
3.1.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能改善作物的營養條件,提高抗蟲能力,減輕蟲害損失程度。應及時合理施肥,注重氮、磷、鉀肥的合理配合,增強植株健壯,減輕害蟲為害,避免偏施氮肥的現象。
3.1.4 合理密植作物合理密植能充分發揮單株與群體作用,保證單株有適當的營養面積,通風透光好,水稻生長發育健壯,封行遲,提高水稻對稻飛虱的耐害性,促進增產。
3.1.5 加強田間管理加強田間管理可以減輕或防止稻飛虱的發生,適當稀播種,促進作物壯苗快發,適時中耕、清除田間雜草,適時間苗、定苗,培育壯秧,惡化稻飛虱的生存環境。
3.1.6 利用黑光燈誘殺稻飛虱稻飛虱有趨光性的特點,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在黑光燈下放1個藥盆引誘稻飛虱撲燈,將其殺死。
3.2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一種高效的方法,殺蟲速度快、擊倒率高,使用后效果立竿見影,短期內就能減輕稻飛虱對水稻的危害,這種方法使用簡便、投資少、簡單易操作、成本較低。(1)搞好預測預報工作,因為稻飛虱主要是遷飛性害蟲,時時監控其發生趨勢,根據防治指標,在7月10日時當白背飛虱百窩蟲量達到1800~2000頭、褐飛虱達到1000頭左右進行施藥防治,采取治上壓下,狠治大發生前一代,白背飛虱和褐飛虱一般掌握在若蟲孵化高峰期至2、3齡若蟲盛發期用藥,效果更好。(2)在選藥上,要選擇高效、對路、低毒、低殘留的農藥。(3)時時注意施藥時間,一般應掌握晴天上午露水干后或下午太陽落土以前進行施藥效果為佳。(4)在藥物種類的選擇上,前期可用3%呋喃丹顆粒劑1.5~2.0 kg/667 m2或者用2%葉蟬散粉劑2.5 kg/667 m2參土撒施,在齊穗期前667m2用25%優樂得可濕性粉劑25 g或吡蟲啉30 g或撲虱靈100 g等藥物效果好,藥效可達15~25 d,有利于防治稻飛虱,大大壓低蟲數,降低稻飛虱對水稻的危害,促進水稻高產。
4 小結
綜上所述,水稻稻飛虱有白背飛虱、褐飛虱、灰飛虱3種,前2種為遷飛性害蟲,最后1種是本地越冬性害蟲,它們的生長流行主要與氣象因子、溫濕度因子、栽培管理因子及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我們運用科學原理,在品種選擇,培肥、合理密植、田間管理上采取一系列科學措施,搞好農業綜合防治和化學藥物防治,壓低稻飛虱蟲量,提高防治效果,把稻飛虱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使水稻生產向著更加安全、高效、健康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