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是高校的文獻信息保障中心,也是大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新生剛入校時開展入館教育活動,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圖書館、有效利用圖書館資源、盡快融入大學學習與生活。近年來,高職院校的圖書館每年都會投入大量經費購買紙質和數字資源,然而與不斷增長的投入相對應的卻是圖書借閱量和讀者到館率呈現下滑趨勢、數據庫資源利用率低下,在這種形勢下做好圖書館新生入館教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1.高職院校新生入館教育的重要性
新生入館教育是高校圖書館的一項重要工作,它直接影響到新生對圖書館的認識和情感。大學相比高中階段,課時量減少,而課堂的信息量卻明顯增加,學生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和教材,更需要課后進行自主學習。而相比本科院校的學生,高職院的學生大多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高職院校的新生入館教育的目的不僅是教會新生如何使用圖書館,更重要的是激發同學們的讀書熱情,讓同學們親近圖書館、喜愛圖書館。完善的入館教育對提高大學生信息素養、提高圖書館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提升圖書館館藏資源的利用率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1 有助于提高大學生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是指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的能力,還包括選擇獲取識別信息、加工、處理、傳遞信息并創造信息的能力。海量信息時代,信息素養的高低對學生能否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各高校的圖書館是學生們集中獲取學科和豐富課外知識的重要場所。新生入館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養成利用圖書館的良好習慣,使學生面對圖書館豐富的館藏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能夠及時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有利于增強他們的信息意識和素養,提升他們自主學習和鉆研能力。
1.2 有助于提高圖書館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
各高校的圖書館大多是開架借閱,這種模式給學生帶來了極大便利的同時卻增加了圖書館工作人員的負擔。部分讀者在進入圖書館閱讀時,將閱后圖書隨意亂放,導致亂架、丟書等現象時有發生;有的讀者帶零食入館,破壞自習環境,妨礙其他讀者學習;有的讀者隨意移動硬件設備,修改軟件設置,影響讀者體驗。
高職院校學生普遍約束力不強,不文明現象尤為突出。通過新生入館教育工作,能夠讓學生對圖書館的管理規章制度有一個全面了解和認識,督促學生在進入圖書館后能夠自主的配合和遵守館內管理規范,從而使圖書館工作人員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讀者服務上。
1.3 有助于提升圖書館館藏資源利用率
學生學會使用圖書館資源后,會更愿意去圖書館獲取所需的相關知識和信息,從而有效提高了圖書館的利用率。同時,通過入館教育過程中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使圖書館工作人員更好的了解到當前大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的需求,針對性的采購相應的資源和開展相關的服務,從而有效增加了館藏資源的實用性和有效性,也能夠在大學生心中樹立圖書館良好的形象。
2.高職院校入館教育現狀及存在問題
近年來高職院校都非常注重入館教育,筆者所在的無錫地區各高職院圖書館每年都進行了各種各樣形式的入館教育活動,入館教育已成為新生入學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但入館教育通常時間短、任務重;無強制性,對學生沒有任務要求;參與入館教育的老師積極性不高,其教育效果往往難盡人意。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重視程度不夠
入館教育是全校性的活動,需要得到學校領導、學生管理及相關部門的支持與配合。部分人員覺得認為入館教育不是那么重要,甚至覺得可有可無,缺少相關的制度保障,教育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不少學校入館教育都是利用學生專業教育和軍訓間隙等業余時間進行,沒有學校層面的統一安排,時間上難有保證。其次,學生對圖書館的認識片面,認為利用圖書館就是借還圖書,比較簡單,無須專門學習,沒能從思想上引起足夠的重視,而是當成一種應付性任務,缺乏積極性。
2.2 教育方式不能與時俱進
筆者對無錫地區的高職院校的入館教育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大多數高校圖書館的入館教育仍然停留在以講座培訓為主,輔以實地參觀講解、開設網上“新生專欄”、發放《讀者手冊》等形式進行,雖然形式比較多樣,但這種傳統的入館教育方式存在不少問題。主要包括:
2.2.1 缺乏與新生互動
由于每年的入館教育,圖書館員都要面對數量眾多的新生,以教師單項講解為主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短時間內被動的接收大量信息,難以取得良好的培訓效果。
2.2.2 形式單調,缺乏吸引力
現在的新生都是出生在互聯網時代,他們的信息獲取方式和需求,已經發生巨大變化,更習慣足不出戶通過電腦、手機等設備利用搜索引擎、社交網絡和電子商務獲取信息和各類服務,傳統的教育模式缺乏吸引力。
2.3 入館教育流于形式,缺乏系統性
大多數圖書館的入館教育集中在短時間內進行,結束后就不再開展專門針對新生的培訓活動。一次培訓講座能教給新生的知識和技能非常有限,新生通過入館教育,看到聽到的只是一些館藏數據和表面現象,只能對圖書館有一個大致的總體認識,沒有后續的專題講座和跟蹤輔導,學生很難系統地學會利用圖書館資源。
3.改進入館教育的措施
3.1 提高入館教育重視程度
圖書館領導要高度重視,全館齊心協力、通力合作。同時要爭取學校領導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入館教育作為常規化一項活動,應納入新生入學教育體系,也應作為是學校學風建設的一個抓手,無論在課時、人員、場地以及經費等方面都要得到充分保障。由于參加培訓的新生眾多,只有取得各院系的支持和配合,教育活動才可能順利開展。教師和輔導員是最接近大學新生的群體,也最能影響大學新生,新生入館教育如果能得到他們的充分配合,幫助宣傳圖書館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助于圖書館日后開展工作。
3.2 改變入館教育方式
高職院校圖書館的入館教育不能停滯在以現場講解為主的傳統方式上,要創新活動載體,用多樣化的入館教育模式拉近圖書館與讀者距離。信息化時代,更要充分利用網絡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專題網站、微信、開發 APP 應用等搭建新生入館教育平臺,使學生能夠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自主的進行在線入館教育學習。目前,許多本科院校的圖書館在這方面都做了嘗試。清華大學圖書館的網上迎新專欄包括了館長寄語、宣傳短片、虛擬導航、讀者手冊、微視頻教程、互動交流以及開通借書權限等內容。北京大學圖書館則開發了“館內通”新生培訓 App,學生注冊、簽到還可以領取紀念品。江南大學等一些高校圖書館使用了新生入館教育考試系統,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入館教育考試后借閱權限自動開通。一些學校為了調動新生的積極性,參加入館教育培訓后會獲得一定的學分。這些入館教育方式和激勵手段,不但減輕了圖書館老師的負擔,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收到了學生的歡迎,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此外,圖書館還應配合入館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迎新活動,在館員與讀者的互動中促進雙方的了解,充分展示現代圖書館高品位的文化和不斷拓展的服務功能,改變圖書館只能借借還還的形象,吸引更多的讀者經常利用圖書館,提高館藏資源利用率。
3.3 建立完善的入館教育體系
入館教育既要向新生介紹館藏分布、OPAC 檢索、借閱規則等基本常識,使讀者初步了解圖書館,更重要的是幫助讀者提高信息意識和信息獲取能力,掌握各種數據庫及網絡電子資源的檢索方法和技巧。要使新生更好更全面地掌握利用信息資源的各種技巧,圖書館就必須的組織安排一系列的后續培訓。培訓的內容可根據學生專業特點介紹相關的工具書及專業發展動態,也可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特點開展相應的培訓。如學生有考級考證的需求,就要引導學生學會查找相關輔導資料、使用網上視頻庫;學生要進行論文寫作,就可以指導學生利用數據庫資源進行選題、收集資料和撰寫論文。除了開展專題講座外,還可借鑒一些本科院校的經驗,在第一學期開設資源檢索與利用課程,為學生熟悉和利用圖書館資源創造條件。完善的入館教育體系還應注重教育效果的跟蹤調查與反饋,以便及時發現不足,彌漏補缺,為不斷改進入館教育提供依據。
結語
圖書館入館教育是一個系統的教育過程。高職院校圖書館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拉近與讀者的距離,提高入館教育的效果。通過入館教育讓新生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圖書館,熟悉圖書館,喜歡圖書館,利用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來充實自己、提升自己,進而讓圖書館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參考文獻:
[1]吳惠茹.基于體驗式學習的高校圖書館入館教育新模式[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2(2).
[2]張艷華.高校新生圖書館入館教育分析[J].價值工程,2010(2).
[3]王小強.新生入館教育形式的轉變及自助開通借閱權限的實踐[J].圖書館學研究,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