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 3G、4G 時代的來臨,智能手機以手機短信、手機電視、電子書、微博等為代表的新興信息傳播方式,被冠以"第五媒體"的稱號。使用手機閱讀的人群在日益擴大,并且集中在青年群體,它的興起給人們的閱讀觀念,閱讀方式和閱讀效率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本文以手機電子書籍為研究對象,遵循調查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研究思路,從對手機閱讀的界定和特征開始研究,通過手機閱讀來揣摩流行文化與當代青年群體的價值觀之間的內在聯系,探討青年群體閱讀行為的引導途徑,幫助引導青年群體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首先是對手機閱讀進行概述,包括對手機閱讀概念的界定以及特征的分析,另外還從傳播過程的角度對手機閱讀與傳統閱讀兩種不同的閱讀方式進行比較,概括出手機閱讀的正面和負面影響,手機閱讀的前景與展望等。
其次,在對手機閱讀的內涵及特征有了具體的了解的基礎上,論文著眼于實地調查,以調查問卷的形式,通過調查黃石地區青年群體的閱讀狀況、手機閱讀行為、手機閱讀電子書籍行為等特征,獲取并分析問卷數據,總結歸納出當代青年群體手機閱讀電子書籍行為現狀:青年群體使用手機的娛樂化和手機依賴;青年群體整體閱讀質量偏低,手機閱讀偏向微信、新聞資訊等碎片化的內容;手機閱讀電子書籍呈現出碎片化、功利化、娛樂化的特征;青年群體以娛樂的心態看待電子書籍內容過度娛樂化。
再次,在青年群體手機閱讀電子書籍行為現狀的基礎上,肯定手機閱讀電子書籍現狀的正面作用,分析手機閱讀電子書籍的負面影響。
最后,通過以上調查結論,總結分析出青年群體手機閱讀電子書籍現狀的原因,從社會層面來看,中國社會正處在經濟轉型時期,經濟在保持高速發展的同時,當下的價值觀念、公眾審美觀念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媒介環境來看,國內媒體娛樂化的大環境對電子書籍內容的娛樂化產生了負面影響;從媒介特性來看,手機媒體自身的特點也促進了其向娛樂化方向發展的趨勢;從青年群體自身來看,娛樂化的浪潮與青年群體所面對的社會壓力、青年群體的自身特性息息相關。
并以此提出了解決措施,要對青年群體手機閱讀電子書籍行為進行科學引導,更好的發揮圖書館的作用,手機運營商要加強內容建設,大眾媒體要堅守媒體的大眾瞭望的功能。
關鍵詞:手機閱讀;電子書籍;行為研究;青年群體目錄
摘要
緒論
第一節 選題背景及依據
第二節 研究的歷史和現狀
第三節 研究的意義和目的
第四節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五節 研究的難點與創新點
第一章 手機閱讀概述
第一節 手機閱讀的內涵
第二節 手機閱讀的優點
一、閱讀載體
二、閱讀文本
三、傳播模式
第三節 手機閱讀的缺陷
一、手機閱讀的內容缺陷
二、手機閱讀的閱讀效果缺陷
第四節 手機閱讀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二、消極影響
第五節 手機閱讀和傳統紙質閱讀方式的比較
第六節 手機閱讀的前景與展望
第二章 青年群體手機閱讀現狀分析
第一節 問卷調查情況說明
一、關于調查群體的選擇
二、關于調查地域的選擇
三、關于調查對象與抽樣
四、關于調查問卷的發放
五、關于調查問卷的設計
第二節 問卷調查數據呈現
一、青年群體手機使用的行為特征
二、青年群體閱讀的行為特征
三、青年群體手機閱讀電子書籍的行為特征
四、青年群體對手機閱讀電子書籍內容娛樂化現象的認知
第三章 青年群體手機閱讀電子書籍現狀總結
第一節 青年群體的手機使用狀況
一、手機使用的娛樂化
二、手機依賴癥
第二節 青年群體的閱讀狀況
一、閱讀書籍的數量較少
二、青年群體整體閱讀質量不高
三、青年群體對兩種閱讀方式的認知和行為選擇層面存在偏差
第三節 青年群體手機閱讀電子書籍的特征概括
一、手機閱讀電子書籍的娛樂化
二、手機閱讀電子書籍的功利化
三、手機閱讀電子書籍的碎片化
四、手機閱讀電子書籍的快餐化
第四節 青年群體對手機閱讀電子書籍內容過度娛樂化的認知
一、以娛樂的心態看待電子書籍內容過度娛樂化
二、電子書籍內容過度娛樂化對"我"不會產生負面影響
三、電子書籍內容過度娛樂化對他人、對社會會產生負面影響
第五節 性別、職業、戶籍地、學歷等因素對調查結果的影響25
一、性別因素的影響
二、職業、學歷、城鄉因素的綜合影響
第四章 青年群體手機閱讀電子書籍現狀的認識
第一節 手機閱讀電子書籍現狀正面作用之肯定
一、手機閱讀電子書籍提升了國民閱讀率
二、手機帶來了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
三、手機和電子書籍娛樂功能的心緒轉換效用
第二節 手機閱讀電子書籍現狀負面影響之批判
一、"手機人"的媒介依賴癥
二、手機與人的"充欲主義"
三、手機用戶的低齡化趨勢及童年的消逝
四、一體化的社會和單向度的人
五、審美取向和文化創造力
第五章 對青年群體手機閱讀電子書籍現狀的思考
第一節 青年群體手機閱讀電子書籍現狀產生的原因
一、社會動因
二、文化視野
三、媒介環境
四、媒介特性
五、青年群體自身
第二節 對青年群體手機閱讀電子書籍行為的建議
一、內容為王:手機閱讀內容從"同質粗放"轉向"精耕細作"
二、圖書館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文藝工作者創造文藝的新黃金時代
四、媒體應該擔當起社會瞭望的功能
結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