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隸社會時期,國家的疆域都很小,人口也不多,可動用的軍隊數量有限,國家間的戰爭規模都不大,戰爭持續時間也很短,所以戰爭的方式和手段也很單一,大多以兩軍對壘的方式進行,直到一方潰敗,戰爭便宣告結束。春秋戰國以后,無論是戰爭的規模,戰爭持續的時間,還是戰爭的慘烈程度,都較奴隸社會的戰爭有大幅度提升,敵我雙方的作戰方式和手段也發生了變化,諸如水攻、火攻和利用動物輔助攻擊等新的作戰方式開始被廣泛運用于戰爭中?!秾O子兵法·火攻篇》就曾說過“: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盵1]352在冷兵器時代,火攻乃是所有作戰手段中威力最大、效果最明顯的一個。
三國時期,戰爭的頻繁程度大大超過前代,火攻的使用頻率也比前代有較大幅度提高。本文以三國時期戰爭中的火攻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這一時期攻城戰和野戰中火攻的使用情況,發動火攻應具備的條件,火攻所要達到的目的以及對火攻的防備等方面問題的探討,以期更為準確地反映三國時期國家間的戰爭狀況。
一、火攻的起源與三國時期火攻的使用
據史書記載,火攻被運用于戰爭中,最早見于炎黃兩部落間的戰爭?!秴问洗呵铩っ锨锛o》曰“:炎黃故用水火矣?!盵2]158春秋戰國時期,火攻的使用開始變得頻繁。列國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記錄在《左傳》中出現了七次,其中記載最為詳細的一次是齊晉平陰之戰。魯襄公十八年(前 555)冬,晉國率領魯、衛等國聯軍討伐齊國,一直攻到齊國國都臨淄外圍。十二月己亥,聯軍分兵兩路,一路由晉軍“焚雍門及西郭、南郭”.另一路則由“劉難、士弱率諸侯之師焚申池之竹木”.壬寅日,兩軍又“焚東郭、北郭”[3]1039.晉國為攻破齊國國都,短短幾日間,竟然連續使用了三次火攻,這在春秋以前是不常見的。戰國時期,火攻的使用越發嫻熟,引火器具也較之前豐富得多,甚至還出現了利用牲畜輔助發動火攻的戰例,《史記·田單列傳》記載“:田單乃收城中得千余牛,為絳繒衣,畫以五彩龍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葦于尾,燒其端?!盵4]2455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田單利用火牛陣擊退燕軍的故事。
三國時期,隨著戰爭的頻繁以及火攻戰術思想逐漸成熟,戰爭中火攻的使用頻率也大大增加,火攻的手段和方式也更豐富?;鸸グ词褂脠龊系牟煌?,可以分為野戰中火攻的使用和攻城戰中火攻的使用。
首先是野戰中火攻的使用。野戰中火攻的使用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利用火攻焚燒對方營壘和軍士,直接消滅敵方有生力量。如赤壁之戰中,黃蓋就是利用詐降發動火攻,消滅了大量曹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隊遂敗?!盵5]1263經此一役,曹操不得不暫時放棄消滅孫吳統一全國的戰略意圖。利用火攻破壞對方糧道是野戰中火攻的另一種使用方式。
官渡之戰中,曹軍就多次利用火攻焚燒對方運糧車和糧倉,干擾和破壞了敵方后勤物資的運輸,極大地削弱了對方的士氣,最終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野戰中,為提升火攻的效果,又常在火攻器具上涂抹油脂等易燃物。如《三國志·魏書·滿寵傳》記載,魏青龍二年(234),孫權率軍攻打合肥新城。合肥新城守將滿寵“募壯士數十人,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放火,燒賊攻具,射殺權弟子孫泰”[5]725.這次火攻不僅焚燒了敵方的攻城器具,還大量殺傷了敵方軍隊,達到了阻止吳軍進攻合肥新城的目的。
其次是攻城戰中火攻的使用。古代城池的城門大多是木制的,只有少數軍事要塞的城門才是鐵制的,因此針對城門實施火攻效果會更好。攻城方火攻采用的器械主要是火箭。在利用火箭焚燒敵方城門時,一般會在火箭上涂抹油脂,輔助火箭燃燒。如《通典》卷 160《攻城戰具》記載了火箭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小瓢盛油冠矢端,射城樓櫓板木上,瓢敗油散,因燒矢簇,納竿中射油散處,火立然,復以油瓢續之,則樓櫓盡焚,謂之火箭?!?/p>
攻城戰中火攻的使用不僅限于攻城方,防守方同樣可以利用火攻協助防御。如《三國志·魏書·明帝紀》注引《魏略》記載,魏明帝太和二年(288),諸葛亮率軍進攻陳倉,魏明帝令將軍郝昭守衛陳倉?!傲磷砸杂斜姅等f,而昭兵才千余人,又度東救未能便到,乃進兵攻昭,起云梯沖車以臨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燃,梯上人皆燒死?!?br>
這是利用發射火箭的方式毀壞進攻方攻城器械的例子。守城方為了實施火攻,城墻內應修筑傅堞,作為外堞的輔助。同時在其中鑿穴,可以用來放置柴草,必要時可以焚燒御敵?!熬乳灣卣咭曰鹋c爭,鼓囊,馮垣外內,以柴為燔?!盵6]32如果敵方填埋護城壕溝,就將焚燒的柴草推向城外,并鼓動風箱,使火和濃煙吹向填埋壕溝的敵軍。如果敵方利用云梯攀登城墻,守城方也可以利用火攻來消滅對手“:城上繁下矢、石、沙、灰以雨之,薪火、水湯以濟之?!盵6]44就是利用火攻阻止敵方攀登城墻。
二、火攻的目的
《孫子兵法·火攻篇》按照火攻所打擊的對象不同,將火攻分成五大類“: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盵1]351即焚燒敵人的軍隊、糧草、輜重、倉庫以及糧食轉運設施。五種火攻方式按照火攻要達到的目的劃分,實際上可以分作兩類:一類是“火人”,即以直接殲滅敵方有生力量為目的的火攻。一類是除“火人”外其余四種方式,目的在于摧毀敵軍的后勤保障,削弱敵方的戰斗力。
第一,直接殺傷敵軍有生力量。在冷兵器作戰時代,軍隊宿營所使用的營帳,用于了望的望樓以及用于儲存軍糧的糧倉,多為竹木、毛氈等易燃物品,這就為火攻提供了條件。一旦在宿營地四周放火,營帳等設施很快就會被點燃,士兵在來不及逃脫的情況下,會被火活活燒死,這樣就能起到殺傷敵人的目的。如夷陵之戰中,孫吳大將陸遜利用火攻,連破劉備四十余營“,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尸骸漂流,塞江而下”[5]1347.經此一戰,劉備軍再也組織不起有效的進攻,不得不從東吳撤兵。水戰中使用火攻效果也很好。當時的艦船大多是木制的,遇火即燃。再加上船上空間狹小,一旦艦船起火,人員不易疏散,若困于船上有可能被火燒死,跳入江河,又可能被水淹死,所以水戰中使用火攻的威力比陸地上更大,也可以起到殺傷敵軍有生力量的效果。
第二,燒毀敵方糧草器械,削弱敵方戰斗力。古代行軍戰斗,糧草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一旦糧草供應出現問題,輕者軍士和馬匹要忍饑挨餓,軍隊的士氣和戰斗力要大打折扣,嚴重者甚至可能會引發軍隊的嘩變。軍隊數量越多,所需糧草的數目就越大,一旦發生糧食短缺,危害也就越大?!秾O子兵法·軍爭篇》就指出“: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br>
曹操注“:無此三者,亡之道也?!盵1]175利用火攻燒毀敵方糧草,使敵方后勤物資供應出現問題,不僅能大幅削減敵方的戰斗力,降低敵方士氣,同時也能鼓舞我方軍隊的士氣,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戰爭勝負的天平就有可能發生逆轉。以官渡之戰為例。建安五年(200)袁紹與曹操為爭奪中原的控制權,在官渡展開激戰。當時曹兵不滿萬人“,與紹相拒連月,雖比戰斬將,然眾少糧盡,士卒疲乏”[5]21.曹操本欲撤軍,恰逢袁紹心腹謀士許攸來降,并告知曹操袁紹屯糧于烏巢,而烏巢的守備力量卻很薄弱的消息。曹操當即令曹洪守衛營寨,自己親率五千騎兵趁夜抄小路襲擊烏巢,盡焚烏巢內糧草。袁紹軍得知糧草被燒的消息,軍心大亂,袁紹不得不下令退兵。曹操以弱小勢力贏得戰爭,關鍵就在于利用火攻焚燒了袁紹軍糧草,瓦解了袁紹軍的軍心。
第三,騷擾敵軍,打亂對方戰略部署。如《三國志·魏書·公孫瓚傳》記載,劉虞軍進攻公孫瓚軍,當時公孫瓚的軍隊分散在城外,沒有足夠的兵力抵擋劉虞軍隊的進攻,公孫瓚掘開東門準備逃走,但由于劉虞軍不習戰斗“,故瓚得放火,因以精銳沖突”[5]244.公孫瓚軍正是利用了火攻有效地阻擋了劉虞軍隊的攻勢,然后利用精銳部隊反攻劉虞軍,取得了防御戰的勝利。
三、火攻的防備
首先,不要在敵方易于火攻之地扎營?!秴亲颖āふ搶⑵氛f:“居軍荒澤,草楚幽穢,風飆數至,可焚而滅?!比绻麛橙笋v扎在荒蕪的沼澤地,草木長得很茂盛,并且還時常有狂風,這時可以用火攻來消滅對方。因此,在野外防備敵方火攻,應該避開可以讓對手使用火攻的地形扎營。東漢末年的長社之戰以及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黃巾軍和劉備軍皆因選擇了錯誤的扎營地點遭到敵方火攻,使軍隊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其次,野外扎營應做好偵查和了望工作,以期提早發現敵方可能采取的火攻行動。例如《六韜·虎韜·火戰篇》就指出應“以云梯、飛樓遠望左右,謹察前后”.若敵方已發動火攻,我方應立即將宿營地周圍的柴草燒光,然后在白地上扎營,敵方就會因缺乏引火的材料,增加火攻的難度。這種防御火攻的辦法就叫做“按黑地而處”.《漢書·李陵傳》記載“:(李陵)引兵東南,循故龍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澤葭葦中,虜從上風縱火,陵亦令軍中縱火以自救?!盵7]2453當李陵軍隊被匈奴單于軍隊包圍,單于欲于上風處發動火攻時,李陵也從里面放火焚燒蒹葭以隔絕火勢,遂使單于的火計沒有奏效。李陵防備火攻的方法正是《六韜》中提到的“按黑地而處”.
火的使用,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有著重要意義?;鹂梢栽旄S谌祟?,但火利用不當,同樣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和不幸。隨著人類戰爭的出現,火攻逐漸被運用于戰爭之中,體現出人類戰爭殘酷的一面。隨著火攻的頻繁使用,火攻的器具、火攻的戰法和手段都變得日趨多樣化,火攻以及防御火攻的理論戰術也日漸成熟。這些戰術理論,即便在科學技術極端發達的今天,對于提高部隊指揮員的指揮技術和謀略水平,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楊丙安。十一家注孫子校理[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5]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
[6]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58.