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產國,據 FAO 等統計,我國甘薯種植面積大約為 690 萬 hm2,約占世界種植面積的 60%以上,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 85%以上[1].但其單產卻居世界第 12 位,除栽培和管理技術落后外,地下害蟲的大面積發生是導致甘薯產量、品質下降的重要因素[2].
種植結構的調整、復種指數的提高,加之秸稈還田等新技術的推廣,極大地豐富了地下害蟲的食源,加大了地下害蟲的基數[3-6];由于缺乏有效藥劑,尤其藥劑的施用時期、技術、方法不得當,藥品單一,施用時間長,地下害蟲已形成抗藥性[7-8].地下害蟲的增多,一方面造成甘薯產量下降、商品性差,并影響口感,導致品質下降[9];另一方面造成用藥量的加大和用藥次數的增多,對環境和農產品安全危害極大[10].
本試驗研究了 4 種低毒藥劑對地下害蟲的影響,以篩選出防治甘薯地下害蟲更有效的藥劑,旨在為本地區甘薯地下害蟲防治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試作物 供試甘薯品種為商薯 9 號.
1.1.2 供試藥劑 供試藥劑為地蚜靈\\(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發\\)、70%吡蟲啉粉\\(青島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產品\\)、30%毒死蜱微膠囊劑\\(江蘇寶靈化工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產品\\)、白僵菌 1 號\\(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病蟲崗位提供\\).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 2013 年在商丘市農林科學院試驗示范中心\\(34°31′N,115°42′E\\)進行.試驗區常年平均日照 2 200~2 400 h,氣溫 14 ℃左右,降雨量 680 mm左右,試驗田土壤為黃潮土,質地中壤,耕層\\(0~20 cm\\)土壤含有機質 9 g/kg、堿解氮 36 mg/kg、速效磷 13.2 mg/kg、速效鉀 50 mg/kg.
1.3 試驗設計
試驗于 2013 年 5月 15 日扦插,10 月 27 日收獲.6 行區,每行 25 株,行距 80 cm,株距 27 cm,小區面積33 m2,密度為 1.5 萬株 /hm2.采用隨機區組設計,共設 7 個處理:\\(1\\)地蚜靈,0.75 kg/hm2拌細土穴施;\\(2\\) 地蚜靈,1.5 kg/hm2拌細土穴施;\\(3\\)70%吡蟲啉粉,1.5 kg/hm2拌細土穴施;\\(4\\)30%毒死蜱微膠囊劑,7.5 kg/hm2對水稀釋后穴施;\\(5\\)30%毒死蜱微膠囊劑,15 kg/hm2對水稀釋后穴施;\\(6\\)白僵菌 1 號,15 kg/hm2拌細土穴施;\\(7\\) 空白對照,不施藥.3 次重復.
1.4 調查項目及方法
收獲時每小區調查中間 3 行,逐塊調查,并按分級標準分級,記載各級別薯塊數及蟲咬率.每小區選中間 2 行進行測產.
薯塊受害分級標準:0 級,無蟲咬,薯塊表面光滑;1 級,蟲咬孔只有 1~2 個,蟲咬深度淺,薯塊表面較光滑,不影響薯塊商品率;2 級,蟲咬孔只有3~4 個,蟲咬深度中等,薯塊表面可見明顯的蟲咬痕跡,影響薯塊商品率;3 級,蟲咬孔在 5 個以上,蟲咬深度深,嚴重影響薯塊商品率.
評價指標計算公式為:蟲咬率=\\(1 級薯塊數+2 級薯塊數+3 級薯塊數\\)/ 總薯塊數×100%;蟲情指數=∑\\(各級蟲咬薯塊數×相應級數\\)\\(/調查總塊數×最高受害級\\)×100;商品率=\\(0 級薯塊數+1 級薯塊數\\)/ 總薯塊數×100%.
1.5 數據處理
采用 SPSS 軟件對試驗結果進行分析,不同處理之間經方差分析,統計差異顯著后再進行多重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藥劑處理對蟲咬率和蟲情指數的影響由表 1 可知,不同藥劑處理下的蟲咬率和蟲情指數均低于對照.地蚜靈 1.5 kg/hm2處理下的蟲咬率\\(36.8%\\)最低.不同藥劑處理之間蟲咬率從小到大表現為地蚜靈 1.5kg/hm2<70%吡蟲啉粉 1.5kg/hm2<30%毒死蜱 15 kg/hm2<白僵菌 1 號 15 kg/hm2<地蚜靈 0.75 kg/hm2<30% 毒 死 蜱 7.5 kg/hm2 2.2 不同藥劑處理對甘薯產量和商品率的影響 由表 2 可知,不同藥劑處理下甘薯的產量和商品薯率均顯著高于對照且差異達顯著水平.地蚜靈1.5kg/hm2處理下的甘薯產量最高,與其他處理相比差異達顯著水平,比對照高 35.50%;不同藥劑處理間表現為地蚜靈 1.5 kg/hm2>30%毒死蜱 15 kg/hm2>70%吡蟲啉粉 1.5 kg/hm2>白僵菌 1 號 15 kg/hm2>地蚜靈 0.75 kg/hm2>30%毒死蜱 7.5 kg/hm2>CK.地蚜靈 1.5 kg/hm2處理下的甘薯商品率也最高,不同藥劑處理之間表現為地蚜靈 1.5 kg/hm2>30%毒死蜱 15 kg/hm2>70%吡蟲啉粉 1.5 kg/hm2=白僵菌1 號 15 kg/hm2>地蚜靈 0.75 kg/hm2>30%毒死蜱7.5 kg/hm2>CK,地蚜靈 1.5 kg/hm2和 30%毒死蜱15 kg/hm2處理下商品薯率差異不顯著. 3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相比,4 種不同藥劑的7 個處理均能顯著降低蟲咬率和蟲情指數,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11-13].地蚜靈 1.5 kg/hm2處理下地下害蟲的防效最好,蟲咬率和蟲情指數最低,這與郭小丁等[14-15]得出的用地蚜靈防治蠐螬效果最好的結果相似.本研究還表明,不同處理均能顯著提高甘薯產量,地蚜靈 1.5kg/hm2效果最好,30%毒死蜱 15kg/hm2次之,這也與前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6].但也有試驗指出,不同藥劑處理下的甘薯產量與對照差異不顯著,這可能與地下害蟲蟲口基數和不同甘薯品種之間抗蟲性的差異有關.有研究表明[17],30%辛硫磷微膠囊防治地下害蟲較好[18-20].由于本試驗只研究了 4 種藥劑 1~2 種濃度梯度在單一類型地塊對地下害蟲的影響,可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就本試驗結合 30%辛硫磷微膠囊在不同類型地塊做更多濃度梯度下探討對地下害蟲的影響,以便能較好地篩選出防治甘薯地下害蟲的高效、低毒藥劑,指導生產. 參考文獻: [1]馬大夫,劉慶昌. 中國甘薯育種與產業化[M].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5. [2]劉順通,段愛菊,張自啟,等. 不同藥劑防治甘薯莖線蟲病的田間效果[J]. 河南農業科學,2011,40\\(3\\):102-104. [3]楊愛梅,王家才,孟自立,等. 三種防治甘薯莖線蟲病藥劑的田間防治效果評價[J]. 江蘇農業科學,2012,40\\(1\\):121-123. [4]王容燕,陳書龍,李秀花,等. 5%硫線磷顆粒劑對甘薯莖線蟲病和蠐螬的防治效果[J]. 河北農業科學,2012,16\\(3\\):44-47. [5]黃詠梅,陳天淵,李彥春,等. 玉米與甘薯間套作種植模式效益研究[J]. 廣西農學報,2011,26\\(6\\):16-19. [6]秦凱. 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對地下害蟲的影響[J]. 農業參謀:種業大觀,2011\\(9\\):25-26. [7]彭理,陳永凡,孔令軍,等. 作物地下害蟲發生原因及防治對策[J]. 種業導刊,2011\\(11\\):25-26. [8]高燕. 我國地下害蟲防治現狀[J]. 湖北植保,2011\\(6\\):1-4. [9]魏鴻鈞,張治良,王萌長,等. 中國地下害蟲[M]. 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9:1-40. [10]李愛賢,劉慶昌,王慶美,等. 我國甘薯育種研究現狀及展望[J].山東農業科學,2009\\(1\\):38-42. [11]陳春利,王邵敏. 54%吡蟲啉·氟蟲腈 FS 和 60%吡蟲啉 FS 對花生地下害蟲的防治[J]. 農藥,2009,48\\(6\\):452-454. [12]陳如寬. 6%毒死蜱·辛硫磷顆粒劑對馬鈴薯地下害蟲的田間防效[J]. 甘肅農業科技,2012\\(7\\):43-44. [13]陳學榮,劉榮甫,戴永發,等. 不同藥劑對芋頭地下害蟲的防治效果[J]. 安徽農業科學,2014,42\\(3\\):760-761. [14]郭小丁,謝一芝,馬佩勇,等. 鮮食甘薯生產施用地蚜靈防治蠐螬效果[J]. 江蘇農業科學,2011,39\\(3\\):146-147. [15]張金民,王永強,李萌茵. 花生地下害蟲藥劑防治和施藥方法研究[J]. 安徽農學通報,2013,19\\(17\\):80. [16]何靄如,余小麗,李觀康,等. 4 種藥劑對甘薯地下害蟲的田間防治試驗[J]. 廣東農業科學,2011\\(18\\):62-63. [17]黃榮茂. 辛硫磷對黃螞蟻等地下害蟲防治效果[J]. 貴州農業科學,1983,6\\(3\\):54-56. [18]孫厚俊,楊愛梅,趙永強. 30%辛硫磷微膠囊劑防治甘薯地下害蟲效果評價[J]. 公共植保與綠色防控,2010\\(10\\):575-577. [19]洪流,鄭果,王春明,等. 3%辛硫磷·凹凸棒顆粒劑對胡蘿卜地下害蟲的防效[J]. 甘肅農業科技,2010\\(3\\):25-27. [20]段愛菊,韓瑞花,王利霞,等. 不同藥劑拌種對花生地下害蟲的防治試驗[J]. 花生學報,2011,12\\(15\\):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