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滅菌唑\\(Triticonazole\\)屬三唑類殺菌劑,是甾醇生物合成中脫甲基化酶抑制劑,主要通過抑制甾醇生物合成中的 C-14 脫甲基化酶從而阻止真菌形成,對白粉病、紋枯病、枯萎病、葉斑病、銹病、菌核病、網斑病、云紋病等作物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滅菌唑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內吸活性,優異的保護、治療和鏟除活性,且持效期長,常用于禾谷類作物、豆科作物、果樹病害防治。戴雷、王宗標等人通過對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發、大豆產量和主要農藝性狀影響的研究\\(戴雷等,2009;王宗標等,2013\\)均發現了滅菌唑有良好的作用效果。
農藥的使用可以保障農作物的生產,是現代農業的必須品,但因其產生環境問題卻越來越嚴重,農藥的科學使用與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國家農業部頒布了《農藥管理條例》,明確規定,農藥生產、進口必須進行登記制度,在登記之前,必須進行環境生物的毒性評價。在《化學農藥環境安全評價準則》中,溞、藻、魚、蜜蜂、赤眼蜂、家蠶、鳥類、兩棲蝌蚪等是農藥毒性評價的常用生物,在三唑類殺菌劑的對環境生物的毒性研究中,張陸偉等人初步研究了日本青鳉的早期生命階段毒性效應\\(張陸偉等,2013\\),金嘯等人進行了四種殺菌劑的兩種赤眼蜂的毒性分析及敏感性比較\\(金嘯等,2011\\);郭晶、李鵬鵬等人研究了斑馬魚的急性毒性\\(郭晶等,2010;李鵬鵬等,2012\\),俞瑞鮮等人研究了腈菌唑、烯唑醇、己唑醇等三唑類殺菌劑的家蠶毒性\\(俞瑞鮮等,2011\\),趙帥等人研究了多種三唑類殺菌劑意大利蜜蜂的毒性效應\\(趙帥,2011\\) ,發現該類農藥主要以中毒、低毒為主,但宋光林等人發現戊唑醇對玉米螟赤眼蜂為高風險性農藥\\(宋光林等,2013\\),郭晶等人發現氟硅唑和腈菌唑對大型溞為劇毒類農藥\\(郭晶等,2009\\)。研究三唑類農藥對環境生物的毒性頗多,但對于滅菌唑的研究報道相對較少,為減少滅菌唑對環境的危害,本試驗選用日本鵪鶉作為受試生物,研究其對鳥類的急性經口毒性和急性飼喂毒性,對評估滅菌唑的環境危害,科學使用農藥,保護生態環境有重要意義。
1、 材料及方法
1. 1 儀器與試劑
鳥籠\\(不銹鋼材質,長 60 cm ×70 cm ×40 cm\\)、移液槍\\(Thermo Electron\\)、DT500A 電子天平\\(常熟意歐儀表有限公司\\);BS300S-WE1 型電子分析天平\\(賽多利斯科學儀器\\(北京\\)有限公司,0. 1 mg\\)。滅菌唑樣品\\(96 %,貴州省分析測試研究院\\)
1. 2 試驗材料
日本鵪鶉\\(Coturnix coturnix japonica\\):雛鳥為同批卵孵化,購于遵義發強鵪鶉有限公司。于試驗室飼養至 30 日齡,體重:90 ~100 g,試驗前7 d 死亡率為 0,所有鵪鶉全部生長正常健康無病,試驗前一天停止喂食,僅供清水。飼料:遵義嘉好飼料有限公司生產。水分13.4 %、粗蛋白15.2 %、粗脂肪 2.8 %、粗纖維7.6 %、粗灰分8. 7 % 。
1. 3 試驗方法
鳥類的急性毒性試驗類型有正式試驗和限度試驗 2 種,本次試驗中經口毒性與飼喂毒性試驗均選用限度試驗。
1. 3. 1 滅菌唑的鳥類急性經口毒性試驗
鳥類的急性經口毒性試驗中以經口灌注法一次性對鳥類給藥,連續 7 d 觀察鳥類的中毒與死亡情況,獲取 7 d 內的 LD50值及 95 % 置信限,本試驗選擇 1 000 mg ai/kg體重作為污染劑量。隨機取出 5 只雄性鵪鶉和 5 只雌性鵪鶉于試驗籠中,逐只稱重并做好標記。根據不同質量鵪鶉稱取其體重的 1/1 000 質量的受試物制備為膠囊,并將膠囊灌食給鵪鶉進行試驗,試驗周期為7 d。試驗設置 1 個空白對照,試驗期間每日觀察試驗鳥的中毒及死亡狀況。
1. 3. 2 滅菌唑的鳥類急性飼喂毒性試驗
鳥類的急性飼喂毒性試驗中,將藥液均勻分散于飼料中,用以飼喂鳥類 5 d,再以不含藥液的飼料飼喂 3 d,連續 8 d 觀察鳥類的中毒與死亡情況,獲取 8 d 內的 LD50值及 95 % 置信限,本試驗選擇1 000 mg ai / kg飼料作為污染劑量。
稱取 0. 104 g 滅菌唑分散于 100 g 飼料中,加10 ml水攪拌混勻得含供試物飼料,隨機取出 5 只雄性鵪鶉和 5 只雌性鵪鶉于試驗籠中,將含供試物飼料置于試驗籠讓鳥取食進行試驗,試驗周期為 8 d。試驗設置 1 個空白對照,在試驗中,前 5 d 喂食含供試物飼料,每日 2 次;后 3 d 喂食不含供試物飼料,每日觀察試驗鳥的中毒及死亡狀況。
1. 4 評價依據
采用《化學農藥環境安全評價準則》\\(2010\\)“鳥類毒性試驗”對滅菌唑的鳥類急性經口毒性 7 d 和鳥類急性飼喂毒性 8 d 的 LD50進行分析,評估其毒性。評價準則見表 1。
2、 結果與討論
鳥類的急性毒性是指農藥進入鳥類體內,對鳥類所產生的毒性效應,通過測定農藥對鳥類的 LC50或 LD50,評價農藥對鳥類的急性毒性,提供農藥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資料。農藥的毒性級別越高,對生物的危害越大,通常用 LD50來表示其毒性大小。當滅菌唑的鳥類急性經口毒性試驗濃度設定為 0、1 000 mg ai / kg體重時,在 7 d 的試驗周期內,試驗鳥類未發生死亡及其它中毒癥狀,其結果如表 1 所示;當滅菌唑的鳥類急性飼喂毒性試驗濃度設定為 0、1 000 mg ai / kg飼料時,在 8 d 的試驗周期內,試驗組與對照組攝食量無明顯差異,試驗鳥類未發生死亡及其它中毒癥狀,其結果見表 2 所示。鳥類經口和飼喂毒性試驗結果表明:滅菌唑對日本鵪鶉的急性經口毒性 7 d-LD50> 1 000 mg ai / kg體重;對日本鵪鶉的急性飼喂毒性 8 d-LD50> 1 000 mg ai / kg。
3、 分析與討論
鳥類急性毒性研究對闡明農藥在環境中對生物的影響,評價和預測進入環境后的潛在危害,對制定環境質量標準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農藥是一把雙刃劍,其在保障中國糧食生產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同時也衍生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農產品安全等問題。隨著我國《農藥管理條例》的實施,高毒農藥將一步步被淘汰,而高效、低毒農藥將成為市場主體,尋找、生產高效低毒的農藥將為大勢所趨。
本文研究滅菌唑對鳥類的急性毒性,直觀的反映了滅菌唑對鳥類的短期危害,鳥類經口和飼喂毒性試驗結果表明:滅菌唑對日本鵪鶉的急性經口毒性 7 d-LD50> 1 000 mg ai / kg體重;對日本鵪鶉的急性飼喂毒性 8 d-LD50> 1 000 mg ai / kg飼料,根據《化學農藥環境安全評價準則》\\(2010\\)“鳥類毒性試驗”中關于“農藥對鳥類的等級劃分”,滅菌唑對鳥類的急性毒性為低毒,說明滅菌唑對鳥類的危害較小,是一種較為安全的農藥,其對作物病害的良好防治效果,可能替代多種農藥應用于田間病害防治,但是農藥在環境中的行為及生態效應可能因生物或環境不一致而表現出不同的毒性效應,基于三唑類農藥氟硅唑和腈菌唑對斑馬魚急性毒性為中毒,但對大型溞卻是劇毒農藥,因而要更全面的評價滅菌唑的環境危害作用,還應該加強滅菌唑對其它水生生物和陸生生物及其環境中的殘留特性等方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戴雷,張道環,李寒松,等,2012. 不同殺菌劑對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發的影響[J]. 植物檢疫,26\\(3\\):18-23.
郭晶,宋文華,丁峰,等,2010. 三唑類殺菌劑對斑馬魚的急性毒性研究[J]. 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9\\(4\\):402-406.
郭晶,宋文華,丁峰,等,2009. 三唑類殺菌劑對大型溞急性毒性研究[J]. 南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42\\(3\\):76-80.
金嘯,尹曉輝,朱國念,等,2011. 四種殺菌劑對兩種赤眼蜂的毒性分析及敏感性比較[J]. 農藥學學報,13\\(6\\):649-652.
李鵬鵬,2012. 6 種殺菌劑對斑馬魚急性毒性評價及中毒癥狀觀察[J]. 世界農藥,3:44-46.
宋光林,廖朝選,黃玉貴,等,2014. 戊唑醇對天敵赤眼蜂急性毒性評價[J]. 貴州科學,32\\(1\\):85-87.
王宗標,王幸,徐澤俊,等,2013. 植物保健劑對大豆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41\\(6\\):85-86.
俞瑞鮮,王彥華,吳聲敢,等,2011. 21 種殺菌劑對家蠶的急性毒性與風險評價[J]. 生態毒理學報,6:643-648.
張陸偉,蔡磊明,趙學平,等,2013. 3 種殺菌劑對日本青鳉早期生命階段毒性效應初步研究[J]. 環境科學學報,33\\(10\\) :2 897-2 903.
趙帥,袁善奎,才冰,等,2011. 300 個農藥制劑對蜜蜂的急性J]. 農藥,50\\(4\\):27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