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白蛾(Hlyphantria cunea Drury) 又名美國燈蛾、秋幕毛蟲、秋幕蛾,屬鱗翅目燈蛾科,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被林業、農業、檢驗檢疫共同列為國際檢疫性的有害生物。2010 年起美國白蛾在江蘇省連云港、徐州、鹽城和宿遷市的部分縣區暴發[1]。目前,該蟲向周邊地區擴散蔓延的勢頭仍在加劇,嚴重威脅著江蘇省的城市綠化、林木、果樹和蠶桑等產業。因此,在充分了解美國白蛾的生長、繁殖和采食習性的前提下,綜合全國各地和蘇北地區的防控經驗,制定切實有效的防控方案勢在必行。
1 美國白蛾的危害特性
1.1 食性雜
美國白蛾食性極雜,危害我國的林木、果樹和農作物的種類達 200 余種[2]。自從美國白蛾在江蘇省大肆猖獗以后,楊樹、白蠟、懸鈴木、刺槐、桑樹等綠化常用樹種遭到嚴重的破壞,給江蘇省的經濟和社會帶來巨大損失。
1.2繁殖量大
據觀察,1 頭美國白蛾雌蛾 1 次可產卵 600~800粒,最多可達 1900 粒,按每雌蛾產卵 600 粒,卵孵化率60%,1 年繁殖 3 代計算,1 頭雌蛾 1 年能繁殖 3000 萬頭以上,最多能繁殖近 2 億頭。在江蘇 1 年發生 3 代。
1.3 適應性強[3]
美國白蛾可以在地理位置 20~50°N、溫度-16~40℃范圍內生存。老熟幼蟲 15 天不取食也不會死亡。蛹在磚瓦、石塊下,墻縫、樹皮裂縫或淺土內均可安全越冬。
1.4傳播途徑廣
美國白蛾的成蟲、卵、幼蟲和蛹均可隨各種苗木、果品、農作物、蔬菜及其包裝材料借助于運輸工具等遠距離傳播,其中以1齡以上的幼蟲和蛹傳播的機會最多,成蟲還可靠飛翔作近距離傳播,增加了檢疫難度。
1.5嚴重擾民
美國白蛾對所有的綠色植物都有強烈的食欲和胃口。它不僅會吃掉街道的綠化樹木和農田里的莊稼,造成減產甚至絕收。而且成群的美國白蛾還會進村入戶,飛入居民和農戶家里,嚴重擾亂人類生活。
2 制定美國白蛾防控方案
美國白蛾的洶洶氣勢使江蘇省林業部門如臨大敵,已經引起各部門的密切關注。2013 年 6 月 13~14日由江蘇省林業局組織舉辦的全省美國白蛾防控現場會在鹽城市濱??h召開。會議貫徹落實了美國白蛾等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總結美國白蛾入侵江蘇省 3 年來的防控工作成效,分析防控形勢,并部署了林業部門的防控工作。目前,美國白蛾的防控措施主要有植物檢疫防控、林業技術措施防控、物理機械防控、生物防控以及化學防控 5 類方法。
2.1 切斷傳播途徑,把好植物檢疫關
美國白蛾遠距離傳播的途徑廣、時間長、蟲態多,而且一年四季都能傳播,其中以 7、8、9 月傳播最快。因此,應加強植物檢疫工作力度,在江蘇省與外省毗鄰的重要交通干道沿線的鄉鎮設置固定疫情監測點,同時利用各市現有的木材檢查站,實行 24 小時檢疫值班制度,對來自疫區的苗木、接穗、花卉、鮮果及包裝箱填充物和交通工具等必須嚴格檢疫,并采用先進儀器和技術手段,做好蟲情監測。一旦發現檢疫害蟲,必須依法扣留,同時盡快查清發生范圍,并進行封鎖和除害處理。雖然目前江蘇北部多數城市已經出現美國白蛾,但我們仍要采取一切措施,最大程度切斷傳播途徑,減少各城市疫情相互感染的機會。
2.2 改善林業技術措施,提高防控工作質量
2.2.1 調整樹種結構,栽植厭食樹種。在江蘇省各市區的四旁造林和城市綠化中,多栽植美國白蛾厭食的樹種,如銀杏、常綠針葉樹等??砷g隔性栽植部分美國白蛾嗜食樹種作為引誘樹,防治時重點放在這部分樹木上,從植物群落上抑制美國白蛾的繁衍。
2.2.2 分清工作主次,實行分區防控。將防控區域劃分為除治區、監控區、保護區 3 種類型,實施分區防控。除治區為工程區內重要防治區域,特點是發生集中連片,局部地區疫點密集,雖經連年防治仍不斷發生;監控區雖尚未發現疫情,但與發生區相連或相近;保護區是監控區中的重點保護區域。除治區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美國白蛾疫情擴散蔓延;未發生區特別是與疫區毗鄰的高危區要嚴密監控,加強檢疫,做好應急防控隊伍建設和物資儲備。
2.2.3 了解生活習性,選擇防控地點。美國白蛾有趨臭味、腥味、異味的習性,在普查、挖蛹和藥劑防治時,應特別注意有喜食植物地方周圍的臭水坑、牲口圈、豬圈、養殖場、垃圾桶、廁所等衛生條件相對較差的地方。
2.3 把握防治時期,進行物理和化學防治
找到美國白蛾最脆弱的時期,是進行機械防治和化學防治的關鍵。從世代上講,要普防第 1 代,圍殲第2 代,控制第 3 代(越冬代)。從生活史上看,要瞄準美國白蛾的各個為害期和生活薄弱環節,具體的說,要在3 個時期(各代幼蟲期\\),4 個環節\\(成蟲羽化期、卵期、幼蟲網幕期、下樹化蛹期)下功夫[4]。
2.3.1 卵期防治。美國白蛾卵一般產在樹冠外圍。越冬代多在樹冠的中下層,第 1、2 代多在樹冠的中上層產卵(氣溫過高時產在里側)。防控措施:5 月中旬 ~5 月下旬、7 月中旬 ~8 月上旬,在美國白蛾產卵盛期,組織人員采摘卵塊并集中銷毀。
2.3.2 幼蟲期防治。(1)人工機械防治。由于低齡幼蟲有吐絲結網、群居為害的習性,可在 6 月上旬 ~ 下旬、8月上旬 ~9 月中旬,利用美國白蛾 1~4 齡幼蟲群集于網幕內取食的習性,組織人員每隔 2~3 天仔細查找樹冠中下部外緣,發現網幕用高枝剪將網幕連同小枝一起剪下。剪網時要特別注意不要造成破網,以免幼蟲漏出。剪下的網幕必須立即集中燒毀或深埋,散落在地上的幼蟲應立即噴藥殺死。(2)化學防治。樹干基部打孔注內吸劑防控。對于高大的孤立樹木和城區的行道樹,在初孵幼蟲期,用打孔機在樹干基部以 45°角打孔,平均每 1cm 粗樹干注藥 0.5~1mL,常用藥劑有氧化樂果、吡蟲啉、氯胺磷等。?噴霧防控。在美國白蛾幼蟲網幕始見期至高峰期,即在幼蟲 3 齡以前,應用 25%滅幼脲 Ⅲ 號 膠懸劑 2000 倍液或 1.2% 煙參堿乳油1000~1500 倍液等植物性殺蟲劑;對各齡幼蟲也可以使用 5%氯氰菊酯乳油 1500 倍液對發生樹木及其周圍范圍內所有植物地面進行立體式周到、細致噴灑。
2.3.3 蛹期采用人工和生物防治。廣泛發動群眾到屋檐下、墻縫內、墻角處、碎磚瓦礫下和樹干老皮裂縫內搜尋、挖蛹,消滅越冬蛹,可大大壓低美國白蛾的越冬基數。同時人工繁殖釋放美國白蛾天敵周氏嚙小蜂。
2.3.4 成蟲采用物理和機械防治。采用性誘劑、性信息素誘殺成蟲,也可利用其趨光性誘殺。
3 結語
對于任何一個地區,防控美國白蛾都是一場攻堅戰,必須掌握其發生規律,采取綜合防控措施。在江蘇省范圍內結成聯動統一戰線,實行聯防聯治,群防群治,各市區鄉鎮統一行動,不留死角,才能打好殲滅戰。
參考文獻:
[1]劉纏民,徐福元,蔣繼宏.蘇北主栽樹種對美國白蛾發生及幼蟲生長的影響[J].江蘇林業科技,2013,40\\(6\\):6-7.
[2]徐桂平,王文梅,王炳太.美國白蛾發生規律與綜合防控措施探討[J].綠色科技,2011,6:111-117.
[3]高政平,強承魁,李桂香.徐州地區美國白蛾的發生與防治[J].江蘇農業科學,2013,41\\(12\\):145-146.
[4]徐明,唐登東,張利華.美國白蛾在江蘇北部的發生規律及防治適期初步研究[J],2013,40\\(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